摘要:了解發達國家高職院校公共文化課程設置的基本情況,探討國外職業教育中公共文化基礎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可以為我國的高職教育文化課程改革與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教育;課程設置;公共文化基礎課;人文教育
縱觀世界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演變過程,課程目標逐漸從原先單一的技能型向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多元整合型發展,呈現出“學科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發展總趨勢。隨著“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等觀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人的全面發展與素質提升已逐步成為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的新視點。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完善其個人品格,培養成功的勞動者與創業者便成為新世紀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總體目標。因此,在國外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公共文化基礎課程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國外高職教育公共文化基礎課程特色簡介
日本高職教育十分重視公共文化基礎教育與學生人格培養日本高等職業教育實施的是由高中開始的5年一貫制的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連續進行的教育制度。其公共文化基礎課程設置比例大于專業課程,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人文修養方面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與職業意識培養是日本職業教育的特點。以長岡工業高等專門學校為例,其課程分為一般教養課程和專業課程。一般教養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總學分分別是111和97.5。一般教養課程主要開設國語、保健與保育、英語、數學(包括課題數學、代數、幾何、微積分、概率)等課程,這些課程的學分非常高,分別為9、9、17、16,占一般教養課程的1/2。一般教養課程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史地、人文、技術史、專利法等各個領域的課程。由于受國際化教育觀點的影響,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十分重視外語教育,外語必修課的總學分為17,占整個一般教養課程必修課學分(77)的22.1%。同時還開設德語、英語、漢語、韓國語等外語課程,總學分為20,占整個選修課學分(34)的58.8%。日本與其他發達國家一樣,還開設了企業實習、創造研究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職業意識。日本的高職教育特別注意保持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均衡,這有利于學生形成創造性的、有個性的人格,可為學生學好專業課程打下扎實的基礎。大量的選修課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韓國高職教育公共文化基礎課程的特色是重視職業道德教育以培養“就業者”為目標的韓國高職教育是韓國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韓國十分重視職業道德教育,這是韓國職業教育的一大特色。以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為2年的仁川技能大學為例,公共文化基礎課程中的職業道德課程為必修課程,開設時間為一年,總學時為80學時,與計算機、英語、數學、生產管理的學時一致。在開設職業道德課程的同時還開設了就業教育與其他教育課程。韓國職業教育把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與綜合素質作為教育目標,所以韓國人的職業責任感和競爭意識十分強烈。雖然韓國的職業教育以技能教育為主,但根據教育人力資源部法律規定,各大專院校的學習應包括普通和文科教育課程,其中有國文、至少兩門外國語、哲學入門、文化史、一般科學理論和體育等基本科目。
美國職業教育的課程特點是把知識傳授轉化為能力培養美國職業大學是建立在以培養職業能力為基礎的教學體系上,因此,強調能力培養是美國職業教育的特色。在公共文化基礎課程方面,美國的職業教育從來不以傳授系統知識為目的,而是將文化基礎課程轉化為能力課程。如為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開設的講演課,注重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這一點是十分值得我們借鑒的。從美國高職院校的入學條件要求學生要有高中文憑或相當高中學歷的成績證明這一點來看,美國職業大學對學生所具有的基礎文化知識是十分重視的。美國職業教育課程分為基礎性課程和實用性課程兩部分,基礎性課程占總課時的32.94%。如在美國加州社區學院中,一般2年內要修滿60個學分,其中基礎課占39個學分,基礎課中,自然科學有9個學分,歷史學等社會科學有9個學分,藝術、心理學等人文學科也有9個學分,文化課至少3個學分,開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心理學和人的發展以及語言、人文學科這些與工作匹配程度相對較低的人文科學等文化基礎課程,這反映出美國高等職業教育雖然以能力培養為目標,但十分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
德國“雙元制”教育不降低對學生文化基礎課程的要求德國的“雙元制”教育體系使其課程設置與工作的匹配程度很高,但德國高等職業教育仍十分重視學生公共文化課程的學習,這從以下四點可以看出:一是入學的條件嚴格,學生需完成高中階段所規定的學習內容方可入學;經過“雙元制”培訓的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需補修所缺少的文化基礎課程并通過考試方可入學。二是職業學院的文化基礎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的課時分別占總課時的15%和35%。三是德國職業教育中的文化理論課教師必須大學畢業,且接受過一定的專業教育與師范訓練,掌握教育理論,這保證了基礎文化理論課程教育的質量。四是德國的高等專科學校課程設置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學習基礎課程,一般為三個學期,只有通過了基礎學習考試的學生方可進入下一階段的專業學習。
法國大學技術學院公共文化基礎課程開設情況法國從20世紀40年代起提倡教育民主化和現代化,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法國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設置非常重視普通文化課程的選擇,注意拓寬基礎知識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基礎文化水平。其職業技術教育在保持自身特點和職能的同時,能夠與普通教育相互滲透、相互協調,從而使學校培養出的人才有較強的職業能力,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法國大學技術學院(高職教育)的課程一般由普通課程、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三部分組成,占總課時的比例分別為17%、33%、50%。普通課程、基礎課程占總課程的50%,由此可見其對基礎課程的重視程度。以南特大學技術學院的數據處理專業為例,該專業為學生提供三方面的課程:其一,專業培訓課程,共900學時,占總學時的50%。其二,基礎培訓課程,共600學時,占總學時的33%,其中數學類課程(含幾何、分析、算術、數值運算、概率、邏輯、語言、圖形、計算圖形學、自動化等科目)與英語類課程(含實用英語、書面英語以及專業英語)150學時,表達與交流類課程(含綜合記錄、起草報告、就業技巧等科目)150學時。其三,普通培訓課程,共300學時,占總學時的17%,包括經濟組織、企業管理、婦女通訊等科目。學校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而且還要對學生實施以職業為目標的各種靈活多樣的培訓,教學主要分為理論課、指導課和實踐課三種,而且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已不再涇渭分明。
英國職業教育公共文化基礎課程設置與發展概況英國在1956年發表的題為《技術教育》的白皮書中明確提出:“技術教育不應只具有過于狹隘的職業性質或局限于一種技能的掌握,因為瞬息萬變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所以,未來職業教育的主要目的必須是使學生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具有較強應變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成為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而應變能力的培養又是以掌握普通科學文化知識、通曉生產過程的基本原理為前提的。正因為如此,英國在職業教育改革中強調普通文化知識教學的必要性,在側重職業教育課程的同時,不斷加強普通文化課的教學。在課程設置上,英國高等職業教育很重視基礎理論的教學,反對實行時間過早、范圍狹窄的專門化訓練。英國各高校的基礎課程所占的比例為30%~40%,平均為34.98%。英國大學的教學計劃中規定,第一年是以一般教育為中心的基礎學年,學生通過基礎學年的學習,加強普通知識教育,為進入主要學年的專門學習打下寬厚的基礎。英國也十分重視人文課程的開設,英國學者認為“現代世界理科和文科的裂縫必然用人文科學來粘合”。
國外高職教育公共基礎課程改革趨勢對我們的啟示
國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各有特色,高等職業教育中公共文化課程的設置越來越受到重視,其目的在于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學生的適應性和繼續學習的能力,職業教育成為越來越重視健全人格培養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以上幾個發達國家公共文化基礎課程的改革發展態勢給我們提供了如下啟示:
公共文化基礎課程的設置要體現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教育始終指向人的發展,職業教育也是這樣。經濟發展正呈現出開放化、國際化的良好態勢,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也要與時俱進,尤其要擺正公共文化基礎課程的位置,要以人為本,結合時代、社會、地域等各方面的需求開設出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基礎課程。公共文化基礎課程的設置必須樹立新的教育理念,使課程在滿足不同職業需要的同時,高度重視人的各種素質的和諧發展,如品德素質、智能素質、身體素質、勞動素質、審美素質和心理素質等。公共文化基礎課程的設置要從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來衡量與評價,要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來評價。只有這樣,才能使課程改革朝著社會發展所期望的目標方向發展,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那種急于求成,一味強調市場需求,重技能、輕素質的做法是錯誤的。
拓寬公共文化基礎課程范圍,開設豐富多彩的人文課程公共文化基礎課程應開設哪些課程是人們爭論的熱點話題。國民素質的提高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在全球化、網絡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形勢下,提高人文素質、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與競爭意識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因此,加大人文課程的分量,重視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實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已成為各國高等職業院校課程改革的一大特點。日本、韓國、美國十分重視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學分在日本占28%,在韓國占30%,在美國占13%~25%。21世紀的新文化以融合化、網絡化為特點,必然會促進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因此必須以人為本,從學生的發展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出發,根據人才規格的要求設置課程,著力塑造學生的良好素質,為社會提供滿意的服務。
遵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舉的原則,重新調整公共文化基礎課程課時的比例學習年限、總學時是個常數,因此,要充分地調查研究,在了解新技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確定文化課、基礎課的比例,要遵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舉的原則,注意保持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的均衡,這有利于學生形成創造性的、有個性的人格,可為學生學好專業課程打下扎實的基礎。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正在蓬勃發展,要搞好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必須重視學生綜合素質與人文精神的培養,加強非技能性能力的培養,這是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孟雅杰.中外工科院校幾種課程設置模式的比較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2,(5).
[2]王艷玲.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高職課程改革特點述評[J].職業技術教育,2005,(16).
[3]阮藝華.培養“就業者”為目標的韓國高職教育模式[J].世界職業技術教育,2005,(3).
[4]施雨丹.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及基本特點[J].職業技術教育,2003,(22).
[5]北京高校高職教育教學質量檢查專家組.高職教育教學質量有待提高[J].中國高等教育,2000,(3).
[6]馬慶發.德國高等職業教育面面觀[J].外國教育資料,1998,(3).
[7]楊近.美國社區學院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J].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長春),2000,(5).
[8]樂傳永.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及其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01,(5).
作者簡介:
姜本紅,女,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語文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