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針對規范中職招生、中職學校實行免費教育、如何讓學生增強信心、如何使中職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等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及建議。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問題分析;解決辦法
2005年國務院主持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教育工作的重點,把擴大中等職業教育(以下簡稱中職)招生規模作為實現“十一五”教育規劃的一項重要任務,足見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視。既然如此,為什么還會出現“技工荒”呢?這說明我們的中等職業教育仍面臨一些問題,如招生問題、經費問題、發展問題、管理問題等,現談談本人的一些思考,供大家參考。
中職招生亟待規范
據筆者了解,目前全國很多地方的中職招生不規范,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有償招生。招生販子通過各種手段掌握一些生源,哪所中職學校給他的招生勞務費高,他就將學生拉到哪所學校,拉進一名學生可得到500元、800元、1000元甚至更高的招生勞務費。雖然有些地方專門制定了禁止有償招生的規定,但形同虛設。二是中職學校進行虛假宣傳。有的中職學校虛夸辦學條件,做出一些不能實現的承諾,以吸引學生。三是非正常的教學秩序。部分中職學校暑假不放假,讓教師、學生都去招生,實行“人帶人”的辦法。為了招生,有些學校在七月份甚至更早就把學生接到學校,并不安排教學,主要目的是穩住生源。四是考生無所適從。有的考生同時收到幾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不知道該到哪里讀書,甚至出現幾所學校同時開車去拉學生,學生不知道該上哪輛車的情況。五是統一錄取沒有效力。中職學校正式錄取的學生不算數,只有到了教室才算真正報到了,所以正式錄取的報到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幾或者十幾,主要是因為學生可以先到學校讀書,后辦錄取手續。
針對以上種種情況,建議由政府出面規范中職招生秩序。中職招生要與高校招生一樣,進行網上統一招生,由省一級的招辦在認真審核招生宣傳資料真實性后,統一編印所有具有招生資質的中職學校的宣傳資料,免費發到每一考生,考生自己填報志愿,再由省、市級招辦將考生資料匯總后上網,各學校在網上錄取學生,不允許先到校讀書而后錄取,如若出現,則不能取得學籍,拿不到學歷。只有進行規范管理,才能有效控制中職學校招生混亂的局面。
中職學校應實行免費教育
溫家寶總理在視察重慶第二財貿學校時指出:“職業教育是面向社會各個方面,面向各個階層,面向人人的。只有把職業教育辦好,才可能真正使其成為面向人人的教育!”既然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那么就應該讓貧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教育。目前,新的“讀書無用論”正在產生。據2005年12月23日人民網資料介紹,河北省威縣賀營中學在校生400多人,其中初一學生200人,初三學生只有50人。該校負責人說,該校今年參加中考的學生只有24名,三年總輟學率近90%。而家長們的想法是:念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到工作。這種情況在西部農村更為普遍,不少貧困家庭沒有能力供子女讀職業學校。
中職教育應是一個基本教育,要保證想讀書的人能讀得起書,所以國家對中職教育應實行免費。有人會說,只要國家有錢,中職教育可以實行免費教育,關鍵是國家太窮,無力承擔這筆費用。筆者認為,國家在其他方面緊縮一些開支是完全能夠拿出錢來的。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刊文指出:今年的兩會,有一個有趣的數據對比。一組是關于政府行政管理費用的,有委員提出從1978年到2003年的25年間,行政成本增長了87倍;一組是關于高校學費的,有委員提出,從改革之初到2005年的20年間,大學學費上漲了25倍。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到2000年達到4%。但近年來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卻一直在下降。去年全國教育支出3951.59億元,占GDP的比例是2.16%。這個數據低于2004年的2.79%,也低于2002年的3.41%。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發達國家平均為6%;亞洲國家平均為5%,亞洲發展中國家平均為4%。中國的教育經費比體育撥款還低,這在世界是極其罕見的。可以說,從1萬億行政成本中節約出300億來,應該不會太難。在2004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共有在校生1367.89萬人,按每人每年2000元學費計算,只需要273.578億元,所以對中職教育實行免費教育是可行的。一些發達國家職業教育不僅免費,而且對讀職業學校的學生還要給予生活補助,如德國職業學校的學生每月可得到400至800歐元的生活費。如生活節儉些,基本不用家長的錢就能完成學業。
轉變對中職教育的認識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新浪新聞中心聯合開展的一項調查(1645人參與)顯示,收入低和職業聲望低是造成藍領短缺的主要原因。正如一位老工人所說:從前,技術工人通過一步步努力,可以當班長、當車間主任、當廠長,甚至當上國家領導人,現在已經很難再有這種情況。管理崗位都有學歷限制,技術藍領頂多當個班長、做到高級技師就到頭了,很難有更好的發展前途。這就使得職業教育被視為普通教育的補充,是“二流教育”、“次等教育”。“中職學校畢業生的社會地位低,收入低”,“只有成績差的人才去讀中職學校”,“讀中職學校是迫不得已的選擇”等鄙視中職教育的觀念大行其道。如果這樣的觀念一直植根于人們的思想,要發展中職教育幾乎是不可能的。
要使中職學校受到重視、得到發展,必須要有全社會的關心、支持。要改變人們的認識,使中職學生通過努力有所成就,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方面,一些發達國家有成功的例子。在德國,據統計,只有約30%的青年選擇上大學,約70%的年輕人則選擇不同形式的職業教育。為何這么多的青年愿意做“手藝人”呢?首先這與德國人的觀念有關。人們普遍重視技能、尊重技工。更重要的是,接受過職業教育的人不是一輩子當工人,他們有很多晉升的機會,如在企業工作幾年后,可以通過考試晉升為高級技工,也可以獨立開業當老板,甚至可能成為大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在瑞士,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畢業之后,學生開始分流,約70%的畢業生進入職業學校。在瑞士的家庭、學校和社會上,已形成了一種共識,孩子上職業學校,只要符合他的愛好與實情,照樣有出息,職業學校出來的人照樣可以鵬程萬里。瑞士最大的銀行——聯合銀行的大老板施圖德爾就是職業學校出身。據統計,在日內瓦,75%的老板均出自職業學校。
重視中職學校的發展
(一)在人員使用上要增大中職學校自主權
由于中職學校生源質量普遍較差,學生難管,教職員工工作強度較大,收入較低,所以要吸引優秀人才到校工作很困難,特別是從企業聘用優秀的雙師型教師受到政策限制,而一些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讓沒有實踐經驗的剛畢業的大學生來教,由于自己沒有做過、看過,要把學生教會,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要給學校較大的人事權,上級部門與學校一道制定崗位條件和能力要求,通過公開招聘、考核的方式選用人才。
(二)政府要加大對中職學校的經費投入力度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對中職學校的經費投入相對不足,不說與大學比,就是與中學比都很有差距,如珠海一政協委員指出:珠海第一中學、第二中學、實驗中學近5年共投資3.8億元,而市屬中職學校卻只有1461萬元,差距實在太大。在國際上,有一個通行的標準,即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教育成本比例是2.48∶1。中職學校規模偏小,條件較差,體育設施、實驗設施、設備不能滿足學生培養的需要,學生進入中職學校有一種失落感。
(三)長期抓中職教育,使中職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國家重視中職教育的做法要長期堅持下去,保持相對穩定性。前兩年中職教育滑坡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很多中職學校教師都為學校的前途擔憂,感覺中職學校升不上高職,隨時都有辦不下去的危險,擔心自己的命運,總在考慮自己的出路。這種人心不穩,教師無法靜下心來認真鉆研教學、研究管理的現象,使中職學校的教學質量降低,影響社會對中職學校的認可。
(四)國家要認真執行職業準入等制度
從法律和制度上對一些崗位要求必須進行職業培訓后方能上崗。這樣,人們對職業教育會更加重視,中職教育也會良性發展,中職教育會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職學校要內增實力
在目前的公辦中職學校中,有的辦得很紅火,有的卻辦得死氣沉沉,原因何在?應多從自身找原因。民辦學校沒有國家經費,照樣辦得紅紅火火,而且還有相當的利潤,有些做法值得公辦學校學習。
筆者所在的學校曾針對中職教育的形勢,專門組織教職工到民辦學校學習,學習他們的管理經驗、創新做法以及職工的敬業精神,從而促進自身的工作。各中職學校都要在內增實力上下功夫,發揮自己的優勢,辦出自己的特色,做到出口暢、進口旺,使學生受到社會的歡迎。中職學校在內增實力上要樹立以下幾個理念:(1)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事業發展關鍵在人,中職學校要特別注意引進優秀教師,培訓和用好教師,關心教師的生活、工作、成長,樹立“人心治本,制度治校”的思想,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2)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的理念。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創始人和理論家黃炎培先生說,什么叫職業教育,就是“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個性,獲得生活的供給,發展其能力,同時盡其對群之義務,此種教育名曰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所以,職業教育的所有工作都要圍繞學生的就業來開展。(3)實踐重于理論的理念。中職人才是技能人才,沒有技能怎能稱得上技能人才?坐而論道能培養技能嗎?傳統的木匠、石匠、泥水匠等就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培養出來的,他們學了多少理論呢?所以,觀念一定要轉變,不能抱著理論不松手,什么理論課都舍不得減。否則,學生哪還有時間實踐呢?教育部部長周濟說:“中等職業學校要做到學生最后一年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明確要求各中職學校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實踐教學。(4)多渠道籌措資金的理念。除政府撥款外,中職學校還要廣泛爭取社會和企業的支持,多渠道籌措資金,逐步改善辦學條件,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總之,各中職學校要苦練內功,內增實力,外樹形象,推動中職教育事業向前發展。
山西省運城市提出“抓職教就是抓經濟,抓職教就是抓小康,抓職教就是抓扶貧,抓職教就是抓素質,抓職教就是抓效益,抓職教就是抓穩定”的口號。我還想補充一句,抓中職就是抓“三農”。因為接受中職教育的更多的是農民子女,他們接受免費的中職教育,學到一些技能就業后,實際是幸福了一家人。讓更多的農民子女接受免費的中職教育,是抓“三農”問題的具體措施。只要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們一定會迎來中等職業教育的美好明天。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修訂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唐勇林.藍領工人的職業聲望為何高不起來[N].中國青年報,2006-06-19(2).
[3]謝茂明.讀職校不能成了“迫不得已”[N].中國教育報,2006-05-08(2).
[4]徐步青.德國職教創造經濟奇跡[N].人民日報,2005-09-09(7).
[5]劉林森.瑞士的真正魅力[J].當代世界,2005,(4).
[6]趙承,黃豁.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溫家寶總理考察重慶第二學校側記[N].人民日報,2006-04-26(2).
[7]曹曄.職業教育中的悖論[J].教育發展研究,2005,(5).
作者簡介:
王緒(1972—),男,重慶人,四川省技術監督學校黨委副書記,西南大學在職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