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教師專業發展問題的重要性逐漸地凸顯出來。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教師專業發展和課程改革是相互促進的。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師專業發展條件,加強教學實踐與行動研究,是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課程改革;教師專業發展內涵;策略
當前,我國教師的專業發展正處在一個歷史性轉變和發展的新階段,進入了從滿足數量的需求向質量的提高的戰略性轉變的關鍵時期。提高教師的素質,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
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
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是多側面、多層次的,我們在對教師專業發展進行研究時,也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闡述。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育理念、知識素養、行為方式、教育教學能力等都提出了質的要求,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那么,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是什么呢?
(一)教師是專業人員
教師專業發展所表述的一個基本內涵就是教師是專業人員。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了“教師地位之政府間會議”,并在會議文件《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中提出,應把教師工作看作一種專業,因為它是一種服務公眾的形態,它需要教師的專門知識和特殊才能,這些都要經過長期持續努力與研究,才能獲得與維持。以這種形式確認教師的專業地位,無疑具有重要意義。[1]
傳統教育認為,教師只要能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就是一個合格的教師。這種觀點僅僅把教師看成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沒有意識到一個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有知識和學問,還要有與教師職業相應的品格和技能。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育人、全面培養人的素質是每個教師所要承擔的共同任務。因此,教師應該系統地掌握科學知識。在教學實踐中,反思并根據行動結果靈活地調整自己的行動策略。完整地考慮教育情境的各個層面,理性地與學生溝通、互動。
(二)教師是發展中的人
在現代教育理論中,無論是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贊可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還是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都只強調學生的發展,忽視了教師的發展,造成了教師發展的滯后。而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師生要結成學習共同體。這意味著,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把促進學生的發展看成其主要的教學目的,還應認識到自己也是發展中的個體,要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提升自己的教育實踐能力,使自身處在一個不斷發展的環境之中。
(三)教師是學習者
傳統教育學的觀點認為,教師的職業是“一勞永逸”的,教師本身所具有的知識及專業技能足可以用來教授學生,不需要根據知識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知識儲備量。這種看法,嚴重地影響了教師教育教學的實踐,阻礙了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新課程改革提出:“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教、學生學將逐漸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這對教師而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要與學生相互啟發、教學相長;上課也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
(四)教師是研究者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如果教師的教育教學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沒有以研究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在固守舊經驗、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教師可以通過科學研究過程,系統地解決課堂中遇到的問題,教師擁有豐富的研究機會與有利的研究位置。基于這樣一種對研究的理解,把研究看作是教師應有的態度,對于理解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現代社會需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教師必須從知識的傳授者、道德示范者的傳統角色中解脫出來,賦予教師角色以新的內涵,向研究型教師發展。
新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契機。教師作為課程的主體,就應積極回應課程改革帶來的挑戰,在改革中尋找教師發展的時機,進而不斷地提升自己。那么,新課改和教師的專業發展究竟存在怎樣的關系呢?
(一)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相互促進
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課程改革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機會,并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另一方面,教師專業發展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支撐,改革也因教師活躍的身影和創造的激情而充滿活力。這就是說,課程改革可以使教師創造出千百種特色,每一種特色都可能開創課堂生活的一個新緯度。而教師對其特色的發揮反過來又可以促進課程改革順利地開展下去。
(二)課程改革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的最主要變化是角色的變化。傳統觀念只強調教師的權威地位。在新課程中,教師必須放棄對學生學習內容的絕對權威和壟斷,從知識權威轉向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教師要力求成為研究型教師,這實際上是對教師本真生活的重新挖掘,是對教師的重新發現,指明了教師的發展道路。[2]新課程改革汲取了歷次課程改革的教訓,為教師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課程結構,留給師生比較充分的創造空間。
(三)課程改革推動教師知識結構的發展
教師專業知識結構可分為本體性知識、支持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等。實踐性知識與其他知識不同,它是行動性、經驗性的,而非理論性、抽象性的。實踐性知識的獲得與其他知識是截然不同的,它必須在完成具體任務的過程中,依據具體的問題情境,經由實踐與體驗來獲得。課程改革對教師知識結構的挑戰,從根本上說是對教師實踐知識的特殊要求。這也是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獲得發展的最重要的通道。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
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受多種因素制約的自主過程,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應該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新課程改革,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一)更新教育觀念,堅持科學的教師發展觀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它不但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具有指導作用,而且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要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首先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包括堅持終身教育觀和堅持教師的專業發展觀。
堅持終身教育觀目前,終身教育的理論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識,成為包括教師在內的現代人都應該具備的重要觀念。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知識結構的變化日新月異,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技能與思想觀念,才能勝任教育教學工作,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結合當前的新課程改革,教師一方面要加深學科專業功底;另一方面要了解課程改革的背景與目標,鉆研課程標準,分析教學內容,結合教育對象和教育環境的實際,進行校本課程開發,開展教育行動研究等。
堅持教師的專業發展觀傳統的教師觀認為,教師的職責就是傳授知識,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及其教學方法一旦形成,便會受用終身,無所謂發展。這種觀念的長期存在,不僅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行為,還縮小了教師的視野、活動領域,嚴重地影響了教育教學實踐。樹立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應該明確教師是專業人員,并且是需要不斷發展的專業人員。學生是發展的個體,如果教師停滯不前,就不能勝任本職工作,不僅會影響學生的發展,還會影響自己的發展,使自己落后于社會,最終被社會所淘汰。
(二)加強教學實踐與行動研究,使教師成為真正的實踐者
新課程強調,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還應加強實踐能力,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的實踐。
開展教育行動研究教育行動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首先,它是解決教育研究中理論脫離實踐的有效途徑。理論與實踐脫節是我國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一個問題,而教育行動研究的實踐性十分明顯,無論是研究的目的、研究的主體、研究的過程還是研究的成果都離不開實踐。其次,教育行動研究比較簡單易行,廣大教師可以從自身的教育教學實際出發,一邊學習,一邊研究。
校本課程開發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學校為了達到教育目的或解決學校的教育問題,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以利用和開發的資源,由學校教育人員或與校外團體或個人合作開展的課程開發活動。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僅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還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校本課程的開發對教師的觀念系統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它還有利于教師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因此,對教師來說,校本課程開發不僅是一個挑戰,同時也是自身提高的一條重要途徑,所以學校要不斷地推進校本課程的開發,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優化教師專業發展的條件,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保證
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一定的條件來支撐,優化教師專業發展的條件,是教師專業發展順利進行的有利保證。
完善教師教育制度,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政策保證完善教師教育制度,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成長過程。雖然人們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及階段有不同的劃分,但有一點認識是共同的,即教師的專業發展不是一個自然的成長過程。教師專業發展理論為教師教育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礎。目前,教師教育已經建立了教師的職前專業準備、入職專業輔導、在職專業提高一體化的教師專業發展制度。
改善教師待遇,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外部支持教師自身利益的實現,可以使其以更大的熱情投身于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的順利進行。因此,改善教師的待遇,也是教師專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策略之一。改善教師的待遇包括改善教師精神方面的待遇和物質方面的待遇。
教師精神方面的待遇主要是指教師的專業地位。教師的專業地位是隨著社會對教師的期望與要求的提高而逐漸提高的。一方面,教育管理者和社會各界根據對教師的了解,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形成對教師的期望,這種期望使他們從多角度來評價教師,發現教師的優點并尊重教師。另一方面,教師會根據教育管理者和社會各界期待的方向表現出相應的行為。在這種互動過程中,教育管理者和社會各界不斷地按自己的期望影響教師,教師也不斷地朝著教育管理者和社會各界期望的方向發展。因此,積極的期望會影響教師的自信心,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從而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物質方面的待遇也是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有教師的基本利益得到了保障,教師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職工作上,才能順利地進行教育教學實踐。教師待遇的提高,還有利于吸收其他專業人員加入到教師專業隊伍中來,這對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Hoyle,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deprofessionalization in education. In Eric Hoyle and Jacquetta Megamy(Eds.)World yearbook of education 1980: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London:kogan Page,1980:(42).
[2]葉瀾,白益民,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24).
作者簡介:
唐甜甜(1981—),女,遼寧大連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200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