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培訓計劃是英國在20世紀80年代實施的一項專門針對離校青年的教育措施,這一計劃的產生有著復雜的背景,與先前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方式相比有著明顯的特點,是對長期以來英國職業教育與培訓方式的一次重大改革。
關鍵詞:英國;青年培訓計劃
20世紀70~80年代,兩個新出現且日益發展的問題引起了英國政府對青年教育與培訓的重視,針對青年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改革以此為契機而展開。
一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英國青年的失業問題日益嚴重。失業問題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是由國際經濟形勢惡化引起的,同時也受到政府政策以及英國經濟自身存在的問題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試圖通過培訓提高青年的技能,以緩解嚴重的失業問題,從而青年失業問題便與職業教育與培訓問題聯系在一起。
二是全球范圍的科技革命蓬勃開展,帶動了經濟結構和技術結構的大變革,不僅影響了勞動力結構,而且對勞動者的技能提出了挑戰。20世紀80年代早期,一篇名為《能力與競爭》的報告在英國引起極大的反響,這是一份有關英國三個最有力的經濟競爭對手——日本、美國和前西德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調查報告。報告的結論指出,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投資與其出色的經濟表現之間存在著強有力的聯系。這篇報告中的許多建議使英國政府認識到職業教育與培訓不是小事情,而是事關經濟增長和繁榮的中心所在。
在上述兩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通過政府的力量使青年獲得提高生活質量的必要技能就成為當務之急,英國的青年培訓計劃由此拉開序幕。從某種意義上說,青年的高失業率問題直接推動了英國新型技能培訓的開展。
經過各方討論和協商,人力服務委員會于1982年4月宣布實施“青年培訓計劃”,一年之后正式開始運行。青年培訓計劃的基本形式如下:
培訓時間為12個月(從1986年起,培訓時間延長為兩年),培訓對象為16~17歲、失業的學校畢業生以及部分已經就業的16歲青年。
具體培訓方式分為三種。方式一:主要由私有部門的雇主贊助,集中在工廠、辦公室和其他工作崗位進行培訓,這一方式提供了大部分的培訓機會。方式二:培訓由地方當局和志愿組織提供支持,如社區計劃以及信息技術中心等。方式三:培訓由人力服務委員會親自安排。
參加培訓計劃的青年每周可獲得25英鎊的津貼,在青年培訓計劃延長為兩年后,在英國職工大會的堅持下,政府同意將第二年的培訓津貼提高到每周35英鎊。
參與第一種培訓方式的雇主為青年培訓計劃的管理代理人,他們每年可得到每參培人次1950英鎊的補貼,包括100英鎊的管理代理人費用、1300英鎊的受訓人員津貼以及550英鎊的培訓費用。第二、第三種培訓方式均由人力服務委員會作為代理人進行管理。
第一種培訓方式的內容包括工作經歷(在職培訓)以及為期13周的脫產培訓,一般在技術學院或培訓學校進行。
所有不同的培訓項目都應該包括五種核心技能,即計算能力、通訊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能力、靈活的動手能力。
幾乎在青年培訓計劃實施的同時,政府還實施了一項新的創造就業的措施配合培訓的進行,即1982年開始實施的“青年工人計劃”。這一措施的規模不是很大,目的是通過工資補貼的形式鼓勵雇主招收18歲以下的青年或是保留他們的工作。該計劃為參與的青年每周提供15英鎊的補貼,提供補貼的時間最長不超過一年。這一措施適用于所有第一年參加工作的18歲以下的青年,“青年培訓計劃”的參加者完成培訓后即可參與到這一計劃中來。由于這一措施與“青年培訓計劃”在人員的年齡上有重疊,影響了“青年培訓計劃”的開展,因此,自1984~1985年度起,“青年工人計劃”不再針對16歲的中學畢業生,參與主體變為17歲的青年。1986年,“青年培訓計劃”由一年延長為兩年,“青年工人計劃”隨之取消,而代之以“新工人計劃”,這項措施主要針對18~20歲的年輕人,以適應新的“青年培訓計劃”。
無論是“青年工人計劃”還是“新工人計劃”,“青年培訓計劃”的學員都有資格參加,這兩項措施的實施給予受訓人員對未來工作以一定的安全感,在工作有保證的前提下,他們可以比較安心地接受培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青年培訓計劃”的實施。
“青年培訓計劃”由人力服務委員會負責,可以說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一系列青年勞動力市場措施的繼承。許多人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時,將其歸入治理失業措施的范疇,實際上,“青年培訓計劃”與那些措施有著極大的區別。與之前的各種就業措施相比,“青年培訓計劃”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培訓。人力服務委員會培訓部門的一位代表強調:“青年培訓計劃”是一個培訓項目,而且是一項廣泛的基礎培訓,是從學校轉向工作的一座橋梁,其所追求的是靈活性、適應性以及向新技術轉移的能力,以便適應技術迅速變革所導致的未知就業。“青年培訓計劃”試圖成為一項永久性的措施對所有畢業生進行培訓,成為覆蓋就業者和失業青年的一個綜合性項目。它試圖影響企業培訓勞動力的方式,同時將有計劃的工作實踐與脫產培訓(或是繼續教育)聯系起來。由此可以看出,“青年培訓計劃”的實施不僅要解決目前的失業問題,更要保證青年未來的就業,其主要目的是根本改善青年培訓,而不僅僅是讓青年遠離失業登記,這也就意味著“青年培訓計劃”不單是一項失業治理措施,更是一種技能培訓方式。
“青年培訓計劃”作為一種技能培訓方式,是對長期以來英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的一次重大改革,與先前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方式相比有著明顯的區別。
第一,“青年培訓計劃”得到了政府財政的有力支持。很久以來,在多數情況下,英國的職業培訓費用是由雇主支付的,高額的培訓費用影響了雇主對青年進行培訓的積極性。以學徒制為例,英國學徒的報酬比較高,學徒第一年的工資為成年人工資的50%,到最后一年則增加到大約成年人工資的90%。而在德國,這一比率分別為30%、40%。這樣,在整個學徒期間,英國青年可獲得大約成年人工資的75%,而德國青年只能獲得成年人工資的30%~35%。在雇主看來,每周抽出一天的時間進行培訓,相當于為四天的工作支付一周的工資,但仍不能保證學徒將來會留下來為自己工作,這個代價不免昂貴了些。因此,越來越多的雇主不愿對工人進行培訓。雖然英國在1964年頒布并實施了《企業培訓法》,但是企業培訓委員會體制之下的培訓主要依賴于稅收,雇傭工人的企業承擔培訓工人所需的經費。企業培訓委員會一般以維持培訓費用與補助費的收支平衡為原則,企業在承擔一定的財政支出的同時,政府才對符合一定標準的企業支付補助金。缺少政府的資金支持,培訓的開展受到了影響,尤其是對一些小企業而言,雖然交納了稅款,但由于本身規模太小,因而得不到任何培訓撥款,培訓也就無從談起了。“青年培訓計劃”與以上的方式均不同,政府撥出大量財政資金用于該項計劃,每一位參與進來的雇主每招收一名青年培訓者就可得到1950英鎊的培訓補貼,大大減少了雇主本身的費用開支。據估計,政府花在特殊就業措施方面的費用大約是20億英鎊,其中一半用在了“青年培訓計劃”上。政府大量的資金支持提供了培訓所需的大部分費用,減輕了企業的負擔,也解除了他們的顧慮,對“青年培訓計劃”的順利開展和不斷完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二,“青年培訓計劃”具有一定的強制性。這一特點最初體現在政府的計劃草案中,政府最初計劃取消那些失業卻拒絕參加培訓的青年獲得補助金的資格,但由于有關組織和團體的堅決反對而被迫放棄,但是政府仍然對這樣的青年實施一定的懲罰,即扣掉他們6個月的補助金,相當于其應獲補助總額的40%。到1988年,根據新的社會保險法,政府堅決取消了對16~17歲青年的補助金,同時給那些等待培訓機會的青年提供補貼,每周15英鎊,時間為8個月。因此,盡管政府或有關部門并沒有明文規定畢業而沒有找到工作的青年必須參加“青年培訓計劃”,但是在取消補助金之后,參加“青年培訓計劃”是他們得到國家資金資助的唯一機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青年培訓計劃”帶有一定的強制性。而在此之前對畢業生進行的任何培訓都不具有這種性質,一般采取自愿參加的形式,特別是學徒制培訓還帶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年齡較長者,尤其排斥大多數女性。
第三,“青年培訓計劃”具有明確的技能評定標準。20世紀之前,英國的學校考試是由科學工藝局和倫敦同業者工會講習所負責的,這種考試一般不包括與職業有關的實際技能的考試,因為當時英國人傳統的心理是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與生產有關的秘密和手藝人的秘傳、秘訣等。進入20世紀后,該項考試制度迅速衰落,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考試逐漸分開。1921年,英國頒布了對工業技術人員采取國家資格制度的通告,但這種資格證書僅授予在國家所承認的技術學院等機構中學習規定的課程并經過畢業考試合格者。傳統的學徒制無結業考試的規定,一般不進行正規的技能檢測,學徒往往是在受訓期滿后自動獲得技工資格,企業培訓委員會進行的培訓與之差別不大。政府在新培訓方案中提出的目標之一,就是截止到1985年,為主要的工匠、技術人員和專業人員設立國家認可的技能標準,以代替原有的不規范的評定標準。為此,1985年政府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該委員會對整個職業資格進行評估,并于1986年發表了白皮書《齊頭并進:教育和培訓》。在白皮書的建議下,成立了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根據16~17歲青年可達到的實踐能力和理論知識水平,設立了國家職業資格,分為五個等級:(1)勝任一種工作的能力,大多是常規性和可預示的工作。(2)勝任一系列工作的能力,其中一些比較復雜或是非常規性的,需要一定的自主性和個人責任感。(3)能夠在變化的環境中勝任廣泛的工作,且大多是復雜的和非常規的工作。(4)能夠在變化的環境中勝任復雜的技術性或專業性的工作,具有較強的個人責任感。(5)勝任專業的和管理的工作。這樣就為職業資格提供了一個分類清楚、標準明確的制度,從而確保了全國性標準的統一,簡化了向高一級水平晉升的途徑。
“青年培訓計劃”的實施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廣大企業以及教育界的廣泛贊同和支持,具體的培訓形式也是各方討論、協商的結果,這再次表明了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它不再是哪個部門單獨的事情,而是全社會都應該關注的問題。當然,政府在其中起主導作用,同時廣泛調動有關團體和組織的積極性,從而使得“青年培訓計劃”得以順利推行。青年正處于為將來的人生打基礎的黃金時期,有條件接受全日制的教育與培訓當然最好,但決不能忽視還有一大批人從此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國家和社會應該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學習機會,提高其生存和工作所需的技能,這不僅對青年的發展有利,對國家經濟的增長與繁榮同樣重要。
參考文獻:
[1]Derek H. Aldcroft.Education,Train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1944 to 1990[M].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2.
[2]呂鑫祥.面向21世紀的職業教育觀[J].職業技術教育,2000,(3).
[3]P. E. Hart.Youth Unemployment in Great Britai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4]Roger Dale. Education,Training and Employment[M].Pergamon Press,1985.
[5]Alan Rumney. New Direction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1989:122.
[6]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會.六國技術教育史(中譯本)[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79.
[7]Teresa L. Rees and Paul Atkinson,Youth Unemployment and State Intervention[M].London,1982:3.
[8]閻照祥.英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91.
[9]B.M.Deakin. The Youth Labor Market in Britain: the Role of Interven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0]馬麗.英國職業資格中關鍵技能的發展[J].世界職業技術教育,2003,(1).
[11]Thompson.‘Building the Bridge’[J].Youth in Society,78,Leicester,1983:11.
作者簡介:
朱紅娟(1979—),女,河北正定人,2002~2005年就讀于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現工作于石家莊經濟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助教,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教學與研究。
謝敏(1981—),女,廣西柳州人,2002~2005年就讀于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現工作于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助教,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