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江南名城無錫郊外的惠山上,宋代著名詞人、文學家秦觀的墓園早就修葺一新,松竹環繞、花草點綴,成為太湖畔惠山風景區一處人文景點。秦觀墓曾長期湮沒無聞,它被發現是在24年前。1982年深秋的一天下午,著名的美籍華裔記者秦家驄和他的姐姐秦家英在惠山山麓叢林中幾經周折,終于找到他們的遠祖秦觀的墓。
秦觀,字少游, 號淮海居士,生于宋皇祐元年(1049年),卒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他是江蘇高郵人,博雅脫俗,文才過人,風流瀟灑,詩、詞、文、賦自具特色,頗受歐陽修、蘇軾等人推崇。民間很早就有多種關于秦觀的傳說和軼聞,如《蘇小妹三難新郎》等,多以風流才子的形象出現,膾炙人口,甚至有“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之說。其實,秦觀風流而不浮蕩,為官也廉潔 正派。他得罪人多,于宦途不得意,兩次落第,中進士也遲,且屢遭朝廷貶斥。他在晚年被貶往廣西北流瘴癘之地,受盡艱難, 52歲那年死于廣西藤縣。他的靈柩幾經輾轉,歸葬于江南太湖畔的惠山,而不是高郵家鄉,這構成了一個千古之謎,至今仍存有多種說法。比較有說服力的一種說法是秦觀歸葬惠山與他生前與少女朝華的一段情戀有關。秦觀的侍女朝華,姓邊氏,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人,生于貧民之家,美慧清純,略識些字,與秦觀朝夕相處,日久生情,遂被秦觀納為侍妾。受詞人的熏陶,朝華漸漸能為詩吟詞。秦觀很喜歡她,曾為詩曰:“天風吹月入闌干,烏鵲無聲子夜閑。織女明星來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間”,足見愛戀之深。秦觀曾攜朝華登上惠山(當時名龕山),觀賞湖山勝景,吟詩填詞,抒發胸臆。秦觀表示:死后當葬于此山。
二
秦家驄1940年出生于香港,60年代中期,開始擔任《紐約時報》政治記者。1976年,秦家驄到香港為亞洲《華爾街日報》工作。1979年,《華爾街日報》總社派他到北京任特派記者,他遂與許多親友取得了聯系,也有機會接觸到一些歷史資料,還有幸獲得一份珍貴的秦氏族譜。那上面刊登了他父輩上溯33代祖先的名字、世系,才知道是宋代秦觀的后裔。從那時起,他就萌生出一個強烈的念頭:下決心找到先祖秦觀的墓地。在他為《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改革消息的同時,他也汲汲于發掘家族的歷史,風塵仆仆地奔走于秦氏家族千年來散居的無錫、高郵、泰州、鎮江、南京、上海、揚州、桂林等地,跑歷史檔案館、文史辦,尋訪秦姓老人。在尋訪調查中,秦家驄發現上海、無錫、南京三地的秦觀后裔相對較多。如上海就有900余人,無錫的秦觀后裔約有300多人,而在南京出現更有趣的一個現象:南京地區的秦姓居民近2000人中,源出高郵秦觀直系、支系的后裔不足300人,更多的秦姓人來自清代乾隆年間名臣秦大士家族。這一支秦姓與秦觀家族并無較近的淵源,族譜也不同。秦檜后人則多改姓徐、吳等姓,否認是秦檜后裔,或稱弄不清楚,含混其詞。
經過不懈的努力,秦家驄和姐姐終于在無錫惠山南麓找到了秦觀的墓,他激動萬分,長跪不起,流淚不止,自感多年夙愿終得實現,衷心地感謝江蘇省政府、無錫市政府和民眾們的全力協助。回到美國后,富有家族榮譽感的秦家驄即著手于《秦氏千載史》的寫作,并將他回祖國尋找秦觀墓的曲折經過先寫成一篇聲情并茂的報道,被《華爾街日報》破例以頭版頭條刊出,備受關注,在華人中反響尤為強烈,秦家驄自己也成了美國的新聞人物。
三
1984年,秦家驄用英文寫成了30余萬字的《秦氏千載史》在美國紐約出版,受到各界的廣泛注意,好評如潮,被認為是展示了“中國家族驕傲”的著作,不僅可以與美國黑人作家海利的《根》相媲美,而且比它“更生動,更富于歷史的綿遠的內涵”。無錫市政府在1986年完成了秦觀墓園的修復工作。同年秋天,國內外學者百余人齊集高郵,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秦觀學術討論會,秦家驄也應邀參加了這次盛會。他的著作《秦氏千載史》在會上也受到了好評,這令他深感欣慰。秦觀是秦氏家族的光榮與驕傲,而且是永遠屬于中華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