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為我國開姓較早的姓氏之一。從全國而言,其起源主要有二。
一是西周穆王時(shí)湯的后裔民,因輔佐穆王有功,封賜食采于池(河南澠池),其后代子孫遂以封地為姓。“民”是池姓的得姓始祖,澠池可謂池氏開姓的發(fā)源地。
東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池姓遷徙西河(今山西臨汾河以西),子孫開始繁盛。據(jù)《元和姓纂》,池姓郡望西河,即由此而來,后又有池氏分支轉(zhuǎn)遷西平(今河南西平縣一帶),所以有些池氏族譜冠稱池姓郡望為西平。
二是秦惠文王有一子叫公子池,官秦司馬。池生孫傳,傳生宗來,宗來以祖父池字為姓,曰池宗來,為池氏又一始祖。后有池子華,仕秦為丞相,食采汝南。秦末天下大亂,這一支池氏自京兆始遷西平,并建宗西平郡。
池姓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姓氏。據(jù)中國科學(xué)院1984年公布的姓氏排列順序,池姓列第211位,以漢族人口居多,在蒙、滿、朝鮮等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池姓氏族。就池姓人口分布情況來看,以福建、江西、廣東較多,如福建省的池姓人口在該省100個(gè)大姓中排名第92位;而且入閩池氏以先祖名字來分,可分為六大支系:涌源、可祖、鯉騰、溥、朝奉、源澄。其中影響較大的要算涌源和池溥(開基江西贛州,其后裔禪郎轉(zhuǎn)遷入閩)等衍派。
據(jù)廣東揭陽池家渡村譜載:唐朝后期,涌源公隨王潮、王審知由河南固始入閩。到后梁時(shí),梁太祖封涌源公為“招討使”。涌源公定居閩地,為閩池氏開基之祖,其后裔分遷福建各地。 其子然公一支播遷到廣東的揭陽、潮州、大埔以及浙江等地。
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有河南西平縣池溥在廣東連州為官,致仕返鄉(xiāng),途經(jīng)江西贛州,因愛其山川之勝、風(fēng)俗之淳,故“擇地贛之東鎮(zhèn)而家”,成為贛南池氏始祖。溥生二子旭、郎(后遷入福建守化開基立業(yè))。旭生四子紀(jì)鯉、夢鯉、叔鯉、季鯉,夢鯉中咸淳甲戌(1274年)恩科狀元,今江西贛州市水東鎮(zhèn)七里村《池氏宗祠》就是為紀(jì)念池夢鯉而修的一幢古建筑,也是贛南池氏族人的總祠堂。池溥的后裔繁衍至今已有三十多代,遍布于江西的贛州、會昌、興國,福建的寧化、武平、上杭及廣東的始興、梅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