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起源說
中國絕大部分的何姓是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才出現的。據《姓纂》記載:“周成王弟唐叔虞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為何,遂為何氏。”這證明何氏得姓是十分偶然的。發源地江淮流域,韓與何的發音十分接近,韓姓后代懷著亡國之痛,也就將錯就錯,從此以何為姓。
又據《海陽水木記》載:何姓初祖名,為韓王支子。韓國滅亡后,與妻姜氏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后秦始皇在博浪沙間為人所擊,大索不得,疑是六國公子所為,乃下令潛訪六國后裔,欲盡屠害之。秦吏循令遣胥,登舟問姓,“未知秦胥,適天寒,因戲指水以應曰: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也。韓寒同音,實非有所隱也。胥不悟曰:是河姓耶?祖漫應之:氏必從人,豈從水耶!胥乃籍何而去”。后乃知秦令,大駭而嘆曰:豈非天啟,吾家幸免于刀斧者,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定籍廬江。明朝何不偕《不去廬集》中有詩一首,云:“扁舟來往織溪津,一字荒唐已避秦;翻覺桃源人更拙,舉家何用絕交親。”
關于何姓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據《安徽省宿松縣何姓受姓源流考》記載,何姓始祖韓庶,字自修,其父信公,為漢文帝時河東太守。按此說法何氏受姓要比指河為姓的韓晚百年。另據《廬江郡何氏大同宗譜》的姓始一章記述,韓國滅亡后,公子允懼禍乃遁跡閭巷,因手有“何”字紋,遂改姓為何,故安徽潛山舊譜以允公為始祖。以上這些說法有一共同點,即何姓是由韓姓轉變而來。
何氏在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郡望出自廬江(安徽廬江)、東海(山東郯城)、陳郡(河南淮陽)三個地方,故何氏宗祠有“東海家聲遠,廬江世澤長”之聯語。
何氏入閩祖先考
相傳何氏入閩最早為漢武帝時,江西九江何氏兄弟九人,因知其父參與淮南王陰謀叛亂,故偕逃入閩,于仙游九鯉湖飛升,世人稱為九仙祖。泉州城郊馬甲雙髻山有專廟奉祀,又稱大仙公。但此說無文獻依據。
據《邵武何氏族譜》記載:其先光州固始人,東晉末避亂入閩,居邵武小溪(今邵武東區七臺)。《臺北縣何氏族譜》記載:先祖何嗣韓,世居廬江(今屬安徽),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跟隨陳元光戍閩,后定居于閩。
由以上譜牒可知,入閩廬江何氏始祖是何嗣韓,名德,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唐高宗時從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平亂,據傳何德公為陳部后勤軍需官,卒葬惠安青林山舍利院,后來家遭變亂,后裔世系不明。唐昭宗時,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王潮率起義軍初抵福建,恐當地百姓不服從,就敦請固始人先世有功于閩者,協助安定社會。嗣韓公裔孫何衍慶助其分田劃地,安插閩人。因為衍慶公后裔世系有較詳細的記載,故一般舊譜都將其作為何氏入閩的一世祖(初祖)。其子子繹公開基于龍溪縣白石鄉,即今漳州龍海市角美鎮楊厝村,子孫興盛,后裔建有白石開基大宗祠。至南宋末,邊陲洶亂,祖祠焚毀,族人分遷各地。此祖祠幾經重修,至今仍然完好。
嗣韓公又稱德公,衍慶公又稱京公或者衍公、衍解公等。甚至許多明清舊譜把這些名諱統統混在一起,即把初唐與五代相差兩百多年的嗣韓、衍慶二公合為一人,稱為安撫公。在《中國人姓譜》這本書中,又把安撫公當成人名,稱五代的衍慶公為何安撫。以筆者看法,安撫公只是安撫節度使這個官名的簡稱,正如白石開基始祖,諱成字子繹,官授指揮昭信校尉,世稱為指揮公一樣。至于安撫節度使,筆者認為后世追認的可能性大。原因之一,此種官銜在唐初尚未出現。原因之二,若本身做過安撫節度使這樣的大官,在正史或地方志里不可能沒有傳記。既然是后世追認,所以初唐的嗣韓公與五代的衍慶公均可稱為安撫公,因此才會造成后世互相承襲把兩位祖先合為一人的錯誤。而追認的年代可能是在五代,因為那時節度使正是一個熱門的官銜。另外也有其政治原因,即閩王是中原人,需要捧出固始人祖先有功于閩者,以收買人心。
綜上所述,廬江何氏入閩始祖是何德嗣韓公,尊號安撫公。該派系以閩南為發祥地,其后裔擴展到興化、福州、閩東、閩北及浙江、江西、廣東、廣西、海南、臺灣以至世界各地,繁衍了幾十萬人。閩南地區各個重要支派有同安東澳、泉州潯尾、晉江好德、漳浦何潯、平和何地、龍溪何潭、惠安埔崎、龍巖縣口、南安溪尾、興化莆田、延平順昌、閩北光澤等,繁衍可謂繁盛,蔚然成為望族。
在泉州地區,何氏聚居的村落主要有洛江區城東鎮潯尾村,惠安縣螺陽鎮埔崎村,石獅市永寧鎮浯沙村,晉江市磁灶鎮砌田村、羅山鎮張前村等。泉州廬江何氏尊逖基公為始祖。逖基公是衍慶公的第十五世孫,諱普成字正獻,宋理宗淳間(1241~1252年),自萬安徙螺陽又遷溫陵潯江居住。
何氏遷居臺灣記載
據臺灣文獻會考證,何氏入臺早在明末天啟年間(1621~1627年),有一位何斌又名何廷斌者,泉州南安水頭人,在臺經商數十年,以干事練達,善言辯,長交際,懂得番語,受當時占據臺灣的荷蘭官商信任,在東印度公司任通事(翻譯)。何斌設法探測水陸形勢,制成地圖,秘密獻給在福建高舉反清復明旗幟的鄭成功,助其渡海攻取臺灣,趕走了荷蘭人。
另據文獻記載,清初到臺灣開基立業的先后有何光、何義興、何佑、何積善、何替仔等。清代在鳳山、基隆、士林、內雙溪、臺中、東勢以及新竹寶山鄉都有何氏的足跡。
據臺灣有關資料顯示, 目前在臺何氏總計在十六七萬人左右,分布最多的是臺北、嘉義、臺中等縣市。近幾年來,臺灣何氏族人不斷回福建祖籍地尋根謁祖、洽談貿易,投資辦廠,體現了臺灣同胞對唐山故土的真摯情感。
(作者單位:泉州閩臺關系史博物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