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約在唐代以前,我國婦女中已經出現了染指甲的習俗。〔唐〕李賀《宮娃歌》中“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張祜《聽箏》中“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都是對婦女染指甲習俗的描寫。前者雖沒有說明染甲,但描繪了婦女在燭光下制作染指甲材料的情景;后者則直接說出了十指浸染后的情況,“玉筍紅”即指嬌艷鮮紅的指甲。所謂“守宮”,本指壁虎。因為它經常守伏在宮室之壁,捕食蟲蛾,故名。相傳古人將它養在盛放朱砂的盒中,等它吃了朱砂,全身都變紅以后,則將它搗碎。據說用這種“紅汁”點在女子身上,可檢驗婦女是否保持貞操。如果沒有發生過房事,紅色終身不滅,只要進行過一次性生活,那么紅色立即會消失。按理說這種“守宮”與婦女染指甲沒有關系,只是因為它的顏色及制作方法與婦女染指甲的材料較為相近,所以被牽扯在一起,逐漸變成婦女染指甲材料的代稱。
元代詩人楊維禎有兩首詩與染指甲有關,其一《美人紅指甲》:“金鳳花開色更鮮,佳人染得指頭丹。彈箏亂落桃花瓣,把酒輕浮玳瑁斑。拂鏡火星流夜月,畫眉紅雨過春山。有時漫托香腮想,疑是胭脂點玉顏。”其二《鳳仙花》:“金盤和露搗仙葩,解使纖纖玉有暇。一點愁疑鸚鵡喙,十分春上牡丹芽。嬌彈粉淚拋紅豆,戲掐花枝縷絳霞。女伴相逢頻借問,幾番錯認守宮砂。” 極意描寫婦女嫣紅的指甲,其中“彈箏亂落桃花瓣”一句,形容染紅指甲的女子彈箏時,手指上下翻動,好似桃花瓣落紛紛。
古代的婦女,每到七月七日那天晚上,總要聚集在一起,用她們自制的染料,將十個指甲染得通紅。如〔清〕朱象賢《聞見偶錄》記載:“七夕,婦女采鳳仙花搗染指甲,紅如琥珀可愛。”
我國一些少數民族也有染指甲的習俗,如維吾爾婦女特別是年輕婦女都喜歡在春夏季節,把手指甲染成橘紅色,甚至把腳趾甲也染成橘紅色,覺得這樣很美。尤其在逢年過節等喜慶的日子里,更是如此。如〔清〕趙翼《陔余叢考·金鳳染指》云:“鳳仙花,紅者搗碎,入明礬少許,染指甲,用片帛纏定過夜,如此三四次,則其色深紅,洗滌不去,直至退甲方漸失之,回回婦人多喜此云云。今俗則不特回回婦人也。”
文獻中只見關于女子染指甲的記載,但在有些地方,染指甲也是男子的愛好和習俗。如新疆吐魯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中,唐代第16窟右壁后部所繪的《涅槃經變·奏樂婆羅門》,是柏孜克里克現存最完整的一幅伎樂圖,圖中的樂伎均為男性,身著婆羅門服裝,正在演奏琵琶、橫笛、篳篥、拍板、鈸、大鼓等樂器,其中持琵琶、橫笛、篳篥、拍板等樂器的手指甲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涂染有紫色。紫色是原色還是變色所致,待考。
染指甲的染料多用鳳仙花。鳳仙花俗名“染指甲草”,也叫“好女兒花”。據李時珍《本草綱目》等書記載,這是一種腐蝕性很強的植物,花開之后,取其花、葉,放在缽里反復捶搗,搗碎以后,加入少量明礬,便可用來浸染指甲。以鳳仙花染甲,需要一定的手續:首先,必須把指甲洗干凈,將絲綿做成與指甲一樣大小的薄片,浸入花汁,等吸足花汁后取出,再輕輕地安放在指甲表面,然后用布條纏裹過夜,一次浸染不夠,可連續浸染三五次,染成之后,色彩鮮艷,數月之內不會消失。除鳳仙花外,指甲花也是染指甲的一種上好材料。盡管在某些時候,鳳仙花亦被混稱為“指甲花”,但兩者性質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一樣。李時珍《本草綱目》對此說得很詳細:“指甲花,有黃白二色,夏月開,香似木犀,可染指甲,過于鳳仙花。”〔清〕李調元輯《南越筆記》中也有記載:“指甲花,似木犀,細而正黃,多須,一花數出,甚香,粵女以其葉兼礬石少許染指甲,紅艷奪目,唐詩‘彈箏亂落桃花片’謂此。一種金鳳花,亦可染,名指甲桃,葉小如豆,花四瓣,層層相對。一干輒有二種花,一深紅,一黃邊紅腹,其蕊大者為鳳頭,小者鳳尾,尾修長縷縷,又有兩翅,粵女多□之作釵。二三月時栽之,與指甲花為一叢,兒童向街頭賣者,多此二花。”

用指甲花所染出的指甲比鳳仙花更紅,不過從普及面來看,指甲花遠遠比不上鳳仙花。直到上世紀初,中國婦女的染甲材料,仍然是以鳳仙花為主。鳳仙花是中國的特產,國外一些婦女,在剛開始染甲時,往往到中國來覓取,后來也有用其他植物來代替的,但效果總不如鳳仙花好。
古代染指甲的習俗究竟始自何時?〔清〕趙翼在《陔余叢考》卷三十一上說:“俗以鳳仙花染指,自宋已然……”但他并沒有肯定其確始于宋。〔明〕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卷六則有確切的論斷:“唐楊貴妃生而手足爪甲紅,謂白鶴精也。宮中效之,此其始也。”
明代婦女還有蓄指甲的風俗。尤其是年輕的婦女,常將指甲留長至寸許,有的甚至達到數寸。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就常提到這種情況。如《二刻拍案驚奇》第九卷,記一對青年男女私訂終身,正準備在家中成婚,不料來了一幫朋友,硬拉著男子外出喝酒,男子不便推托只能怏怏而去,留下姑娘在家守候。那姑娘久等不來,便去拽門,“誰想是外邊搭住了的,狠性子一拽,早把兩三個長指甲一齊蹴斷了”。又如《紅樓夢》第七十七回,述寶玉私下看望晴雯,“晴雯拭淚,把那手用力拳回,擱在口邊,狠命一咬,只聽‘咯吱’一聲,把兩根蔥管一般的指甲,齊指咬下”,交給寶玉留作紀念。這些筆墨都涉及女子留長指甲的情況。
除了對指甲進行染色外,古人還想方設法對自己的指甲進行保護,由此產生了護指套。如吉林榆樹大坡老河深漢墓出土的金護指,便是保護指甲所用。它是由薄薄的金片卷曲而成,呈螺旋狀向上延伸,粗細長短可任意調節,簡練而實用。
護指,手指上戴的飾物。原為保護長指甲而做的指套,后隨著護指制作工藝的改善,護指的用途發生了變化。婦女佩戴金銀寶石精工鑲嵌的護指,是作為手部裝飾的一種手段。明清婦女尚蓄指甲,佩戴護指的風氣盛極一時。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慈禧畫像上,就可看到手上戴著用金玉兩種質料制成的護指。慈禧太后就喜歡戴指套,使雙手顯得修長,也同時顯示她的權利與威嚴。
“指甲套”因質材不同,有金護指、銀護指、玉護指之別,長約四寸多,細長略彎曲,指端尖細。表面用鏤刻、點翠、嵌珠等各種工藝,制成花卉、古錢、喜壽字等吉祥紋樣,自根部至指端紋飾逐漸縮小;背面通常鏤空,用于通氣,極少完全封閉。指甲套除大拇指外,其余四指均可戴,很少有五指全戴者,大部分只戴四指或三指,最少者只戴無名指、小拇指兩指。指甲套的作用除了保護指甲不折不碰外,還像戒指一樣可以裝飾指部,戴上后可增加手指的纖細感和修長感。

即使不留長指甲的婦女,手上也可套護指。如2005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的“千手觀音”舞蹈,每位演員的手指上都戴有金指套,它是作為裝飾之用,看上去精致無比,閃閃發光,耀人眼目,并且使演員顯得嬌媚動人。
裝飾材料的變化,促使了裝飾方法的更新,同時又導致了裝飾情趣的變異。在以鳳仙花染甲的年代,我國婦女的指甲一直被染成紅色。從20世紀30年代起,又出現了五彩指甲油,現在,指甲油的顏色更是豐富多彩,除了傳統的桃紅色外,又出現了藍色、白色、玫瑰色、紫色、金銀色以至純黑色等,人們可以根據各人的年齡、身份以及愛好自由地選擇不同的顏色。在裝飾風格上,也翻出了許多新鮮花樣,除了將指甲涂顏色外,還在指甲上描繪不同的圖案,根據自己的喜好,有的在指甲上點綴些小花,有的繪小動物等,由此誕生了一種職業:美甲。美甲作為一個行業迅速發展,近年又出現了彩繪指甲、噴繪甲、立體寫意等。
美甲,作為美容化妝和整體形象設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將來一定會有更快的發展,而且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
(作者單位: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