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祠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體現出中華姓氏的血緣文化、聚族文化、倫理觀念、祖宗崇拜、典章制度、堪輿風水、建筑藝術、地域特色等各個方面,以它的載體—祠堂建筑表現得最為明顯。本文以浙江中部幾處現存的祠堂為對象,來闡述一下這種特殊建筑從古代到近代的發展和現狀。我國很多地區都存在祠堂,但保存得較好的并不太多,比較集中的更少。浙江金華地區古婺州范圍的不少祠堂以原始態保存了下來,可作為研究祠堂建筑文化的實例。
這些祠堂有四種類型:功德祠、鄉賢祠、姓氏宗祠、節孝祠。最多的還是姓氏宗祠。與祠堂相應的有牌坊、碑刻。牌坊有三種類型:功名德行坊、孝子坊、節婦坊等。
筆者在浙中調查了十多個聚族而居的村鎮,在金華古婺州地區,因地處偏僻、戰爭破壞少,較多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建筑精美的祠堂,從中體現了不少宗族文化的內容。這些姓氏祠堂至今還在發揮功能,仍是氏族的族祭場所。這些地方對風水探源很講究,宗族觀念強,族內家譜完善,并在近年都有續修。每個宗族中的記述,都能追溯始祖來自何方、遷移路徑及分支。

1.蘭溪諸葛八卦村丞相祠堂:八卦村以布局神秘、建筑奇特、結構嚴謹而聞名中外,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諸葛八卦村以鐘池為中心的陰陽魚、太極圖和九宮八卦的建筑布局有些內容已有專著敘述,現僅以祠堂建筑考察所記作補充。現該村有5000多人口,其中有2700余人姓諸葛,據記載原有45個祠堂,建筑風格為徽派。丞相祠堂是村中總祠堂,始建于明初,太平天國期間毀于戰火,清末到民國時重建,共三進口字形平面,包括門廳、中庭、寢堂(享堂),總面積1400平方米,是家祭場所。在口字形中間建起一座高大華麗的方形中庭,中庭建筑闊五間,進深三間,全部敞開。上用歇山頂,下為1米高的臺基。脊高10米、嫩戧翼角。中間四根柱子分別為50厘米直徑的松、柏、桐、椿樹材,諧音為“松柏同春”。廊沿用青石方柱44根以防雨淋蟲蛀。中庭兩邊廡廊各7間,供奉氏族14個支派祖先神位。再向后地勢陡然高聳,從兩廂拾級而上便是十四個先賢塑像。后面寢堂供諸葛孔明神塑。分祠堂有大經堂、春暉堂、崇行堂等。
2.盧氏祠堂:位于東陽縣南門外五里的盧宅村。盧姓自明代永樂十九年(1421年)起在此建立家族聚居點,選址三面環水一面臨街,西面建盧氏宗祠一座。祠堂的主體有大廳,名肅雍堂,為工字形平面,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至天順六年(1462年)。正廳三間帶左右挾屋,進深十檁,由于進深過大,采用勾連搭處理,形成正堂與后樓用廊連成的工字形建筑。這種建筑清代較多而在明代較少。由于建筑構件有精美的木雕、磚雕、彩繪,已成為浙江祠堂和民居建筑的典范。
3.蘭溪女埠渡瀆村章氏家廟:渡瀆有渡一、渡二、渡三村組成,章姓聚族地、家廟位于渡二村,建于宋代。該村始祖為承仕,從淳安遷此,至 22世章懋公(字楓山)為翰林院修編,辭官歸里后,辦書院講學。后代在其學里門旁建家廟“睦親堂”。家廟三進,第一進為門坊牌樓與門廳合一的建筑,第二進為祭堂,五開間敞廳,周廊柱為石柱,歇山頂,懸匾“睦親堂”。梁架(抬梁式)撐拱雕刻精美。第三進為寢堂五間,放祖宗牌位,在寢堂前有章氏祖坊及石碑。中軸兩側有偏殿與廂房,為祭祀時休息更衣所用。這是一組完整的禮廟建筑。

4.浦江鄭宅鎮鄭氏宗祠:因鄭氏自南宋初到明前期聚居十三代未分家,盛時家族達三千余人,據傳朱元璋封其為“江南第一家”,御匾“孝義家”,還有一行小字“江南風土薄,唯愿子孫賢”。明天順三年(1459年)遭遇大火,后拆灶分居。鄭氏宗祠始建于南宋中葉,經元、明、清三朝數度擴建。宗祠有西門與南門,南門懸“江南第一家”、“敕旌孝義宗祠”匾。全祠5000多平方米,64間,結構分五進。前為師儉廳,次為和義廳,三為有序堂,四為孝友堂,五為寢室廳。設聽訓鼓、會膳鐘、糧倉、制膳房、書種堂等,有歷代名人匾額楹聯三十多塊。建筑特點為石柱林立,橫梁盈抱,用材碩大,不漆不雕,質樸無華,庭院幽深,古柏參天。
5.武義郭洞村何氏宗祠:郭洞村位于武義縣城南約10公里,村落按一條龍山溪流布置。村上方是蒼蒼郁郁的龍山古生態林,村中塔、橋、亭、閣、牌坊、寺廟等建筑,與山水融為一體。何氏宗祠建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祠堂總面積1200平方米,門前三對旗桿,內院古戲臺翹角飛檐。戲臺為歇山頂,內有八角形藻井,木雕彩繪。第二進正殿原有匾額94塊。第三進后殿為祖先牌位殿,中部設祭壇。
6.俞源村俞氏宗祠:俞源村距武義城20里,現有農戶700多戶,2000多人,是全國最大的俞姓聚居地。俞氏宗祠,明隆慶元年開工,六年竣工。祠堂門兩旁有五對高大旗桿,內門有抱鼓石及戲臺,八卦藻井,懸掛“碧云天”匾額,因其面積大、雕刻精致,曾有婺州八縣第一臺之美稱。
7.建德新葉村葉氏宗祠:新葉村位于大慈巖鎮玉華山麓,距建德30公里,始建于南宋后期,現在尚存的明清古建筑有2000多幢。村以五行九宮規律布局,包含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村中以葉氏宗祠(有序堂)為中心向外有八條道,劃為九塊,成為九宮,五行相生相克,形成村落。新葉村的特點是有幾個半月形水塘,據說是因道峰山似火炬,象征火,要在祠堂前建水塘使道峰山倒映,所謂水能克火,保持五行協調。該村共有祠堂13座,主祠堂為村北有序堂。
浙中聚族而居的村落,大多歷史悠久、建筑規模宏大,這些村落所建的祠堂,此后不斷增建、擴建,反映了各個時代的建筑構造技術與造型藝術,并反映出當地的倫理觀念、宗法觀念。(題圖:俞源村聲遠堂門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