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初浙江德清徐、胡、談、蔡四大姓,胡家有個胡渭,著有《禹貢錐指》,還有個胡會恩,中過榜眼。胡姓是一顯赫家族,但延至民初,德清胡姓全族一共二三十戶,絕大部分聚居在白羊圩和竹葉蓬(現大友村)務農,只有一家住城里,他們對于家族的歷史均不甚了了。據俞樾重建德清縣儒學記云:“吾邑大家舊推四姓曰徐曰胡曰談曰蔡,而沈而許亦右族也,稽其譜牒咸有傳”,可見原來都是有過家譜的。徐、蔡二姓家譜現在還有,胡氏家譜是何時喪失、如何喪失的呢?搜集了有關德清胡家的一些材料,分析考證于下。
一
德清胡姓的根源,族人有來自徽州、浙江永康、余姚三種說法,因無家譜可考,只能從史有記載的胡渭家世來上溯下延,再以口傳相印證。
《德清文史資料》第一輯蔡劍飛先生的《德清史話》說,“德清徐胡談蔡舊稱四大家族”,胡家“胡渭,精輿地學,所著《禹貢錐指》,考證精密,號稱絕學,康熙四十三年南巡, 御書‘耆年篤學’四字賜給他。侄會恩,康熙十五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縣志載胡渭墓先在經南圩,后遷葬塢丘圩,其孫彥穎也葬在塢丘圩。1998年,人們在塢丘圩找到胡渭墓的墓碑、墓志銘及其子奉政大夫方銓的墓碑。縣志又載胡會恩墓在武康上柏姚家墩。
撰于乾隆丁丑年(1757年)的胡渭墓志銘是其孫彥穎請著名學者杭世駿寫的,距胡渭之死42年,上說:“胡氏籍隸余姚,先世諱子中者始遷德清。曾祖友信,隆慶戊辰進士,廣東順德令,有名于時,事載明史;祖子益,諸生……”說明德清胡氏的始祖是自余姚遷來的胡子中,但子中離胡渭曾祖胡友信較遠,那么到底是何時遷來,如何遷來的呢?上海圖書館藏余姚蘭封胡氏宗譜的遷徙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第十八世諱伯延,配嚴氏,徙居余杭瓶窯。”這里以后周顯德二年(955年)為避戰亂由江蘇常州始遷余姚柏山的胡輔成為第一代,遷居那年輔成公26歲。該遷徙傳中又說:“第廿一世愛份字必均,于明成化八年,入籍武康四都母舅丘氏戶,配德清茅氏。”明成化八年是1472年,由此上推,十八世的伯延遷居瓶窯的年代當在1380年上下,此前不久正是元末動蕩之時。在伯延的前后,已有好幾位余姚胡氏徙居武康,愛份已娶德清女子為妻,瓶窯只有伯延一家,故伯延或其子、孫又轉遷德清。伯延可能就是始遷德清的子中。
余姚蘭封胡氏宗譜又從始祖胡輔成作了簡單上溯:“胡輔成,諱從,字輔成,行八,號常樂翁,先世居矛章奉新縣之華林。祖瓊為常州(毗陵)刺史,遂家常州。五代周顯德二年,輔成奉父命自常州安上鄉徙余姚冶北之柏山。”由此可知德清胡姓由唐末到明初的遷徙路徑是:南昌(豫章)—常州(毗陵)—余姚—余杭(瓶窯)—德清。宗譜還載:“自毗陵遷余姚之柏山,再遷而至縣東之高田弄,三遷而至五車堰,即今所謂蘭封胡氏也。他如由高田弄分徙者則有杭(州)褚家弄,嘉興之梅溪,冶(鉛)由之三層樓諸支。”輔成行八,他遷余姚只是常州的一小分支。現余姚市有五個胡氏宗祠,其中一個宗祠的男丁,民國初已三千余人。到了清代,遷徙到余姚縣外的胡氏遍布浙江、蘇南,遠達山東、安徽、天津。所以德清胡氏只是余姚胡氏極小的一個分支。
二
胡會恩在《錐指紀恩》中說:“臣會恩,先世恒為士,自高祖友信以明隆慶間進士起家為順德令,政績茂著,粵人至今尸祝。而文章為世所宗,與歸太仆有光齊名。嗣后科第蟬聯。”
胡友信的出生地文昌里又名文昌坊,即其后之北門城內鳳牌弄、胡家弄,今之廣場路一帶。明代縣下設鄉、都,城內設界,都、界之下設里,德清縣城分設南北二界,文昌里屬北界,他的孫輩公宏、公曾、公陶、公振,曾孫毓生等,縣志均載為北界人。德清縣城北門外向北伸展到轉水灣,曾劃為城北里,上屬北界,民國初尚沿稱其主事者為城北里委員。康熙德清縣志還列有胡友仁,北界人,明正德嘉靖年間例貢,曾任主簿,從其鄉里和排輩來看,他是友信長兄無疑。又列有胡華,北界人,明天順年間例貢,曾任縣丞,他無疑是友信的祖父輩。胡華再上溯二代或三代,按年推算,當是由余姚遷瓶窯再遷德清的胡子中了。
胡友信與長兄友仁,下一代見于縣志的有子觀、子恒、子益、子晉(會恩曾祖);第三代為公字輩,第四代是生字輩,第五代有會恩同父兄弟五人……
三
胡友信前有胡華、胡友仁等為例貢,即會恩說的“恒為士”。友信公后就科第蟬聯了。北二代有子晉任廣德州同知,貢生,入祀鄉賢祠,子恒贈刑部主事,子益諸生。第三代有1名進士、3名鄉科、2名例貢,還有1名遺腹子小弟也以孝悌德行而載孝義傳。第四代有明末進士麒生,清初著名學者胡渭,因子貴而贈文林郎、大同知縣的嘉生。第五代有會恩、承昊2名進士,渭子方騰、會恩從弟會貞均為貢生。第六代有渭孫彥穎、彥升、彥輔及承昊子官龍等四名進士,渭孫彥博、彥韜、彥肅皆貢生,會恩子開京官至永平知府,第七代有會恩孫紹芬官至直隸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官龍子曾肇和彥升子超宗為舉人。
上述七代,科第上有進士、舉人、拔貢、諸生,仕宦上有尚書、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知縣;學術界有文章大家、經學家及在辭章、樂律、文字學等方面有著作問世者,可謂書香綿綿,科第蟬聯。
為紀念友信公,他的孫輩在其故居建起了胡氏宗祠。建祠同時,開始修譜,以友信公為一世,友信公七個孫子分為七個房,各房始祖依次為公振、公宏、公曾、公胄、公陶、公角、公線。
四
德清胡氏自明代友信公起家,到清康、雍、乾三代達到盛世,有3人列傳于明史、清史,得青史留名。1921年印行的《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明、清二代的德清胡姓有4人,1998年出版的《浙江古今人物大辭典》中,明、清時期的德清胡姓有7人。同起家于明代的德清徐、蔡二姓,前一書中徐姓6人,蔡姓3人,后一書中徐姓13人,蔡姓6人,可謂互相伯仲。但乾隆中葉以后,科舉、翰墨、藝苑中均看不到德清胡姓了,到民國初年,胡氏后裔幾乎都在鄉務農,極少識字和經商務工者,更無科教、文苑、醫務人員。從人丁來說,建祠、建譜的七房,現只有二房、三房和六房人較多,絕大部分住在德清城關鄉大友村和鐘管鄉下塘,少數遷居在北京、上海、嘉興、臺灣及南、北美洲和歐洲,全部615人。300多年前的胡渭一支第四代即有上百人,而當前胡渭嫡傳的六房、二房,總數也不足300人。
德清胡氏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近代的戰亂。位在北門城里的清芬堂、祠堂連同家譜被焚毀一空,胡姓人死的當不少,少量幸存者,六房的除胡淮卿(1836~1901年)一家,都退居到胡渭祖孫墓旁,二房的則聚居到胡官龍、許祖京墓近,那里大概有些墳產和守墓屋,后來分別成為竹葉蓬、山田販兩個自然村。還有幾房逃得更遠,如下塘、吳興埭溪。據說在太湖西山島的南端聚居著一些自稱清芬堂胡的人家,可能也是那時逃去的。幾十年前,德清城內有個胡久成,是從清芬堂胡遷到埭溪后回流來的。戰亂中死、散多少人,無從記載。家鄉為徽州績溪的胡適有文可作參考:“我的家鄉遭洪楊之劫最慘……亂前族中修祠修譜,點得人口六千人,亂中祠堂被焚,劫余人口只有一千二百人……不獨吾鄉如此,徽州各族記載往往相印證。”距徽州僅二百多公里的德清當不例外。
還有個原因是遷徙,胡會恩這支是大房,從子晉到紹芬六代也最發達,會恩就有親兄弟五人還有從弟,但除在德清留下一個顯赫的墳墓外,只有兩家大房子孫。會恩子開京長期在安徽當官,開京子紹芬除短期任直隸按察使外,一生都在河南當官,直做到布政使。同樣當過布政使的許祖京,在轉水灣的墳很氣派,人稱王墳,德清卻找不到開京父子的墳,他們是否遷居在安徽或河南?不得而知。清芬堂原是麒生、會恩的書齋,據說后來由六房、二房胡渭后代居住,會恩孫紹芬刻印《洪范正論》時,是在河南藩司任上與彥穎等書信聯系的(寓書諸叔氏),說明已不回德清了。
(作者單位:北京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