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人皆有名。一般說來,孩子尚未出生,年輕的父母就已為他(她)們起好了名字。嬰兒降生了,父母就要為他(她)們報戶口,在戶口簿上填入孩子的名字。為什么人人都要這樣做呢?因為名字是識別人類個體的符號,是人在社會交往時的身份標志。沒有名字,人就不知道自己是誰,無法確定自己在家庭以至在社會中的地位,無法參與任何學習活動或社會活動。人皆有名,似乎天經地義。
然而,人也有沒有名字的時候。初期的人類就沒有名字。那時,人類同其他動物一樣,處于一種渾渾噩噩、無自我意識的狀態。他們吃的主要是各種水果等植物,屬于素食動物,體力遠不如獅子、虎、狼、鱷魚等肉食動物,需要小心地提防各種猛獸的襲擊。處于這種狀態下的人類像其他動物一樣,只會憑視覺、嗅覺和觸覺區分彼此,沒有強烈的個體意識,自然也不可能給每個個人冠以姓名。
那么,人的名字從何時才有,從何處而來呢?
最早的人名是圖騰
到了距今約四五萬年前的晚期智人階段,原始人開始有了圖騰觀念。他們不明白自己和其他動物的區別,把某種動物或植物當作自己的親屬和祖先,認為自己是圖騰動物或圖騰植物的親屬或后代。那時人類形成了一個個彼此獨立的母系氏族,每一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圖騰。熊氏族的圖騰是熊,狼氏族的圖騰為狼。有的甚至認為他們氏族的所有成員都是熊或狼,自然而然地按照動物圖騰的形象裝扮自己,按照動物圖騰的行為習性生活和行動。在這種人獸不分的狀態下,圖騰動物是某一氏族群體的代表。
圖騰既然是各個氏族的代表,也就必然成為人類最早的名字。因為任何交往,哪怕極其原始的交往,都有一個身份標志即名字的問題。人類最初的社會交往是氏族部落之間的交往,當時只有圖騰才能把此氏族和彼氏族區別開來。熊氏族的人統統都姓熊,狼氏族的人統統都叫狼,他們都以圖騰實物作為本部落身份的標志,以此與其他部落相互接觸和交往。雖然當時還未產生姓名這個概念,但在實際上,圖騰起到了姓名的作用,以圖騰實物的形態成為人類最早的名字。
圖騰標志是符號形態的古人名
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開始認識到自己與動物的不同,大都不再相信圖騰是自己的親屬或祖先,開始為其各自的祖先虛構一個共同的始祖。于是,圖騰神的觀念便出現了。他們認為圖騰高于人類并且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是既能降福于人、又能為人排憂解難的神,對它更加頂禮膜拜。
在由不同氏族聯合而成的部落中,各個氏族或有一個共同的圖騰神,或者各種圖騰神相互共存渾然雜處。這種狀況促使區分各個氏族的問題顯得格外重要。而區分各種不同圖騰神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圖騰標志或徽記。于是,代表不同圖騰神的圖騰標志或徽記出現了。
此時,不同部落的人用各種材料雕刻或繪制出圖騰神的形象,如用木樁刻成圖騰柱,用獸骨或石頭刻成圖騰飾件,繪在房屋上的圖騰壁畫,燒制在陶器上的圖騰紋飾以及圖騰紋身、圖騰面具等等。這樣,圖騰神就被標志化、符號化、圖案化了,圖騰由實物形態變化為標志形態了,成為一個個具體形象的符號。代表某一氏族或某一部落的圖騰就以標志化形態出現于各氏族各部落之間的交往中,從而代替圖騰實物成為原始人的名字。因此可以認為,圖騰的標志化是人類產生名字的一個階段。
氏是父系氏族社會初期產生的人名
在圖騰標志化的過程中,氏族社會發生著深刻的變革。
母系氏族社會經過一段繁榮發展之后,隨著男子在生產中的作用日益明顯,男子在氏族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最后取代女子居于主導地位,母系氏族社會進而發展到父系氏族社會。在我國,父系氏族社會大約在傳說中的炎、黃二帝時代。這時,一些處于重要地位的男子需要有符號作為自己的標志,于是就產生了氏?!笆稀弊制鹣鹊囊馑际恰笆恰?,表示存在的意思,即誰誰在這兒,也就是部落支系的居住地?!笆稀笔怯尚昭苌鰜淼姆种?,往往借用圖騰、徽號或地名作為標記。隨著男子地位的逐步提高,“氏”的意思又逐漸演變,逐漸成為男子在氏族社會中居于統治地位的象征。
出產“氏”的途徑多種多樣,但最先涌現的無疑仍然是那些圖騰崇拜物。這時出現了大量有姓氏的家族,比較著名的有神農氏家族、伏羲氏家族、高陽氏家族、高辛氏家族、軒轅氏家族等。傳說居住于軒轅之丘的軒轅氏最早的族長是黃帝,黃帝同蚩尤作戰時,曾率熊、羆、貔、貅、、虎等參戰,這應是以獸為圖騰的六個氏族,所以黃帝又稱有熊氏,說明黃帝既是軒轅氏,又是有熊氏的族長。
社會進一步發展,到了公元前21世紀初,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帶有國家意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夏朝時,氏的本意進一步變化。夏朝延續了父系氏族社會的父權傳統,但由于開始實行分封制,氏的地位又一次上升,有一定的封地、有特殊地位的人才可稱氏。此外,氏還可以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成為夏朝的諸侯。比如皇帝之孫顓頊帝之后的已姓,在夏朝分生出昆吾氏、蘇氏、顧氏、溫氏等氏族,并成為夏朝的諸侯國。
這時,氏的來源也更加廣泛,圖騰以外,氏的來源大約有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等幾種?!蹲髠鳌る[公八年》記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边@是說,帝王立有德之人為諸侯,根據他的出生血統賜給姓,分封給他土地并且根據封地命名氏。此外還有以古姓命氏、以先人名命氏、以兄弟行次順序命氏、以職官名稱命氏等。
文字化的圖騰即是人類的古姓、氏
社會進入商朝之后,文字出現了。母系氏族社會后期出現的圖騰的標志化、符號化、圖案化為圖騰演變為正式的姓與氏架起了橋梁。那些象形的符號一旦被賦予讀音,就成為文字,即象形文字。世界上大多數民族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即以圖形表示意義的文字,漢字就是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的。
隨著文字的產生,人類社會就邁進了文明的門檻,而由符號化的圖騰演變成文字化的圖騰也就水到渠成,因為最初的文字原本就脫胎于繪畫符號。據考古發現,我國的殷商是古文字產生并開始大量使用的時代,而商代文字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被古文字學家稱之為“徽識”的文字。這些文字一般刻在青銅器上。青銅器是商代貴族的重要財產,刻在青銅器上的徽識文即標明了這一器具的所有者。因此,所謂“徽識文”,實際上就是家族或氏族的標志。這些徽識文許多是動物形象,如馬、魚、龍、鳳、虎、狼等,其圖騰色彩清晰可辨。
這些作為圖騰符號演變而來的象形文字是文字萌芽時期最基本最古老的文字,他們是某個氏族、某個部落或者某個家族的代表,亦即姓或氏。人們從圖騰名稱中便可判別這些青銅器屬于哪一個氏族、部落或家族。
由此可見,從時間上看,“姓”與“氏”的產生遠遠早于文字,有了文字以后,根據圖騰徽記的圖形產生了有文字意義的“姓”與“氏”。文字化的圖騰就是人的古姓、氏,即人最早的用文字表示的名字。
另據考古,發現了刻在龜甲上的甲骨文,這是商朝后半期殷商帝王進行占卦時刻寫的卜辭和少量記事文字。在這些卜辭和記事文字中發現了姓名的“姓”這個字。它是最早的“姓”字,由“人”和“生”兩個字組成,其意為人所生,因生而得“姓”。“姓”的這個意思說明“姓”是某個血緣氏族的代表,即圖騰。到了秦代,在刻石《詛楚文》中,見到“姓”字是“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意思是女子所生為姓,生而有姓。這一字形最終被東漢人許慎定形,他在其所作的被稱為我國第一部大字典的《說文解字》中釋意為:“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女生。”因此,中國早期的許多姓,如姬、姒、姜、贏等,都帶有“女”字?!笆稀弊衷诩坠俏闹幸脖话l現了。
西周時確定了奴隸制社會姓與氏的關系
到了周代,隨著人口的繁衍和文化的進步,有了確立人名制度的條件。這時,作為血緣關系的姓與氏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周武王滅商后,正式確立了姓與氏的關系。西周“裂土分封”,同姓、異姓諸侯國有1300余,天子尊為大宗,諸侯稱為小宗。西周的宗法制規定:諸侯國國君的嫡長子繼承國位和爵位,一姓之祖由嫡長子來祭祀和繼承,雖經百代而不變其姓,此即所謂大宗;國君嫡長子以外的兒子統稱為庶子,也稱別子,史稱公子,他們不能繼承君位。凡獲得分封的另立一家,獲得新氏,往往以封邑為氏,稱為小宗。別子的嫡長子繼承新氏族,為新氏族的大宗,而其他兒子須再立新的支族,往往封于鄉、亭,以鄉、亭為新支族。沒有土地可以分封的兒子,或以祖先的號、謚、爵、官、名、字、居、事、職、次等為新氏族;五代以后降為庶民,無氏可立;國亡后的國君嫡系一族往往以國名為氏,或以所繼承的姓為氏。小氏,無權即無氏。
由此可見,西周奴隸制時認定,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姓和氏二者是分開的,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周以后,我國社會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東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社會出現了大變革、大動蕩,人們所熟知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即是這個時代的代表。這時產生了無數個氏,也衰亡了無數個氏。由于姓是不能改變的,所以,先秦時期保留下來的姓僅僅在30個左右,而保留下來的氏卻有近千個,我們后來提到的姓氏幾乎都是出自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氏。
秦漢時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命名方式
到了秦朝,姓氏開始合一。促使姓氏合一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郡縣制取代了周朝的裂土分封制。秦朝的郡縣制既沒有國、邑、鄉、亭、里五等世襲封土,也沒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皇親國戚、功勛武將也沒有自己的封土。宗法分封制度的滅亡使西周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被清洗殆盡,原先代表貴賤的“氏”與區別婚姻的“姓”之間的本質區別消失,氏與姓都只剩下標志血統的作用。《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弊源艘院螅占词?,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
秦末大亂,社會很快進入西漢,姓氏完全合為一體。在“姓”的大概念上,恢復了遠古“姓”的內涵,其主要功能是用來別婚姻,仍然是一個氏族集體擁有的稱號。姓氏合稱,仍取姓之義,表明個人所生家族的符號,并且自天子到庶民人人皆有姓氏。這時,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個人獨特的姓,其結構為“姓+名”式,如漢高帝劉邦、漢高后呂雉、漢武帝劉徹等。當時我國處在封建社會上升和繁榮時期,人們渴望建功立業以報效國家,因此不少人在取名上也體現了這種時代精神。有些人注重對國家的貢獻,取名孔安國、趙充國、于定國等;有些人景慕古代英雄人物,取名陳湯、趙堯、張禹;有些人尚武,取名蘇武、班彪、夏侯勝;有些人氣概豪邁,取名孔奮、魏霸、法雄;有些人德操卓犖,取名曹操、龐德等等。我們漢族現在使用的命名方式就是在秦漢時期奠定的。
兩千多年以來,這種命名方式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只不過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朝代略有改進而已。比如,漢魏之際形成了婦從夫姓的風俗,李氏、王氏、阿李、阿王等;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名的解釋和補充—“字”,因和名相表里,又叫“表字”,如劉備字玄德,諸葛亮字孔明,曹操字孟德等。這時,有人取名時喜歡加上“之”字。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名字是羲之,他七個兒子的名字是玄之、凝之、渙之、肅之、徽之、操之、獻之,兩個孫子的名字是楨之、靖之,兩個曾孫的名字是翼之、悅之。隋唐五代時期,出現了一種固定的別名—“號”,一些有地位的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為自己取號,如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另外還有“綽號”,這大多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唐代奸相李義府外柔內奸,被人稱為“笑中刀”,又號為“人貓”。宋朝時出現了系統而嚴格的字輩命名方式,其基本方法是:“姓+字輩+名”,不同姓氏和不同支派的個人,分別從本家族的字輩譜中依次選用一字,組合為自己的名字。此后,這種按家族字輩而取的雙名字的普及率日高。這些特點,歷遼、金、元、明、清,一直延續到近現代。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