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太公是商末周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與哲學家,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謀略與智慧之師。姜太公也是姜姓、呂姓、丘姓、尚姓、盧姓等數十個中華姓氏的始祖。但是,有關太公故里問題,有許多說法,如冀州說、許州說、南陽說、日照說、淄博說、衛輝說等。從目前所見到的文獻與考古依據綜合研究,我們認為河南衛輝說最具說服力,也最接近歷史的真實。
文獻依據
姜太公故里,文獻中略有記載,尤以山東日照說與河南衛輝說,依據最足。《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所謂“東海上人”,并無法確指,似與“呂尚處士,隱海濱”相吻合,明清時期才將其具指為“東海郡”的山東日照,并見諸于山東的方志。《戰國策·秦五》有所謂“姚賈曰: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反映了姜太公與山東、河南有著較深的聯系。衛輝,古為汲邑、汲郡、汲縣,與商末都城朝歌毗鄰。西晉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專載姜太公為“魏之汲邑人”,這說明姜太公故里在衛輝的觀點,最少盛傳于東周時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清水》對衛輝的太公遺存有著詳細的記載:
又東過汲縣北。縣,故汲郡治,晉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浚急也,人亦謂之溪,言太公常釣于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甫生于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太公,載在經傳,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于是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邵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壇祀,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競茂,相傳云太公之故居也。晉太康中,范陽盧無忌為汲令,立碑于其上。太公避紂之亂,屠隱市朝,遁釣魚水,何必渭濱,然后溪,茍愜神心,曲渚則可,溪之名,斯無嫌矣。
上述文獻,不僅明確記載太公故里在今衛輝,而且還詳細記述了漢晉時期太公故里的文物遺存,類似情況不見于其他諸說。
文物遺存
衛輝的太公勝跡,不僅數量多,而且歷史悠久。《水經注》所載“太公泉”,至今仍是地名,即衛輝市西北的太公泉鎮。
太公碑刻。依文獻載太公碑刻有六:一是東漢汲令崔瑗的“創建太公廟碑”,這在《水經注》中有明載。二是晉太康十年(289年)”汲令盧無忌太公碑”。碑文云:“齊太公呂望者,此縣人也……于是太公之裔孫、范陽盧無忌,自太子洗馬,來為汲令,溪之下舊有壇場,而今墮廢,荒而不治……遂修復舊祠,言名計偕,鐫石勒表,以彰顯烈。”該碑原立于太公泉旁的太公廟內,明萬歷十二年移府署,清嘉慶四年(1799年)又置于學宮,后下落不明。其碑拓尚存,碑文錄入縣志及《金石萃編》等書。三是東魏武定八年(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太公碑”。該碑云:“太公胤孫……率親黨更營碑祠,以博望之亭形勝之所,西臨滄谷,東帶濮川,周秦故道,燕趙舊路,構宮鐫石。”該碑原立于太公泉,后數次遷移,下落不明,但乾隆《汲縣志》保留有碑刻全文。四是明萬歷時的“齊太公故居”碑,存于太公廟內。五是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姜太公塋葬處”碑,現存于太公墓前。六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河南巡撫畢沅的“修太公廟碑”亦保存至今。
太公廟。依文獻記載與實地考察,衛輝的太公廟有五處。一是太公泉村太公廟。《水經注》載,其創修于東漢,晉代重修,明代督修正殿五間,清代復修并以石碑明示這里為“太公故居”。現存建筑坐北朝南,分二進院落,首進有山門與圍墻,次進為二門,東西配殿各3間,正殿內有太公塑像。總占地達1.2公頃,建筑面積315平方米,為中州名儒李敏修于民國初年復修;二是衛輝市區老城熟肉火街北頭太公廟,今尚存;三是汲縣故縣治所所在地、今衛輝市孫杏村鄉汲城村東門北側太公廟,乾隆《汲縣志》載其建于漢代;四是衛輝市區老城西門月城內太公廟;五是衛輝市區八里屯村太公廟,三廟今已無存。
太公殿。在衛輝市的一些廟宇中,專列有太公殿。如市區西北十里乾隆廟北側,附設有太公殿,今尚存。另一處為市區老城西關馬市街的玄帝廟內建有太公殿(今已無存)。
太公祠。位于衛輝市太公泉村,其初創于東漢,原有大殿五間、配殿三間,石坊、山門以及古柏等,后毀。現僅復建姜太公祠大殿三間,并供奉太公銅像一尊。
太公墓。位于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西1公里的黃土崗上。《金石萃編》載:“去汲縣(今衛輝)治北三十里,崇崗峻巖,林木叢茂,有泉然。其下距泉復二里許,相傳呂太公墓在此,故名其 為太公泉,土人即其建廟以祀焉。”乾隆《河南通志》:在衛輝“府城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紂居東海之濱,后徙渭濱,封國于齊,歸葬于此。”該墓墓前今仍保留有清康熙年間所立“姜太公塋葬處”碑,新立有“姜太公呂尚之墓”碑,新修有青石甬道,以及仿漢闕門。
太公釣魚臺。位于衛輝市太公泉鎮太公泉村西。《水經注》稱其為“石夾水”,又名溪,傳為“太公釣魚處”。現仍保留有較大水面,并保留有清乾隆時畢沅所立“太公釣魚處”碑。2002年夏,在池水旁新建有“太公釣魚”銅鑄塑像,并于同年太公誕辰日舉辦了“首屆太公文化節”。
考古發現

20世紀80年代,在衛輝有兩次重要的考古發現為衛輝的太公故里提供了新的佐證。
一次是1983年,在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出土的東魏武定二年(544年)呂墓志。墓主呂為北魏時人,但其與夫人遷移合葬的時間為東魏,志文中明示,墓主為“朝陽鄉太公里”人。這一墓志,不僅說明北朝時期,太公族裔仍居留在今呂村,而當地地名也叫“太公里”,反映了自漢至北朝,以及今日,太公地名的歷史傳承性。
二是1988年,在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發現的唐乾封二年(667年)“衛州汲縣故張君之志”,墓主張師于貞觀八年(634年)去世,乾封二年與夫人“同室于博望城東南三里禮也”。從《新唐書》與《舊唐書》有關記載可知,博望縣設置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廢止于貞觀六年(632年),僅存12年。從志文可知,其治所在今太公泉村與呂村之西。結合《金石萃編》所載東魏《修太公呂望祠碑》所載“遂率親黨,更營祠碑以博望之亭”,可見“博望”早期為“亭”,唐代設縣,以后為“城”。今太公泉村與呂村相距甚近,盡管有“博望”之糾葛,但以“太公”而名,歷史極為悠久。
上述墓志,均收藏在衛輝市博物館。
民間傳承相互襯映
在衛輝市的民間文化傳承中,保留了許多與姜太公有關的信息,不僅反映太公文化在當地形成了較為厚重的文化積淀,也是衛輝人民熱愛鄉賢姜太公的具體體現。
地名。一是太公泉。如《水經注》所言,為“太公釣魚處”,從出土文物可證北朝時為“太公里”,自明代至今為太公泉村,并分設為前太公泉村與后太公泉村,今設太公泉鎮。二是呂村。該村在太公泉村附近,從出土文物可知,這里早在北朝時便有太公后裔呂氏居住,至今仍以呂而名村。據調查,《呂姓家譜》毀于清末民初,原有數百口的呂氏族人,清末民初亦因白蓮教的緣故,而遠遷他鄉,形成了“呂村無呂姓”的現狀。三是太公廟街。在老城西關有熟肉火街,街北頭因建有太公廟,故稱太公廟街。街南端因太公早年在家鄉屠宰賣肉故仍以熟肉火街而名之。
神。除太公廟、太公殿供奉太公神像外,在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州名儒李敏修及王靜波、王錫彤與衛輝知府于滄瀾,在城內道西街創建經正書舍,書舍之紹聞堂內供奉衛輝鄉賢32人,其中的衛武公、衛靈公與姜太公并列為“一國之君”同祀,并以“衛之冠冕” 命名,可見太公作為當地人已深入人心。
方志。明、清時期的《河南通志》,民國初年的《河南通志采訪稿》,明代萬歷年間的《衛輝府志》、清康熙年間的《衛輝府志》;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汲縣志》,民國24年(1935年)《汲縣今志》;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各類志書等,均載姜太公是衛輝人,姜太公在衛輝留下大量遺跡,可供后人憑吊。
民間傳說。衛輝市民間保留了大量有關姜太公的傳說,民間文化工作者在民間采風,廣泛收集,編輯成冊共126篇,整理成形76篇,如:《姜太公統一度量衡》、《太公好農桑》、《姜子牙捉鬼》、《猴子的屁股為什么是紅的》等,這些傳說,具有濃郁的鄉情氣息,也表達了家鄉人民對太公的崇敬與仰慕之情。
(題圖:衛輝太公墓遠眺)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