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弘揚傳統文化、挖掘并保護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聲中,各地文化節出現了舞龍、舞獅、蕩湖船、打連湘等文化形式,但恕我孤陋寡聞,一直未看到有送麒麟的活動,與麒麟有關的文化也不昭彰,像有關孔子誕生的“麟吐玉書”典故,在工具書《辭源》、《辭海》中均無此條目。所以我想談談以上題目,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專家通人來關心“麒麟文化”,使其躋身于民族文化之林,并得到發揚光大。
一、關于麒麟。《辭源》中說:“傳說中仁獸名。《禮記·禮運》:‘鳳皇麒麟,皆在郊。’《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上林賦》:‘獸則麒麟角。’《索隱》引張揖:‘雄曰麒,雌曰麟,其狀麇身,牛尾,狼蹄,一角。’”可以補充的是,古人還認為它與龍、鳳、龜合稱四靈。它含仁懷義,音中律名,行步折旋皆中規矩,擇土而后踐踏,不踩任何活物,連青草也不踏。它頂上的獨角,因與孔子誕生的神話傳說有關,也成了美德的象征,成語“鳳毛麟角”就是明證。
二、先秦關于麒麟的主要記載。一是《詩經·周南·麟之趾》,共三章: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二是《春秋》:
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
三是《左傳》:
西狩于大野,叔孫氏之車子(管車馬的官)商(人名)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管家畜的官)。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后取之(叔孫氏把麟取去)。
漢代蔡邕《琴操》記載:孔子看見麟,乃歌曰:“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藝文類聚》卷十引)高亨先生《詩經今注》中對《麟之趾》這首詩的解題,一反傳統所說以“麟趾”歌頌周文王子孫的眾多(振振:多而成群貌)和有仁德、才智,而認為:“按《琴操》所載孔子的《獲麟歌》不類春秋時代的詩句,當是后人偽造。我認為《麟之趾》一詩,可能是孔子的《獲麟歌》,孔子把它附在《詩經·周南》之末。孔子的學生沒有把此事記下來。”盡管此說響應者不多,但將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與《詩經·周南·麟之趾》聯系起來,可備一說。而傳統的“麟趾呈祥”,一直作為喜慶橫額世代流傳。
三、“麟吐玉書”故事與“麒麟送子”。將“麒麟”與“送子”聯系起來,雖有上引《詩經·周南·麟之趾》為依據,但直接與孔子誕生這一特定的送子事件聯系起來,則始見于晉代王嘉的《拾遺記》(有人說王充《論衡·定賢》已載,我查未見)卷三《周靈王》:
周靈王立二十一年,孔子生于魯襄公之世。(《史記·孔子世家》:“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夜有二蒼龍自天而下,來附征在(孔子母姓顏名征在)之房,因夢而生夫子。有二神女,擎香露于空中而來,以沐浴征在。天帝下奏鈞天之樂,列以(于)顏氏之房。空中有聲,言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樂笙鏞之音,異于俗世也。又有五老列于征在之庭,則五星之精也。夫子未生時,有麟吐玉書于(毛校本及他本皆作闕)里(孔子故里)人家,文曰:“水精(殷商為水德,孔子先世為殷商在宋之后)之子,系(繼)衰周而素王(有王者之道而無王者之位)。”故二龍繞空,五星降庭。征在賢明,知為神異,乃以繡紱(系印的絲帶)系麟角,信宿而麟去。相者云:“夫子系(繼)殷湯,水德而素王。”至敬王之末,魯定公二十四年(應為魯哀公十四年),魯人鋤商田于大澤,得麟,以示夫子,系角之紱,尚猶在焉。夫子知命之將終,乃抱麟解紱,涕泗滂沱。且麟出之時,及解紱之歲,垂百年矣(孔子年七十三)。
這個故事中蒼龍、神女、五老列庭、麟吐玉書等神話, 均本[漢]伏無忌《伏侯古今注》,見《古微書》卷八《春秋演孔圖》附論。由于麟吐玉書這則神話傳說,與西狩獲麟有聯系,而且符合中國古人重視兒子的傳統,便一枝獨秀,廣為流傳,甚至進入了舊時的啟蒙書《幼學故事瓊林·老幼壽誕》,作“麟吐玉書,天生孔子之瑞”,成為舊時盡人皆知、家喻戶曉的典故。
四、麒麟文化鳥瞰。“麟吐玉書”與孔子及生男一聯系上,便衍生出了麒麟文化,而其核心便是“麒麟送子”,這在文學上、藝術上、民俗上都有反映。下面約略舉例。
在文學上,就詩歌來看,《增訂注釋全宋詞》第三卷黃人杰《賀新郎·逗曉晴煙斂》:“應麟書,吐處豪英產”;同書第四卷牟《水調歌頭·叔父茅封貴》:“正秋分,記初度,紱纏麟”;同卷吳季子《念奴嬌·雪羅初試》:“記得延陵公子宅,麟角當年新紱。”這些祝壽詞無一不與“麟吐玉書”、“麒麟送子”有關。就詞語而言,則“麒麟兒”一詞早在南朝[陳]時便被寶志上人用于稱徐陵,稱之為“天上石麒麟”,后因以之頌人幼子聰穎。[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孔子釋氏親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兒。”又可引申為杰出人才,如漢宣帝畫功臣霍光到蘇武等十一人圖像,就將其置于麒麟閣中,以昭彰其功業。以對聯而言,有“天上麒麟兒,地上狀元郎”、“石麟果是真麟趾,雛鳳清于老鳳聲”等。
在藝術上,民間常在新婚人家布置“麒麟送子圖”,畫一個小孩兒騎在麒麟背上,站在云彩里,有時小孩兒手里還拿朵蓮花,祝頌這家連生貴子。又如將小孩兒佩戴的長命鎖用金或銀打成麒麟狀,以求吉利。還有在武官的官服上(清代一品武官)繡上麒麟作徽飾,在貴婦人裙子上繡上“百獸拜麒麟”圖樣,以表達良好祝愿等。
在民俗方面,則有的地方以龍燈代麒麟以求子。如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湖南》引《長治新年紀俗詩》:
婦女圍龍可受胎,癡心求子亦奇哉!真龍不及紙龍好,能作麒麟送子來。
原注:
婦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龍燈到家時,加送封儀,以龍身圍繞婦人一次,又將龍身縮短,上騎一小孩,在堂前繞行一周,謂之麒麟送子。
有的地方徑直將麒麟與性崇拜聯系起來。如江蘇揚州鬧新房的“麒麟送子”習俗如下:將新婚洞房之窗用紅紙糊得嚴嚴實實,等新娘入洞房后,一群鬧新房者舉紙糊麒麟燈前來,每人手上一副紅筷子,迅速將窗紙戳破,取“快(筷)生貴子”之意。江蘇興化在舉行這一儀式時,鬧者口中還念念有詞:戳得快,生得快。這更粗獷,也更富生殖崇拜之意。
興化還有“送麒麟”的民俗,在大年初一至初五這幾天,用紙扎的麒麟(甚至用一木制長凳前裝一麒麟頭)挨門挨戶來送,送的內容主要為貴子,也包括福、祿、壽、財、喜。口中還唱“麒麟調”,根據所到之家的具體情況,即興口編。例如:“鑼鼓一打喜年臨,一來恭喜二拜年,三拜福祿四拜壽,五子登科中狀元。”“鑼鼓一打響嗆嗆,麒麟送子到府上。東邊飄著麒麟子,西邊飄著狀元郎。”“鑼鼓一打咯拜拜,抬頭看見老太太。老太太,老太太,添福添壽又添財。”“鑼鼓一打喜連連,老板門口貼紅錢,大紅錢,小紅錢,榮華富貴萬萬年。”譽人則曰“人中麟鳳”或“稀若麟鳳”等等。
五、現實中有麒麟嗎?一般認為麒麟是神物,純屬想象。但也有人認為是現實動物的折射。如舊版《辭源》及朱星先生《古代文化基本知識》均認為是由現實中非洲長頸鹿(Giraffe)加工而成。朱先生更具體說“其諾狐”(英語讀音)中“其諾”可轉音讀為“麒麟”,而且照描述它也確實是鹿的一種,還有它盡管是個龐然大物,卻是溫馴的,也是吃素的,因此可以稱為仁獸。它之所以在我國珍稀,是因為它是熱帶動物,在我國古代氣溫比今天高時偶爾出現,當然人們會視之若神。它的化石曾在我國發現過,可見既真實又古老。也許有人不信,但我認為可備一說,以供思考和研究。
六、“麒麟文化”在新中國成立后湮沒不彰的原因。我個人臆測:一、舊時多子多福的觀念,與解放后的新觀念,尤其是計劃生育觀念相抵觸;二、“文革”后期批林批孔,更把孔子推到歷史的暗角,因此才出現連常用工具書中也刪掉“麟吐玉書”條目的事情。
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挖掘、保護、發揚光大美好的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的今天,我衷心希望人們不要遺忘“麒麟文化”,并使其精華部分得到彰揚,讓它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中發揮其應有作用。(題圖:麒麟送子)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