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中術作為道教養生方法之一,來源于先秦時期的神仙家、秦漢之際的方仙道和漢代的黃老道,在中國早期的文獻中多稱之為“陰道”、“房中”或“房內”。大約在150萬年前,人類就可能已經發現了性交與懷孕之間的關系。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初民通過觀察女性在種族繁衍中的巨大作用,產生了對女性生殖器的崇拜。
隨著父系氏族社會的確立,男性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就推動了對男性生殖器崇拜的發展。這種文化現象在中國史前時期的文化遺存中有許多發現,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存、遼寧的紅山文化遺存以及內蒙古境內的史前巖畫和出土的彩陶上都有含有濃郁性崇拜色彩的文化遺跡,反映出史前人類對于性的初步認識。
遠古的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建立在簡單的二元論的基礎上的,認為宇宙間的一切都包含著陰陽的相對性,并進而形成了有關性文化的陰陽思想。這種思想不僅體現在神話、傳說、宗教和哲學中,同樣也體現在對于男女生殖器的認識上。
創作于3000多年前的《周易》,其要旨不僅在于探索天人關系和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之理,以規范人類行為,而且也包含了豐富的性觀念及眾多的學術思想因素。書中的乾坤兩卦,除象征天地、父母外,歷史上許多學者又認為其還是象征男女兩性生殖器官的特殊符號(如宋代的朱熹在《周易本義》中所言)?!吨芤住氛J為男女之間的性行為,是天地陰陽的交會,并給宇宙萬物帶來了無限的生機。
中國早期的幾部典籍對此也有涉及,如《山海經》中就有關于避孕藥物的最早記載,在《詩經》中也有多處描寫男女性愛生活的詩篇,老子的《道德經》中也有對節欲、保精等內容自然、客觀的描述。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才有了公元前685年齊國的管仲在桓公的支持下在王宮開設女市和女閭之舉,由此在春秋早期的齊國出現了公共娼妓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過程中,諸子們對這一問題也多有論述,如孔子曾說:“君子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保ā墩撜Z·季氏》)勸告青年人不要放縱色欲。《孟子·告子上》中言:“食、色,性也。”說出了性對于人生的根本要義?!秴问洗呵铩分袑π杂敼澲啤⑦^之則傷人道理的闡發,應該屬于性養生、性保健理論的先導。成書于戰國后期的《黃帝內經》,在《素問》和《靈樞》中都有關于人類性發育和生理、生殖、養生、衰老及疾病等理論和診治的論述。所以蒙文通先生認為,古代的房中術源于戰國時期的神仙家,而晚周的仙道又分為行氣(含導引)、服餌、房中三個派別。行氣導源于古代的巴蜀地區,尊奉彭祖、王喬、赤松子為始祖;服餌興起于古代的齊魯地區,以羨門、安期生為中堅;房中起源于古代的秦中大地,以容成子、務成子為代表(蒙文通:《晚周仙道分三派考》,載四川《圖書集刊》第8期)。
秦始皇對長生不老的執著追求,使得齊魯地區的方仙道更加興盛。西漢王朝建立后,推行黃老無為的治國方略,使得黃老道在漢初占據了統治地位,漢武帝對黃老方術更是癡迷。于是在漢初便出現了一批闡述方術之學的著作,其中也不乏房中術方面的著作。如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醫簡,就是成書于漢代或漢代以前的一批珍貴的性學文獻。其中有《十問》、《合陰陽》、《天下至道談》、《養生方》及《雜療方》等。成書于1世紀的《漢書·藝文志》將這類著作歸入醫學范疇,屬于當時醫學的四個分支(醫經、經方、房中、神仙)之一,書中記載的“房中八家”共186卷,都是秦漢或更早時期成書的性學著作,其中容成居八家之首?!度莩申幍馈?、《務成子陰道》、《堯舜陰道》、《湯盤庚陰道》、《天老雜子陰道》、《天一陰道》、《黃帝三王養陽方》、《三家內房有子方》等著作的宗旨是:房事有節、護惜精元,可致“和平壽考”;若縱欲太過,精元虧損則易病傷壽。

兩漢隋唐時期是房中術最為活躍與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一批新的房中術著作,內容上也有一定的發展與豐富。這一方面與當時開放的性習俗有關,另一方面得益于當時道家(教)方士的盛行。許多道家(教)著名的房中家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又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家。但道家(教)方士以房中術為手段,追求得道成仙的企望,只能滿足封建統治者既要縱欲、又想長生的需要,卻阻礙了房中術的健康發展。
從漢代開始,房中術和道教就有著特殊的淵源。道教是我國古代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淵源于古代的巫術,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42年)由張道陵倡導于鶴鳴山,由于該教規定凡初入教者要出五斗米,所以也稱為“五斗米道”,這是道教定型化的開始。因為道教徒尊張道陵為“天師”,所以又名“天師道”。張道陵這個人在我國古代道教史和房中術發展史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東漢時的沛國人,曾任江州令,后來棄官隱居洛陽附近的北邙山,東漢章帝章和年間(87~88年)累召不就,后來隱居于今江西的龍虎山,修煉道成。張道陵不僅是道教的創立者和傳播者,而且也是個房中術專家,他“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嘆曰:‘此無益于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但改易其大較,輕其道尾,而大途猶同歸也”。這里所說的“玄素”即《玄女經》、《素女經》,后者流傳至今,前者也有一些內容保存下來,二者都是有關房中術的經典著作。同時,為了擴大道教的影響,張道陵還利用房中術給百姓治病?!渡裣蓚鳌埖懒辍愤€記載了張道陵向其徒眾傳授房中術作為修煉之法:“故陵語諸人曰:‘爾輩多俗態未除,不能棄世,正可得吾行氣導引房中之事,或可得服食草木數百歲之方耳?!?/p>
至于張道陵是怎樣以房中術為人治病的,現在已很難從史書中查考。但我們仍可從歷史上對道教進行攻擊的資料中找到一些佐證資料。如北周時期有個叫甄鸞的人,曾官司隸校尉、漢中郡守,他精于步算,曾經注釋過《周髀》等算經,又有功于考證之學,可以算得上是我國古代的一個數學家、學問家。甄鸞原本是個道教徒,后來脫離道教而皈依佛門,對道教反戈一擊,并寫出《笑道論》,對道教大肆揭發、批判。他說:“臣就觀學,是教臣《黃書》合氣之法、三五七九、男女交接之道。四目四鼻,兩口兩舌,兩手兩心,正對陰陽,法二十四氣之數行道。”這里的所謂“合氣”,是當時流行的術語,即指男女性交。
天師道不僅向教徒傳授房中術作為修煉之法,還要舉行充滿神秘氣氛的儀式, 稱為“中氣真術”,又稱“合氣”,其目的則為了“釋罪”。這種儀式在朔、望之夜舉行,在這以前男女要齋戒三日。儀式上先舞蹈,然后男女們成對地實施“合氣”,即《笑道論》所說“男女至朔、望日先齋三日,入私房詣師立功德,陰陽并進,日夜六時。此諸猥雜,不可聞說”??梢哉f早期道教在全面繼承方仙道術時,即將房中術納入其道術系列中。最早創立的五斗米道,即引進此術,以之與行氣、符咒術等配合修習。如《太平經圣君秘旨》說:“欲壽者當守氣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為一,久即彬彬自見,身中形漸輕,精益明,光益精?!钡澜陶J為“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若欲縱情恣欲,不能節宣,則伐年命”(《抱樸子·內篇》),所以要講求攝精固氣,節欲保身,注意房事禁忌,掌握正當的性交方法,不可放浪性行為。
道教和世界上其他宗教的顯著不同是,道家堅信,人是可以通過正確的修煉方法“得道成仙”,從而獲得肉體的永生的。在這種信念的指導下,道士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長生方法”的探索。道家認為,生命的本質是“精”、“氣”、“神”;而長生的關鍵是“煉精化氣,煉氣歸神”,并由此而分化出了形形色色的所謂煉氣流派,其中也孕育出了后來道教的“內丹陰陽雙修派”。

修煉“內丹”是道教徒修行的重要步驟之一。只有“內丹”煉成,才有可能“成仙”。而“內丹”的修煉方法,也出現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流派,即“清修派”和“雙修派”。“清修派”認為,必須根除欲求,斷絕女色,然后才能清心寡欲、靜心煉“丹”;而“雙修派”則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只有在男女同修的時候做到“交而不泄”,才能“黃河逆轉”(精液倒流、上行至腦),“還精補腦”,并因為男女雙修而達到“互補”,即“男采女精”、“女采男精”,只有這樣“陰陽平衡”,才能有利于“內丹”的早日“煉成”。 就這樣,神秘的道家“房中術”誕生了?!暗玫莱上伞迸c否可以暫且不管,但它卻可以被人們利用來作為改善性生活質量的利器。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道教的房中術有不少傳人。漢、魏之際,房中術的流行達到一個高潮,當時首先應提到的人物是冷壽光,他和華佗是同時代人,據說“年可百五六十歲,行容成公御婦人法,常屈勁息,須發盡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時”。
魏晉時期,方士、道士大多擅長房中術,如在曹操招致的大批方士中,“甘始、左元放、東郭延年行容成御婦人法,并為丞相所錄”(《博物志校正》,中華書局,1980年版)。同時,曹操本人也是一個房中術的忠實信奉者,曾向方士們學習房中術,甘始、左慈和東郭延年“皆為操所錄,問其術而行之”,以宮女做試驗品,還“亦得其驗”,“行之有效”。道教的房中術包含有許多延年益壽的合理因素,曹操曾留給后人一首著名的《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詩,其中有“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的名句,由此可以看出這和他精心鉆研房中術確實有很大的關系,只是后人在研究這首詩時大多都忽略了這一點罷了。
由于曹操帶頭修習房中術,于是當時鄴中的官僚、貴族們紛紛效仿,趨之若鶩。曹丕在《典論》“論儉等事”中就生動地敘述了當時的人們對房中術如癡如狂的情景:
潁川儉能辟谷,餌伏苓;甘陵甘始亦善行氣,老有少容;廬江左慈知補導之術,并為軍吏。初儉之至,市伏苓,價暴數倍。議郎安平李覃,學其辟谷,餐伏苓……后始來,眾人無不鴟視狼顧,呼吸吐納……左慈到,又競受其補導之術,至寺人嚴峻往從問受,奄豎真無事于斯術也。
后來房中術經左元放(即左慈)傳授給了鄭隱,鄭隱傳授給了葛洪。葛洪在其著作《抱樸子·遐覽》中就著錄了有關房中術的著作多種,計有《玄女經》、《素女經》、《彭祖經》、《子都經》、《天門子經》、《容成經》、《食六氣經》、《丹一經》、《胎息經》、《行氣治病經》、《百守攝提經》、《六陰玉女經》等(《抱樸子內篇校釋》增訂本,中華書局,1985年版)??梢姖h魏兩晉時,房中術仍然很盛行。
東晉以后,一些道派和道士相率反對房中術,如東晉中期出現的上清派,崇尚存思、行氣,貶斥黃赤;北魏寇謙之改革北天師道時,稱房中術為“三張偽法”,要男女道官生“斷改黃赤”。但是歷晉至南北朝,不論道教內外,房中術并未斷絕。南朝梁大醫藥學家、著名道士陶弘景在所著的《養性延命錄》中即辟有專章《御女損益》篇闡述房中術?!端鍟そ浖尽返澜涱惙Q有房中書13部、38卷,但未著錄書名,而在醫方類卻著錄房中書《玉房秘訣》10卷、《素女秘道經》1卷、《素女方》1卷、《彭祖養性經》1卷、《彭祖養性》1卷(似重出)、《序(玉)房內秘術》(葛氏撰)1卷、《玉房秘訣》8卷(似重出)、徐太山《房內秘要》1卷、《新撰玉房秘訣》9卷等。可知從南北朝至隋代,房中術是盛行不衰的。至唐代,著名道教醫學家孫思邈在其名著《千金要方》中,又辟專章闡述“房中補益”之法;而王燾在其醫書《外合秘要方》中,也引錄《素女方》作為其論述醫理的依據?!杜f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也在醫術類中著錄葛氏的《玉房秘術》1卷、沖和子的《玉房秘錄訣》8卷等??芍恐行g在唐代也是繼續流行的。
直至宋代,由于理學的興起,在理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倡言下,房中術成為首先被沖擊的對象。加上當時有人專事張揚房中術之糟粕,使其淪為玩弄婦女的淫穢之術。在這種情況下,房中術遭到社會的摒棄,很多人不敢或不屑于修習和研究。于是,在《宋史·藝文志》等書目中,就再也沒有了對房中新書的著錄,同時也導致了唐代以前有關房中術方面的古書大量亡佚,房中術在社會生活中漸趨湮沒無聞,只是流傳在極為狹小的范圍內。不過,盡管如此,在某些綜合性的醫學著作和道家著作中,如南宋張杲的《醫說》、陳自明的《婦人良方》等書中,還有若干對于房中術的引述或輯錄,但創新思想不多。北宋科學家沈括在《沈存中良方》中又記載了“秋石”及其提煉方法,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提煉純凈性激素的文獻記載。
金元時期,一方面繼續受理學思想束縛,另一方面帝王(如元順帝)酷愛淫樂,臣下競相引薦來自西域的房中術家(其雙修法等性技巧與中國傳統房中術主旨似有不同)以邀寵,追求淫蕩的房中術,從而更加深了人們對中國傳統房中術的誤解和歧視,極大地阻滯了對中國古代房中術的繼承和發展。但金元時期,道士和醫學家在研究養生總則和某些病癥診治的同時,也多多少少地豐富了古代性養生和性疾患診治方面的知識。
直至清末,葉德輝始從10世紀日本學者丹波康賴所著的《醫心方》及唐人的相關醫方中,輯錄出《素女經》、《素女方》、《玉房秘訣》(附《玉房指要》)、《洞玄子》、《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等著作各1卷,載入《雙梅景暗叢書》。人們通過這些輯錄的殘篇,才得以管窺唐代以前有關房中術古籍的大致面貌。
從學術上看,房中術的衰落也與其自身的局限性有著必然的關系,當因時代的限制而缺乏先進的科學實驗手段時,人們對“性”方面知識的獲得,就只能通過對性行為詳盡的觀察和描述。房中術產生和發展于古代社會,而且主要的修習者和研究者大都是方士、道士,必然受到社會條件和思想條件的限制,使得房中術不可避免地會帶有許多糟粕因素。首先,房中術是在以男人為主體、女人為實驗對象的思想指導下創造出來的(故又稱御女術),它的著眼點在于如何使男方不受損害并且受益,對女方是否有益或有害則不在考慮之列。尤為甚者,房中術發展到后來,為了企求補益男方,更不惜采取損害女方的所謂“廣御眾女”以“采陰補陽”的方法進行修煉。這種做法,不僅缺乏科學依據,而且更為宋代及其以后所大力倡導的社會道德所不容。它只迎合了封建統治階層的欲求,為他們縱欲和廣置姬妾提供了理論方面的依據。
若對房中術進行科學的分析,中國古代的房中術的確包括有現代性科學意義上的男女性常識、性生理、性心理、性技巧、性治療、性藥物、生育等方面的內容;同時它又不局限于性,而是把性與氣功、養生結合在一起,追求長生不老、延年益壽,是一種長生術。房中術中所記述的性衛生知識、治療性機能障礙的方法以及注意男女情緒的和諧、促進性高潮到來的方法等,實為我國性醫學、性心理學方面的最早的記錄,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房中術長期被世人誤解,受到忽視和批判,未能得到很好的研究,使得房中術這門包含有很多科學內容的古代性科學被后世訛傳或誤解為專門研究性技巧的縱欲之術。
(作者單位:陳虎 《文史知識》編輯部;詹素娟 人民出版社)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