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只是蒙古高原上一個部落的名稱,因其內部分支眾多,形成了許多氏族,這些氏族也被稱作部。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國后,蒙古民族共同體開始形成,原來不屬于蒙古的大大小小部落及其民眾,從此也都自稱為蒙古,同時在蒙古這一共稱下面,保留著自己的部名。歷經蒙元至明清時期,大部分部名依然存在,同時又增加了不少新的部名,當然新老部落絕大多數都處在成吉思汗黃金家族成員的統治之下。探討這些部落的變遷,無疑是一項有趣的工作,因為許多部落的名稱至今仍作為旗、縣的名稱存在于內蒙古乃至鄰近省份。本文即將明清時期內蒙古的重要部落作一介紹。文中的拉丁字母拼寫為蒙古文的轉寫,采用一個拉丁字母對應一個蒙古文字母的方法,如果讀者稍有蒙古文的知識,便不難將每個詞還原為蒙古文。
內蒙古(br mongol)清代內扎薩克蒙古(br jasa mongol)的簡稱。清朝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按歸附先后、地域遠近和政治上的親疏,把蒙古各部分編為外藩蒙古旗、內屬蒙古旗和八旗蒙古。外藩蒙古又分為兩部分,其中歸附較晚、地域較遠的外藩蒙古被稱作外扎薩克蒙古,簡稱外蒙古,其主體即今漠北的蒙古國。而歸附較早、地域較近、政治上與清廷更為親密的漠南外藩蒙古則稱內扎薩克蒙古。“扎薩克”意為執政者,各旗扎薩克(王公)均為世襲,擁有行政、司法等諸多特權,但內蒙古的扎薩克權力更大一些,有統率兵丁之權,外蒙古的扎薩克則無兵權,受當地大臣、將軍節制。若干旗之上,設有盟,以會盟的形式對盟內各旗做有限的管理。至于內屬蒙古,是指在蒙古游牧地區不設扎薩克的旗,由清政府委派總管進行統治,“官不得世襲,事不得自專”,在內蒙古地區的內屬蒙古包括察哈爾八旗、歸化城土默特左右二旗等。八旗蒙古是與八旗滿洲、八旗漢軍并列的蒙古旗,他們駐防在京師和全國各地,后來逐漸滿洲化和漢化了。
清代的內蒙古具體包括科爾沁、扎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喀喇沁、土默特、敖漢、奈曼、巴林、扎魯特、阿魯科爾沁、翁牛特、克什克騰、烏珠穆沁、浩齊特、蘇尼特、阿巴噶、阿巴哈納爾、四子部落、茂明安、烏喇特、鄂爾多斯等部。后演化為地區名,指漠南蒙古地區,包括清內扎薩克蒙古6盟49旗及今呼和浩特市、阿拉善盟、呼倫貝爾市。
察哈爾(aqar)在史籍中出現于15世紀中葉,又譯察罕兒、擦汗兒、插漢、叉汗等。16世紀初蒙古中興可汗達延汗統一東蒙古后,重建六萬制度,察哈爾為六萬戶中左翼三萬戶之一,是大汗的直屬部落。牧地中心約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境。下轄克什克騰、蘇尼特、烏珠穆沁、敖漢、奈曼、浩齊特等若干部,明人稱之為八大營或五大營。16世紀中葉,在達賚遜汗統治時期,為躲避右翼蒙古的侵凌,舉部東遷,移牧至西拉木倫河流域。17世紀20年代,由于不滿林丹汗的暴虐統治和后金的引誘,察哈爾所屬蘇尼特、烏珠穆沁、浩齊特等部陸續叛離。1631年,余部由林丹汗率領向西退卻,1634年林丹汗死后,殘部在其子額哲率領下降附后金,被安置在義州(今遼寧義縣)邊外,仍稱作察哈爾部,有相當的自主權。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察哈爾部林丹汗孫布爾尼叛清被殺,部眾由義州邊外被遷至宣化、大同邊外,從此喪失自主權,成為總管旗,按滿洲八旗建制,編為左、右兩翼,右翼為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稱為西四旗,左翼為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稱為東四旗。每旗設總管、副總管各一人,由在京蒙古都統兼轄,隸于理藩院典屬司。1687年,設察哈爾都統一人,駐張家口,由駐京八旗蒙古中精通滿、蒙語言和滿洲八旗懂蒙古語者充任,統轄八旗,兼管張家口駐防滿、蒙軍務。后來到察哈爾地區墾荒的漢民越來越多,清政府在移民聚居的地方設置了直隸廳,以資管理,有多倫諾爾廳、張家口廳等。今天與察哈爾八旗有關的行政建置還有察哈爾鑲黃旗、正鑲白旗、正藍旗、察哈爾右翼前旗、右翼中旗、右翼后旗以及多倫諾爾縣、張家口市等。察哈爾一詞,學界對其語源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源于波斯語akar(仆人),也有人認為是突厥語aqa(孩兒)的復數。
克什克騰(Kesigten)又譯克失旦、克失探、克錫克騰等。16世紀初達延汗統一東蒙古后,為達延汗之子阿赤賴臺吉(清譯斡齊爾博羅特)的屬部。16世紀中期以后,牧地在明薊鎮邊外2500多里處。1634年,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對后金作戰潰敗后,阿赤賴臺吉后裔索諾木率部降附后金。清代以后編為一扎薩克旗,屬于昭烏達盟。今內蒙古赤峰市仍有克什克騰旗。克什克騰一詞,源于蒙元時期蒙古大汗的扈衛軍—客失克田、怯薛丹(意為輪流值宿守衛)。
烏珠穆沁(jmin)又譯烏朱穆秦、烏朱睦親等。明代蒙古中興可汗達延汗曾孫翁袞都喇爾時號所部曰烏珠穆沁,屬于察哈爾萬戶。至翁袞都喇爾幼子多爾濟車臣濟農時,因懼怕察哈爾林丹汗吞并,往依喀爾喀(清代的外蒙古)。清崇德二年(1637年),多爾濟攜同兄子色棱率屬歸依清朝,編為二扎薩克旗,屬于錫林郭勒盟。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仍有東烏珠穆沁、西烏珠穆沁二旗。據研究,烏珠穆沁一詞源于蒙元時期“種葡萄的人”(“烏珠穆”意為葡萄,“沁”表示從事某某工作的人,相當于“××者”)。
蘇尼特(Snid)又譯蘇尼忒等。明代蒙古中興可汗達延汗之孫不地汗次子可可出大臺吉(清譯庫克齊圖)時,號所部曰蘇尼特,屬于察哈爾萬戶。至察哈爾林丹汗時,可可出大臺吉曾孫蘇尼特東路臺吉塔爾巴海達爾漢和其叔父西路臺吉綽爾袞不滿林丹汗的暴虐,懼為所并,北徙喀爾喀(清代的外蒙古)。清崇德年間,綽爾袞子素塞、塔爾巴海子騰機思率屬部歸附清朝,編為二扎薩克旗,屬于錫林郭勒盟。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仍有蘇尼特左、右二旗。蘇尼特一名,源于蒙元時期的部落名雪你惕。

敖漢(Auqan)又譯鄂罕等。蒙古中興可汗達延汗長子鐵力擺戶(清譯圖魯博羅特)的曾孫岱青杜棱號所部曰敖漢,屬于察哈爾萬戶。后金天聰元年(1627年),岱青杜棱子索諾木杜棱與弟塞臣卓哩克圖歸依后金,后金劃開原地(今遼寧開原縣)令索諾木杜棱居之,敖漢部原游牧地由塞臣卓哩克圖管理。不久,因索諾木杜棱私獵盛京圍場,開原地被后金收回,仍令索諾木杜棱回原處游牧。清崇德元年(1636年)編為一扎薩克旗,屬于昭烏達盟。今內蒙古赤峰市仍有敖漢旗。敖漢是明代才出現的部名,其義不明。
奈曼(Naiman)蒙古中興可汗達延汗長子鐵力擺戶(清譯圖魯博羅特)的曾孫額森偉征號所部曰奈曼,屬于察哈爾萬戶。后金天聰元年,額森偉征之子袞楚克率屬歸附后金,賜號和碩齊,仍歸舊地游牧。次年,隨軍征討察哈爾,以功賜號達爾漢。清崇德元年編所部為一扎薩克旗,屬于昭烏達盟。今內蒙古通遼市仍有奈曼旗。“奈曼”的意思是“八”,與成吉思汗所征服的漠北強部“乃蠻”同名,但從史實上找不出二者有何關系。
浩齊特(Qauid)又譯蒿齊忒、霍齊忒等。蒙古中興可汗達延汗孫達賚遜時,號所部曰浩齊特。達賚遜汗曾孫博羅特和噶爾瑪色旺時,為避林丹汗侵擾,率屬往依喀爾喀車臣汗碩壘。清崇德二年,博羅特率屬歸附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編為一扎薩克旗。1651年,噶爾瑪色旺又率屬歸附清朝,編為另一扎薩克旗。二旗同屬于錫林郭勒盟。今浩齊特的行政建置已被撤消,劃入東、西烏珠穆沁旗之中。浩齊特意為“老”、“舊”,可能與此部民眾很早即屬于蒙古大汗有關。
內喀爾喀(dotor-a-yin Qalq-a)16世紀初達延汗統一東蒙古后,建六萬戶,喀爾喀萬戶為左翼三萬戶之一。因最初牧地在哈喇哈河(今中蒙邊界哈拉哈河)流域,故以河為萬戶名稱。喀爾喀萬戶由達延汗之子納力不剌臺吉、格列山只臺吉分掌,格列山只臺吉統領的部分后來西遷,被稱作外喀爾喀(即清代的外蒙古),納力不剌臺吉統領的部分后來南遷,因此被稱作內喀爾喀。納力不剌臺吉之子虎喇哈赤的五個兒子兀把賽、速把亥、兀班、炒花、答補分掌扎魯特、巴林、叭要、我著、弘吉剌五部,形成內喀爾喀五部落,又因五部一度在炒花控制之下,被稱作“炒花五大營”。17世紀初,駐地在今內蒙古通遼市東南遼河流域。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內喀爾喀與后金訂立對明攻守同盟。不久關系破裂,1623年至1626年遭后金征討,部眾潰散,多降附后金,入清后殘留扎魯特、巴林二部。
巴林(Baarin)蒙古中興可汗達延汗曾孫速把亥(清譯蘇巴海)號所部曰巴林,屬于喀爾喀萬戶中的內喀爾喀。后金天聰初,速把亥孫色特爾等率屬歸附后金,編為二扎薩克旗,屬于昭烏達盟。今內蒙古赤峰市仍有巴林左、右二旗。巴林一名,源于蒙元時期的部落名巴阿鄰。
扎魯特(Jarud)蒙古中興可汗達延汗曾孫兀把賽(烏巴什)號所部曰扎魯特,屬于喀爾喀萬戶中的內喀爾喀。后金天聰二年(1628年),兀把賽孫色本等率屬歸附后金,所部編為二扎薩克旗,屬于昭烏達盟。今內蒙古通遼市仍有扎魯特一旗。扎魯特是明代才出現的部名,其義不明。
永謝布(Yngsiyeb)又譯應紹不、永邵卜、永舍布、引蛇布、鷹韶保、雍謝布等。15世紀中葉見于史書。原屬亦思馬因太師,1486年,亦思馬因死,屬亦卜剌,部內有阿速、哈喇嗔、舍奴郎、孛來、當剌兒罕、失保嗔、叭兒廒、荒花旦、奴母嗔、塔不乃麻十營。1510年,亦卜剌被蒙古中興可汗達延汗擊敗,部眾潰散,存留的部分組成六萬戶中右翼三萬戶的一個萬戶,其中主要部落是喀喇沁、阿速、永謝布,而以永謝布為萬戶名稱。達延汗子孫統領各部,其中永謝布部駐牧地“在宣府張家口邊外正北,離邊約二十日程”(《北虜世系》)。16世紀中葉起,各部向東擴張勢力,控制朵顏衛部分地區,另有一些部眾遷至青海。1628年,林丹汗進入蒙古右翼地區,永謝布與之戰于土默特趙城(今呼和浩特),敗績,所部從此散逸,部名亦隨之消失;青海地區的部眾,在1632年被外喀爾喀的綽克圖臺吉殘破。永謝布,有人認為得名于元代掌管上都開平附近察罕腦兒行宮事務的機構“云需府”,今天只能從內蒙古土默特蒙古人多姓云而看到永謝布這一部名的殘存(永、云在內蒙古西部地區被視為異字同音)。
喀喇沁(Qarain)又譯哈喇臣、哈喇慎、哈拉克親。15世紀前半葉見于史書。原屬異姓封建主孛來,15世紀末為另一異姓封建主亦卜剌統領的永謝布部十營之一。1510年,蒙古中興可汗達延汗擊敗亦卜剌統一東蒙古后,為組成永謝布萬戶的部落之一,下分七鄂托克(鄂托克為萬戶之下的基本軍事行政單位),由達延汗之孫昆都力哈統領,牧地在明獨石口邊外舊開平(元上都)一帶。后向東擴張勢力,控制朵顏衛部分地區(在今赤峰市和北京市北部境內)。1628年,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進入蒙古右翼地區,喀喇沁與之戰于土默特趙城(今呼和浩特),敗績,部眾潰散。此后部名被朵顏襲用。朵顏首領姓兀良哈,為成吉思汗大將折里麥(又作者勒篾,清譯濟拉瑪)后裔。后金天聰初,朵顏首領蘇布地等率屬歸附后金,編為二扎薩克旗,康熙年間,增編一扎薩克旗,由此形成喀喇沁左中右三旗,屬于卓索圖盟。今內蒙古赤峰市仍有喀喇沁旗,遼寧西部仍有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喀喇沁一名,源于蒙元時期的哈剌赤(牧人、制黑馬奶酒者。“喀喇”意為黑,“赤”與“沁”意同,表示從事某某工作的人,相當于“××者”)。
鄂爾多斯(Ordos)又譯阿爾禿廝。15世紀末始見于史書。因部內有供奉成吉思汗靈柩的斡耳朵(ordo,又譯“鄂爾多”,即大汗所用的蒙古包,由八個白色的蒙古包組成,“鄂爾多斯”為“鄂爾多”的復數形式,又稱“八白室”)而得名。駐地在今鄂爾多斯高原。初屬異姓封建主亦卜剌、滿都賚阿都勒呼,后因發動叛亂而遭達延汗征討,二人在1510年被驅逐至青海地區,所部遂置于達延汗統治之下,成為六萬戶中右翼三萬戶之一。達延汗任命第三子賽那剌為濟農(濟農相當于副汗),駐帳于此并統轄右翼三萬戶,此后歷代濟農均駐牧此部。濟農子孫分掌部內孛合廝、偶甚(又譯烏審)、叭哈納思、打郎(又譯達拉特)諸部,史稱鄂爾多斯四營,又稱鄂爾多斯十二鄂托克。1628年,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西進,擊潰喀喇沁、土默特諸部,并進入鄂爾多斯,該部部眾潰散。林丹汗死后,后金天聰九年(1635年)該部降附后金。清順治初,編為六個扎薩克旗,乾隆元年(1736年)增編一扎薩克旗。七旗統盟于伊克昭,稱伊克昭盟,位于黃河河套之內,與陜北相鄰,即今鄂爾多斯市,烏審、達拉特作為旗名仍然存在,供奉成吉思汗靈柩的“成陵”在伊金霍洛旗境內(“伊金霍洛”意為“主上的陵園”)。
土默特(Tmed)約15世紀末葉見于史書。16世紀初達延汗統一東蒙古后,為六萬戶中的右翼三萬戶之一,由達延汗之孫俺答汗統領。萬戶內有多羅土蠻、滿官嗔、委兀慎、兀甚、叭要、兀魯、土(王)吉剌諸部,分左右翼,習稱十二土默特。從16世紀中葉起,土默特占據以豐州灘(今呼和浩特一帶)為中心的地區,控制蒙古右翼,排擠左翼,勢力強盛;與明朝建立比較穩定的通貢互市關系,招集漢民墾殖,修筑板升(農業點),牧業、農業、手工業得到迅速發展;接受西藏黃教,修建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舊城)等城市、弘慈寺等寺院;向外擴張勢力,一些部眾遷居青海。土默特長時期內是蒙古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最為發達的部落。17世紀初,勢漸衰,其中一支東遷至遼西地區,為清代土默特右翼旗的前身;留居原地的部眾,1628年被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擊潰,后金天聰六年(1632年)降附后金,清代稱歸化城土默特;同年,青海地區的部眾被外喀爾喀的綽克圖臺吉殘破。土默特,普遍認為源于蒙元時期的部落名禿馬惕。
清代遼西地區的土默特有二旗,土默特左翼旗首領為成吉思汗大將折里麥后裔,姓兀良哈,與喀喇沁三旗同祖,后金天聰初,其首領善巴歸附后金,得以建旗;右翼旗首領則為俺答汗后裔,天聰初,其首領鄂木布楚琥爾歸附后金,得以建旗。二旗均屬于卓索圖盟。土默特左翼旗為今遼寧阜新市,土默特右翼旗為今遼寧北票市。
歸化城土默特,為與遼西土默特相區別,故名。其首領與卓索圖盟土默特右翼旗同族,均為俺答汗后裔。俺答汗玄孫博碩克圖汗時,為林丹汗征服。1634年林丹汗亡,歸化城土默特首領俄木布降后金,仍統轄其部眾。1635年后金以俄木布叛清為名,剝奪其統轄部眾的權力,并取消該部王公爵位,令非俺答汗后裔古祿格、杭高、托博克分領其眾。清崇德元年,分其部眾為左右兩翼,以都統二人領之,隸于烏蘭察布盟。都統初定為世職,后均改由在京旗員補授,不入盟。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都統,設副都統,土默特蒙古事務統轄于綏遠城將軍。后隨歸化城、和林格爾、托克托城、清水河、薩拉齊五廳的設置,土默特部眾遂與漢民散處五廳之內,蒙漢交涉事件分別由五廳轄治。土默特部眾主要聚居在今呼和浩特市及市轄土默特左旗和包頭市及市轄土默特右旗境內。
科爾沁(Qorin)又譯好兒趁、火兒慎、火耳趁等。成吉思汗長弟哈薩爾后裔統領的部落。原居于今呼倫貝爾及其以北地區,約在15世紀20年代,遷至大興安嶺南嫩江流域,因同族有阿魯科爾沁(阿魯,意為北面,指未南遷的科爾沁),故號嫩科爾沁以相區別。在16世紀初達延汗統一東蒙古的戰爭中,曾是達延汗的得力輔翼。明末從屬于察哈爾林丹汗,與女真爭奪勢力,1593年聯合葉赫、哈達、輝發等部同努爾哈赤戰于赫濟格城,遭到失敗,后遣使與努爾哈赤通好。為擺脫林丹汗的統治,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在奧巴、布達齊率領下降附后金。清設科爾沁六扎薩克旗,屬于哲里木盟,有清一代,與清廷關系密切。光緒間有親王三、郡王八、貝勒二、貝子二、鎮國公一、輔國公五,其中土謝圖親王、達爾漢親王、卓哩克圖親王、扎薩克圖郡王四爵,在蒙古各部王公之上;同時,科爾沁王公在外戚中地位最高,后妃以十數。今內蒙古興安盟和通遼市仍有科爾沁右翼前旗、右翼中旗、左翼中旗、左翼后旗。科爾沁一詞,源于蒙元時期護衛大汗的怯薛丹軍中的執事之一“火兒赤”(箭筒士)。
扎賚特(Jalayid)又譯札賴特等。成吉思汗長弟哈薩爾16世孫阿敏號所部曰扎賚特。后金天命十一年,阿敏子蒙袞隨同科爾沁首領奧巴歸附后金,所部編為一扎薩克旗,屬于科爾沁右翼,會盟于哲里木。今內蒙古興安盟仍有扎賚特旗。扎賚特一名,源于蒙元時期的部落名札剌亦兒。
杜爾伯特(Drbed)又譯都爾伯特等,與中國西部的厄魯特蒙古杜爾伯特部同名異部。成吉思汗長弟哈薩爾16世孫愛納噶號所部曰杜爾伯特。后金天命十一年,愛納噶子阿都齊隨同科爾沁首領奧巴歸附后金。順治間編為一扎薩克旗,屬于科爾沁右翼,會盟于哲里木。今黑龍江仍有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杜爾伯特”意為“四”,與蒙元時期的朵兒邊部同名。
郭爾羅斯(orlos)成吉思汗長弟哈薩爾16世孫烏巴什號所部曰郭爾羅斯。后金天命十一年,烏巴什孫布木巴隨同科爾沁首領奧巴歸附后金。所部編為二扎薩克旗,屬于科爾沁左翼,會盟于哲里木。今吉林仍有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郭爾羅斯一名,源于蒙元時期的部落名火羅剌思。
阿魯科爾沁(Aru qorin)又譯阿祿科爾沁。成吉思汗長弟哈薩爾15世孫昆都倫岱青號所部曰阿魯科爾沁。后金天聰四年(1630年),昆都倫岱青子達賚、孫穆彰率屬歸附后金。初設二旗,清崇德元年,因達賚年暮嗜酒,削其所領旗,與穆彰所領旗合為一旗。順治元年(1644年)編為一扎薩克旗,屬于昭烏達盟。今內蒙古赤峰市仍有阿魯科爾沁旗。
翁牛特(Ongniud)又譯往流、翁里郭特。其首領為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后裔。斡赤斤所部在明初駐于塔兒河(嫩江支流洮兒河)流域,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朝于此設立泰寧衛,以斡赤斤后裔遼王阿札失里為指揮使。后南遷至明錦州、義州邊外。16世紀中葉以后,受到察哈爾、內喀爾喀諸部的侵擾。斡赤斤十二傳至巴彥岱洪果爾諾顏時,始稱所部為翁牛特。后金天聰六年,巴彥岱洪果爾曾孫遜杜棱同叔父棟岱青率屬歸附后金,編為二扎薩克旗,屬于昭烏達盟。翁牛特,意為“王所領有”,本指成吉思汗四個弟弟哈薩爾、哈赤溫、斡赤斤、別里古臺后裔的屬眾,因他們多有王號,故名,后逐漸成為斡赤斤所部的專名。今內蒙古赤峰市仍有翁牛特旗。
阿巴噶(Aba-a)又譯阿霸垓等。成吉思汗弟別里古臺(清譯布格博勒格圖)18世孫塔爾尼庫同號所部曰阿巴噶。明末時,塔爾尼庫同曾孫額齊格諾顏多爾濟服屬于察哈爾,后因不堪察哈爾林丹汗襲擾,徙牧克魯倫河,依附喀爾喀。清崇德四年(1639年),多爾濟率屬歸附清朝,編為一扎薩克旗。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濟從孫都思噶爾又率屬歸附清朝,編為另一扎薩克旗。二旗同屬于錫林郭勒盟。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仍有阿巴噶旗。阿巴噶,意為叔父,因成吉思汗后裔稱別里古臺為叔父,故名。
阿巴哈納爾(Abaanar)又譯阿霸哈納爾、阿巴噶那爾等。成吉思汗弟別里古臺(清譯布格博勒格圖)18世孫諾密特默克圖時,號所部曰阿巴哈納爾。明末,該部依附喀爾喀,駐牧于克魯倫河流域。康熙初,諾密特默克圖曾孫色棱墨爾根和棟伊思喇布兄弟率屬歸附清朝,編為二扎薩克旗,屬于錫林郭勒盟。今阿巴哈納爾旗的行政建置已被撤銷,歸于錫林郭勒盟的錫林浩特市。阿巴哈納爾,意為叔父們,因成吉思汗后裔稱別里古臺為叔父,故名。
四子部落(Drben keked ayima)成吉思汗長弟哈薩爾15世孫諾延泰時,在呼倫貝爾及其以北一帶游牧,據說其生有四子,分牧而處,遂被稱為四子部落。后金天聰年間,四子部落相繼降清,崇德初,編為一扎薩克旗。后從呼倫貝爾移至歸化城土默特東北,屬于烏蘭察布盟。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仍有四子王旗。
茂明安(Muuminan)又譯毛名安等。成吉思汗長弟哈薩爾16世孫車根時,號所部曰茂明安,游牧在呼倫貝爾及其以北尼布楚河流域。后金天聰七年(1633年),車根率屬歸附后金。后編為一扎薩克旗,移牧于歸化城土默特北,與達爾罕旗相鄰,屬于烏蘭察布盟。今內蒙古包頭市仍有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茂明安意為“歹的千戶”,古代蒙古的千戶(亦稱部)以能提供一千名軍士為標準(實際上并不絕對如此),可能是這個部能提供的軍士過少,所以取了這樣的名稱。
烏喇特(Urad)又譯吳喇忒、烏拉特等。成吉思汗長弟哈薩爾15世孫布爾海時,號所部曰烏喇特,游牧在呼倫貝爾及其以北一帶,后分所部為三。后金天聰七年,布爾海長子賴噶之孫鄂木布、幼子巴爾賽之孫圖巴及曾孫色棱率屬歸附后金。清順治初編為三個扎薩克旗,移牧黃河河套北岸,屬于烏蘭察布盟。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仍有烏拉特前、中、后三旗。烏喇特,意為能工巧匠。(題圖:草原風光)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歷史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