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上拍的玉器場次不少。這與目前中國藝術品拍賣的大環境不無關系。新成立的拍賣公司在數量上依然呈現增長之勢。除了一些因各種原因沒有開展業務的公司外,不少拍賣公司在藝術品拍賣會上,推出了規模不等的古玉拍品。各家拍賣公司幾乎動用了自己所有關系和氣力來獲取拍品資源,以往在美國一些小型拍賣會上,百來美金就可以拍下一件中國明清玉人小掛件。現在也因他們的腳步介入,使境外競價與國內的價差變得小了許多。在國內拍場,有些單件拍品的成交價甚至達百萬之巨,但其真偽也令不少行內人士存疑。有些小拍賣公司舉辦的拍賣活動,甚至連一件像樣的真品也難覓見。拍賣公司成立時強制實行的5個高級職稱的文物專業人員資質,在實際拍賣操作中,基本都是將聘用的退休文博人員涼一邊,這些人員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大。而一些素質參差不齊的人員卻混入其中,加之有關部門的監管不得力,無退出機制,一些拍賣公司為了競爭,往往出現不規范操作,諸多非正常利益的交換,在業內也就見怪不怪了。許多有誠信力度的拍賣公司,在一周內,通常會把拍賣結果登錄出來。而從統計資料看,2006年的藝術品拍賣會近有20%的拍賣公司,因故沒能及時的公布拍賣結果。即使時隔數月登出,其拍賣業績也實在不盡人意。這些拍賣公司失去了市場,客觀上也使民間的玉器交流,在另一層面上得以發展。一些地區開始自發地推出區域性藏品交易會,藏家之間的交流日益活躍。幾乎到了有好貨不愁走不出好價格的狀況。不過,民間的交流盡管活躍,卻很難出現如拍賣公司拍出的御用級別的藏品。所以,作為玉器價值回歸的風向標,依然要看幾家大拍賣公司的業績多寡拍品好壞而定。

2006年的玉器拍賣行情相比字畫、油畫、瓷雜、佛像等來說,并沒有特別勝出的火爆場面。盡管國內的北京翰海、匡時國際、中鴻信、中寶拍賣、天津文物、北京嘉寶以及北京嘉德、北京嘉信等拍賣公司,不乏有好的玉器拍品高價拍出。如匡時國際春拍從海外征集來的清乾隆白玉蘇武牧羊以425萬元成交。北京翰海秋拍清乾隆《御制后藏四十韻本墨玉冊》(二冊)以525萬成交。但各大公司所推出的玉器拍賣場次中,從整體規模、檔次以及實際成交率看,與2005年相比,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突破。拿六月間的翰海玉器拍賣來說,全場58%的成交率,1946多萬元的成交額,其中一件清乾隆白玉佛塔就以人民幣440萬元成交,由此可知其他拍品的實際成交金額并不理想。
06拍場前期缺乏競拍熱情后期靈活求變場面改觀

場上明顯缺乏競價熱情,這是2006年春拍的普遍現象。盡管一些清代白玉起拍價定的比較適中,但拍場頂價的人卻不多。成交價基本都是在起拍價的下限范圍內。一些明代玉器拍品的品相并不誘人,所以導致無特殊的價格表現。而拍賣會推出的宋元玉器拍品,因競買人不看好,所以沒有多少成交。相對品相好一些的玉器,其價格依然低靡實在令人遺憾。即使一些精致的高價玉器,僅僅一兩個舉牌競價回合,便落槌宣告成交。不過,這樣的市場特征,在后期的中國嘉德2006年秋季拍賣會玉器專場上得以回暖。中國嘉德采取底價和無底價兩種靈活方式混合進行,盡管征集的拍品不多,但成交情況卻能給人一絲欣慰。一件金代白玉雙兔紋爐頂雖有小傷,但是仍然被藏家看好,最終以14.3萬元人民幣成交。一些有小傷的明代玉器也被人高價拍走。盡管一些明清玉器采取無底價方式,但行家識貨不愁沒有好價,最后的成交也表現不俗。不過,如果與中國嘉德2006秋季拍賣總成交額4.47億相比,玉器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實在太小。
收藏取向出現新氣象“撿漏”心理競拍好玉料
2006年的玉器收藏增添了一些新的氣象,一些藏家對上好玉料,或工藝上乘的新玉器偏愛有加。在北京嘉信2006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一只由整塊上乘和田白玉雕成,長達138厘米的玉如意,是至今所見新疆玉琢雕最大的如意。經過幾個買家的競價角逐,最終以2200萬元的價格拍出,刷新國內單件玉器拍品新紀錄。近期和田白玉的原料價格飛漲,在當地很少能見到上好的子料。上好的白玉子料每公斤坐地叫價,在50萬-120萬元左右不等。普通的白玉叫價,也飆升到每公斤4萬元左右。北京嘉信秋拍會上的一塊百余公斤的子料,以4950萬元成交。由此不難看出在當今玉器市場,確實存在著玉料收藏的情趣,這與傳統玉器收藏“玉不琢不成器”的鑒賞心理,出現了分離特征。玉料收藏以投資為主要目的的市場需求,進一步得以催化。這種現象,在2006年6月的翰海玉器拍賣會上也有所表現。盡管圖錄標明是清代玉器,而不少買家只是沖著玉料競價,并不在意實際的斷代情況。再如,一些地方拍賣會,對一些起拍價僅在數千元至萬元左右的白玉,買家因感其玉料成本的不斷看漲,常以“撿漏”心理執意競得,期望這些玉器價格在今后的升值回報過程中得以體現。
藏家尚需提高收藏眼力與更新古玉投資思路

古玉交易的領域中,普通的古玉是代替不了高端的藝術精品。在普通的玉器收藏交流市場中,與國內大型拍賣會乃至香港佳士德和蘇富比拍賣會之間的藝術品檔次,是具有較大的區別。2006年香港佳士得和蘇富比拍賣會上的玉器精品,其成交價幾乎均占據2006年拍品成交價格總排行榜玉石器類的前列。所以藝術拍品的檔次高與低,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藏家之間的眼力和學識與財力的差距。如果從拍賣會和民間交流市場的實際成交情況看,2005年前,國內一般藏家普遍接受價在三五千元左右。而如今,價在萬元,材質為白色的玉器,則更受一般藏家和玉器愛好者的青睞。十萬元以上的高檔玉器在市場上也不再被人輕易驚嘆咋舌。許多古董商面對交易會上的玉器飛漲價格,流露出93年玉器火爆時的久違笑臉。一些業內的行家在評說2006年的民間玉器交流活躍程度時,用了一個非常難得的“火”字形容。從而玉器難遇春天的尷尬話題,似乎在民間不再出現。不過筆者認為對這個“火”字的形容,民間收藏也表現出對高精藝術品的了解認知不足的實況。在這個層面上講,國內的一些玉器藏家,尚需要不斷的提高收藏眼力與更新古玉投資思路。
2006年的拍賣市場,因無序的擴容,而使部分地區的玉器拍賣成交越發顯得艱苦難熬。信息的流通使得一些拍賣公司無法再掩飾假成交或虛報成績的劣跡,行業內的整合與服務質量的提升,使得優勝劣汰的生存壓力進一步的加劇。與二級市場對應的不少以藝術品交易流通為生的買家,因資金積壓現象嚴重,在拍賣市場或行內交易上,或多或少的存在買不動熱門貨和割舍不掉前期接手太多的普品。收藏熱在電臺、新聞媒體的介入下,進一步催生了玉器以投資為主的回報需求,使得更多人關注起自己購買的玉器是增值了還是貶值了的問題。
不難想象,2007年玉器市場如果依然走上這條以投資為主的老路,那么必然導致一個以拍價推高,循環往復為特征,低價吃進,哄抬拉高,再吸引新的買家群體介入的老套市場出現。這并不是2007年要追求的玉器春天。縱觀近現代史的一些收藏家,字畫追宋元,瓷器求宋官,而三代青銅玉器的收藏則是藏家重頭大戲!如今海外的拍賣市場迄今依然承襲著這一趨勢,如2006年的香港佳士得清乾隆御制白玉雕上方山角杯和清乾隆白玉鶴鹿同春雙耳活環瓶的拍賣佳品依然競得天價,可見古玉藝術品拍賣守恒的一條道理:只有最民族最傳統的才是最有生命力。因此如何將玉器收藏的學術價值與市場投資價值中的矛盾,在市場的正確引導下逐步調和,使“保值、增值”的購買沖動,向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上轉移,或許這才是2007年玉器拍賣所需要的,也正是我們所期待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