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萬璋,是湟源縣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二十多年來,他憑著對電力事業的熱愛之情,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腳踏實地、勤奮工作,從一個普通的農電工,一步步成長為供電營業所所長,成為全國電力行業農電工中唯一一個獲得“五一”勞動獎章的人,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智慧,譜寫了一曲壯美的農電工之歌。
1966年,秦萬璋出生在湟源縣較為貧困的巴彥鄉上胡丹村。那個時候,秦萬璋家里九口人,生活非常困難。作為家里的長子,初中時曾因父親患病,他不得不休學兩年。1983年高中快畢業的時候,母親又病了,他只好再次放棄了學業回村勞動。那時,作為村里的一名高中生,就算是“知識分子”了,村干部就讓他當了村會計,同時還讓他兼村里的電工。從此,他便與電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4年年底,巴燕鄉成立農電管理站,縣供電所在全鄉各村電工中招收農電工。聽到這個消息后,秦萬璋非常激動,打算報名參加考試。但他的想法卻遭到了父母親的堅決反對。
父親說:村會計就是村干部,在村里也是個有臉面的人,為什么要去當個電工?母親也說:當電工苦,還有危險,不如在村里當會計好。這些道理他都懂,可是他就是喜歡電,那時他所在的村子雖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告別了點煤油燈的日子,有了電力照明,但是由于缺乏懂電的行家里手,電路故障時而發生,維修、管理等很多問題仍然困擾著廣大村民。那個時候,他年少,血氣方剛,渴望的就是,讓他的家及村里的每一戶人家日日不斷電、夜夜有光明。因此,他不顧父母的勸告,橫下心,去報名考試,結果考了個湟源縣第二名,被錄取到巴燕鄉農電站,當了一名抄表員。
當時,巴燕鄉農電站管理著15個行政村的安全供電和抄、核收的任務,工作十分辛苦。但他覺得,路是自己選擇的,不能后悔,再苦也要干好工作。開始,沒有交通工具,他每次都走著下鄉,有時平均每天要走三十公里的路。后來,他買了一輛舊自行車,騎車天天翻山越嶺,走村串戶,很快就和轄區的村干部和村民們打成了一片。由于服務到位,抄電表、收電費大家都很支持他的工作,他每個月的電費任務在全鄉農電站完成得最好。
在抄表員的崗位上一晃過去了三年。1987年,巴燕鄉競聘農電站站長,他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和在更廣闊的領域為群眾服務的想法參加了應聘,沒想到競聘上了。一名普通的農電工能當上農電站站長,秦萬璋十分珍惜這個機會,十分重視這個崗位。可是又一想,當上站長就要管理全鄉15個行政村1900多戶的供電工作,自己是一個農村娃,才干了三年多的抄表工,能挑起這副擔子嗎?想到這些,他又有很多顧慮和擔心,但一想到有領導和同志們的支持,他就鼓足了信心。心想,只要敢干、肯干,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干不成的事業。
那個時候,巴燕鄉15個村子農戶用電是由村上電工負責收費的,全鄉一共15個行政村15個村電工,大部分村電工都是村干部后面的人,這些人家中的用電和村上吃喝開銷,大多通過電費攤到了農戶頭上,甚至農戶誰家里有個紅白喜事還得“巴結”村電工。這樣一來,全鄉電費攤下來,有時一度電高達兩塊九毛八,遠遠高于當時的電力部門標準收費五毛五分二。群眾對此意見很大,許多人都不愿意交電費,因此,收電費成了電管站最大的困難。
為了解決困難、化解矛盾,秦萬璋經過反復思考,產生了取消村電工的想法。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他就先在福海村拉開了試點,取消村電工,實行鄉農電站直管到戶管理模式。試點了一個月,福海村的電費就從原來的兩塊多一下子降到了五毛五分二,村上的群眾非常高興,紛紛稱贊他的“創舉”。鄉上的領導對此也非常支持,并決定在更大范圍推廣福海村電管新模式。
不料,在全鄉農電工作推廣會上,由于他推出的福海村電管新模式觸動了一些人的私利,因此遭遇一股較強勢力的反對,有人指責,電是村里拉的,現在農電站全管上了,我們啥都沒有了…… 雖然有層層阻力,但在各級領導的支持和村民的擁護下,福海村電管新模式還是在全鄉15個村一個個開始實施,由此全鄉的電費一下子降到了全縣最低,并全部實現了月月結清,每年為每戶村民節省了180余元的電費,這在當時的農村可不是一個小數目,180元可以供五個農村孩子上一年的學,八口之家買上一年的化肥。
小試牛刀成功,群眾的負擔減輕了,村民向他投來的贊許、信任目光,不僅給農村用電管理帶來了新風,也讓秦萬璋增加了工作的信心,而且也使他進一步增添了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把工作干得更加出色的決心和干勁。
1990年,面對全鄉絕大部分線路老化、零亂不堪,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以及過高線損加重農戶電費負擔的狀況,他又產生了對全鄉低壓線路進行改造的想法。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們用了二年的時間,改造完成了全鄉15個村子的低壓電網,使全鄉安全用電上了一個臺階。
付出總有回報。從1984年開始從事農電工工作,到1992年八年時間,秦萬璋在盡心盡力為群眾服務中成長進步;在一心一意為工作的創新努力中思想意識、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步獲得提升;他在自己理想的實現和精神的收獲中,也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滿意和領導的信任。1993年他被青海省農電局評為整頓農村電價先進農村電工。
1993年,原農電站改為電力管理站,并開展了鄉站評級活動,因為巴燕鄉農電工作出色,西北電管局在巴燕鄉農電站召開了現場交流會。當時西北電管局一位領導參觀完后,拍著秦萬璋的肩膀說:“小伙子,不簡單,管得不錯。跑遍了西北地區,我還沒有見過管得這么好的電管站,你們的經驗值得推廣?!闭f實在的,在當時,西北電管局的領導是他這個農村娃見過的最大的官,交流會那天,巴燕鄉電管站門口小車排了二十多輛,這么大的陣勢他是第一次見,讓他既興奮又自豪,激動得那天晚上睡不著覺。他想:我的工作剛剛起步,才有了一點點成績,上級領導就給了我這樣高的評價,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干好工作。
時間匆匆而過,過去幾年時間,工作中雖然有一些磕磕碰碰,遇到過不順心不順當的事,但總之來說還是愉快多過煩惱。然而,前進的路上決非一帆風順。1994年,為了縮小供電半徑,提高供電質量,在新寺村高壓線路延伸改造中,原10千伏線路經過一片樹林,由于導線與樹木的安全距離不夠,為了保障線路安全通道,他們砍伐了40多棵樹,為此,作為負責人的他被縣林業派出所拘留了56天。
回想被拘留的日子,秦萬璋說:這56天是那樣漫長,委屈、難過以及對工作、對親人的牽掛,這56天交織在我的心頭。后來,在省電力公司、西寧供電公司和縣電力公司領導的協調下,他和家人團聚了。而此時,擔心、思念他的母親由于天天流淚,雙眼視力受到嚴重影響。見到母親的第一眼,望著母親,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淚水嘩嘩流下。這56天,在他的人生歷程中是一份沒甸甸的記憶。
這件事后,父母堅決不再讓他繼續干農電工。然而這一次,他又像當初放棄村會計從事農電工作一樣,違背了父母的意志。熱愛電力工作的他,真的無法割舍對電力工作的摯愛,更無法辜負多年來組織、領導對他的培養,無法辜負廣大農民兄弟對他的信任和期望。
一面是親情,一面是熱愛的事業。一時間,他陷入了矛盾斗爭中。就在這個時候,縣公司領導來到他家,一邊勸說、開導、安慰他的父母,一邊給他打氣鼓勁。在單位、在家人的理解、支持下,與農電工作分離了百余天的他,又重新回到了那難以割舍的電力工作崗位。
1994年10月,在巴燕鄉群眾的挽留聲中,他到了工作更需要他的大華鄉擔任電管站站長。當時還在實行村電工收費的大華鄉,是全縣10個鄉鎮中用電環境最不好的一個鄉,關系電、人情電、權利電現象普遍,電費居高不下,一度電的價格最高的達到2.9元,村電工更換頻繁,農戶拒交電費,全鄉欠電費竟高達兩萬八千多元。他來大華之前,電管站已換了三任站長,他是第四任。
走馬上任第二天,他便走村串戶進行摸底,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大華鄉當時有13個行政村2900戶人家,池漢村、拉卓奈村是電費收取最難的兩個村子,基本上是三個月換一個電工,有的村長、書記家里冬天從來不買煤,用電爐子取暖,而這些“特殊家庭”每月只交2—3度的電費,農戶用電負擔沉重。
這些情況,秦萬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迫不及待地想把“人民電業為人民”的服務宗旨落實到這個鄉,減輕所有農戶不合理的用電負擔。他把這項落實工作當作自己責無旁貸的職責。他想方設法做工作,促使鄉政府組織召開了全鄉農電工作會議,成立了鄉管電小組,對全鄉13個村的用電情況進行了普查,及時處理了查出的問題,并將巴燕鄉的做法在大華鄉全面推廣開來。
一個月下來,在全鄉用電管理最亂的拉卓奈村試點后,全村的電費由原來的1.98元一下子降到了0.552元。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大華鄉的農電管理狀況改變了,徹底結束了收費難、欠費多的歷史,老大難用電鄉成了全縣用電管理秩序最好的鄉,老百姓拍手稱好,他心里也很高興。同樣他的努力和付出也得到領導的充分肯定,1994年、1996年,他先后被青海省農電管理局評為“電力三為”服務先進農村電工。連續五年被西寧供電公司評為“優秀電管員”。
進入1998年,全省大規模的農網改造開始,原本一個電管站只給改造一個臺區,他想這是給農戶們做好事,便多次跑到縣公司,要求給大華站增加改造任務,爭取到六個臺區的改造項目。在他的組織帶領下,施工隊加班加點趕在春節前完成了全部改造項目,全部工程都被監理部門評為優良工程。從1998年到2001年,大華鄉完成13個行政村共38個配電臺區農村電網改造工程,是全縣改造最快的一個鄉,在全縣第一個實現了同網同價,受益農戶3700多戶。2001年,他本人也被大華鄉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者,被湟源縣供電公司評為先進個人,被湟源縣人民政府評為農村電網改造先進工作者。
這些年來,他把更多的時間給了農民兄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然而所欠家庭的“情債”,卻年復一年增加。2000年,正是農網改造最關鍵的一年,工期非常緊,他是現場負責人,為了施工安全,天天堅守在施工現場,一個月時間沒和家人照過面。就在這時,他母親生病了,天天盼著他回來帶她到醫院看病,可是因為當時村子還沒有電話,一直沒和他聯系上,后來病情急速加重,是得到消息的工會主席開車把他母親送到了醫院。當他晚上趕到醫院時,已奄奄一息的母親硬是撐著最后一口氣在等他,當母親看見了他,沒說一句話,就永遠合上了雙眼。這一天,是他一生中最灰暗的一天;那一刻,是他一生中最悲傷時刻,到如今,對母親他仍深懷內疚。
對此秦萬璋說:“說句心里話,不是我不孝順,不是我不想操心家里的事情,不是我不愿意給父母、妻兒更多的時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對人如此,對工作也是如此。長期在農電工工作崗位上,使我對這份工作的感情和牽掛,不低于對家庭的牽掛。雖然這份牽掛也讓我失去了許多,但在遺憾中我無怨無悔。”
2003年8月,縣公司啟用他這個普通的農電工,擔任大華供電所所長,他是青海省電力公司第一個農電工所長,能領導這樣一個全省最大的農電所,讓他感到榮幸的同時,也明白自己的擔子更重了。
當時,供電所轄區五個鄉鎮,除大華鄉全部交清了入戶材料費外,寺寨、申中、塔灣、巴燕拖欠農網改造入戶材料費達27萬元。他一上任,就和五個鄉的鄉長、書記抓緊時間溝通。面對不理解,他詳細給他們算了一筆帳:如果交不上入戶材料費,執行的就是綜合電價五毛五分二,而大華鄉同網同價才三毛六分二?;腥淮笪?、轉變想法的鄉長、書記們積極配合,和他一起熱情當起了“宣傳員”,迅速得到群眾的理解,所欠的入戶材料費在短時間內全部收回,電價也全部執行了同網同價。
農村低壓線損管理是供電所經營工作的重點,他始終將線損管理作為整個農村用電管理的重中之重來抓。在所內設立專職線損管理員,負責鄉村所有臺區每月線損的統計、分析、考核工作,嚴格把關,層層落實責任,使農村低壓配電臺區的線損率始終保持在12%以下。同時,為了保持這種局面,他又進一步將線損指標承包到人,以12%為考核標準,超過一個百分點扣五元,與工資掛鉤,獎罰分明,以此來激發管電人員的積極性,加大力度查處違章用電和竊電行為,有效地控制了由竊電所造成的電量損失;2005年該所低壓線損降到了10.5%,達到了一流供電企業規定的指標。
二十多年來,秦萬璋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一心撲在農電事業上。為了工作方便,他把自己的手機當作“公用電話”,在經濟收入尚且不寬裕的情況下,甘愿自己每月掏出四五百元的電話費。為方便工作,他自己花數千元買一輛舊車跑公家的事情。在擔任供電營業所所長后,他在思想上幫助員工,生活上關心員工,工作上鼓勵員工。在員工遇到困難的時侯,他總是滿腔熱情地給予幫助。
營業所員工都是農電工,收入低,家庭困難多,他多次到縣民政局爭取到面粉等救濟物資發給困難員工。不僅如此,對待員工,像一位長兄。2005年初張全祿的妻子患了嚴重的婦科病住院治療急需用錢,他語重情長地對大家說:“我們都是農電工,大家應該互相幫助,有幾分力就盡幾分力。”并第一個捐出100元,在他的感召下,其他職工紛紛響應,兩天收到捐款1500多元。2006年2月,女職工邢芳一歲的女兒得了肺炎,需住院治療,她正在因為無助而焦急萬分的時候,秦萬璋先從自己家中拿出2000多元送到病床前。邢芳知道大家都是農電工,秦所長家里的生活也很艱難,一下子拿出這么多錢來借給她,這份情意怎么能承受得起呢?但秦所長卻說:“先把住院費交上,治孩子的病要緊,錢慢慢再說。”邢芳說:“在我最困難的時侯,是秦所長及時伸出了援助之手,幫助了我,我能有什么理由不熱愛這個集體,有什么理由不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呢!”2003年2月,農電工談春因車禍意外受傷,需住院治療,因家庭經濟十分困難,一時拿不出5000元的住院費,秦萬璋得知后,立即倡議全所職工進行捐款,并積極爭取縣局支持,在多方援助下,將所捐的3000余元現金及時送到談春手中,使談春的病得到了有效治療。
他用真心對待他人,用真情凝聚人心,在他的感召下,大華供電營業所的全體職工團結一心,努力拼搏,在所里沒有資金和材料的情況下,他帶領全所員工利用業余時間,自己動手上山搬石頭,挖花草,利用廢舊材料美化工作和生活環境,修建職工之家,給職工創造了一個優美的休閑場所。在規范化建設和創一流工作中不斷做出新的貢獻。
在秦萬璋的人生歷程中,他從來也沒有給自己留下過歇息的時候,參加工作以來,他幾乎沒有休過節假日。只有2005年他的父親去世后,大年三十他戴孝回家,這是他二十多年來唯一一次春節與全家老小團聚。他家里承包了20多畝耕地,地里的莊稼他從來也顧不上耕種,家里的農活全撂給了妻子,妻子經常埋怨他,說他把自己賣給了農電,家里一點心都沒操上,村子里的人也開玩笑地說他是“脫產干部”。
二十多年來,秦萬璋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實到行動上,時刻不忘作為電力員工的職責,真誠為每一位客戶服務。他走遍了供電所轄區的溝溝壑壑,不論風霜雪雨,不論山陡坡滑,也不論白天黑夜,只要哪里沒有光明,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辛勤的工作,不但把光明和快樂送進了千家萬戶,而且也得到了轄區各族人民群眾的交口稱贊。
2004年4月初,申中鄉艽菜溝村進行鄉村道路硬化,需要動力電源,鄉黨委書記和村長找到營業所,要求解決電源。為配合新農村建設,秦萬璋主動提出了流動供電,營業所人員現場跟蹤服務的方案,雖然營業所人員的工作量增大了,但卻減輕了農民負擔,保證了施工用電。11個村莊的道路硬化工程順利完成。
2006年4月14日,大華所接到莫布拉村全村停電的事故報修電話后,秦萬璋及時組織人員、調配車輛和搶修材料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緊張工作,在全村群眾的期盼和關注下,一臺新的變壓器重新安裝好了,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緊緊抓住秦萬璋的手說:“這樣冷的天,多虧你們及時供上了電,要不,我們別說看電視、照明,恐怕連水都吃不上。”
在他的轄區,誰家的燈泡不亮了,哪里的線路出了故障,只要給秦萬璋打個電話,他保準及時趕來處理。
何家莊村村長付明金一提起秦萬璋,總會豎起大拇指夸他:“實話好!”
大華鎮副鎮長賀存珍也對秦萬璋和供電所所做的好事記著一本詳細的流水帳,他感激地說:“從小城鎮建設到鄉村道路建設,再到大華工業園區和休閑度假村建設,凡是我們能考慮到的,供電所都早已考慮到了?!?/p>
寺寨鄉草原村距大華營業所四十多公里,是一個交通不便較偏遠的牧業村,多年來村里的用電問題,秦萬璋操了不少心,每當全村的藏族同胞們聽說他要來時,總會早早地等待著他,像期盼久別重逢的親人一樣。由于秦萬璋在工作中熱心、誠心,轄區的群眾不論有啥困難,不管幫上忙幫不上忙,許多人都愿意向他掏一掏自己的心窩子,說一說電。
塔灣鄉磚廠李廠長一提到秦所長更是激動萬分地說:“前幾年廠子曾一度遇到銷售難的問題,欠下了許多電費,也曾被停過幾次電,這一切竟被熱心、細心的秦所長看在了眼里,他東奔西走,千方百計地為磚廠跑銷路,終于將廠里積壓了多年的磚全部賣了出去,救活了我們這個面臨破產的企業?!?/p>
巴燕鄉金星面粉加工廠廠長袁明金一次來所里交納電費,在同秦所長閑談時說到:“自投產以來,電動機經常燒毀,不知道什么原因,影響生意?!闭f者無意,聽者有心。客戶走后,秦所長馬上帶上技術人員來到該廠,經過認真檢查,發現該戶接觸器到電動機的配線過小,導致電壓低燒毀電動機。袁明金激動地說:“我請了好幾個行家來看,都沒有發現問題,還是秦所長技術精,為我們解決了大問題?!?/p>
2006年5月30日,下寺村小學師生為了歡慶“六一”兒童節,準備當天在學校里組織文藝演出。當時,正好是嶺一路計劃停電檢修,村委會主任和學校領導找到秦所長,請求給予幫助。按理,秦萬璋完全可以不管這件事情,因為這是計劃停電。但考慮到在大山里,孩子們一年一度中也就是這么一個最快樂的日子,他們辛辛苦苦準備了節目,為了不使孩子們失望,他積極與附近的下寺水電站聯系,從那里臨時引出一條800多米的線路,接上電源,保證了學校演出的正常進行。
作為共產黨員,在工作中要求員工做到的,秦萬璋總是自己首先做到,同時嚴格要求各班組長和工作負責人不做違反原則的事情。
2004年5月16日,用電稽查人員在塔灣鄉楊某家中進行用電檢查時,發現該戶違章用電,根據《供用電條例》的相關條款,做出了相應的處理。當晚,楊某來到秦萬璋家,見秦萬璋不在家,便悄悄在茶幾底下放下1000元錢后離去。秦萬璋回家發現后,第二天就把錢原封不動地交給了用電班,作為對楊某竊電的處罰金。
2002年,秦萬璋擔任大華鄉營業所營業班班長兼用電班班長,負責著用電大戶的抄、核收任務。那年盛夏,正值西湟、湟倒高速公路全面開工建設的時候,沙石銷路很好。一位來自西寧的私人老板要在大華鄉三條溝村開辦一個沙石場,找到秦萬璋,在秦萬璋的熱心幫助下,沙石場安裝了一臺專用變電器,投入了正常運行。第二年年底,隨著高速公路的建成,沙石場生意越來越不景氣,那位老板就一夜之間撤走了所有的設備,并拿走了供電所的計量裝置,還欠下3000多元的電費。老板一走了之,卻愁壞了秦萬璋。企業資產不翼而飛,電費月結月清任務無法完成,怎么辦?為了不使企業資產流失,為了不影響工作大局,秦萬璋毅然拿出自己微薄的一點工資,再把家里僅有的幾只羊全部變賣,將私人老板欠下的電費先墊付上,保證了所里電費結零任務的順利完成。接著,在將近半年多的時間里,他四處奔波,終于打聽到了那位老板在西寧的詳細住址。國慶長假,他放棄休息,放棄與家人團聚,直奔西寧,去追要那筆電費和被拿走的計量裝置。經過一番周折,找到那位老板家,讓人可氣的是,他已經走到老板家門口,電話都能隔門聽到聲音,那位老板卻騙他說:“我在玉樹”。秦萬璋壓抑住被人戲弄的氣憤,從早晨直等到晚上七點鐘,他忍受著饑餓,一直就坐在那位老板的家門口等著。后來,那個老板打開門,見秦萬璋就坐在家門口時,他很吃驚,也很羞愧,同時也被秦萬璋的真誠和強烈的工作責任心所打動,當時就交清了所欠的電費,并把計量裝置歸還給了秦萬璋。
作為共產黨員,秦萬璋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
在工作中,秦所長時刻把困難用戶的冷暖放在心上,能幫的,他總是滿腔熱情地給予幫助。有一次,他帶領營業班全體成員去申中鄉前溝村營業普查,發現一用戶家中的電是從隔壁人家中接過去的,按照規定,這樣做是不允許的,所以他就和工作班幾個成員走進了那位用戶家,本打算按規定停電,但進屋后,他卻被眼前的一切震住了,兩間昏暗的屋里只有幾樣破舊的家具,兩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正在給一個癱瘓在炕上的小伙子喂飯,經過了解,知道這兩位老人是村民晁有仁夫婦,炕上那個癱瘓的小伙子是他們的兒子,一家三口人無依無靠,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一件本不該屬于他工作份內的事情,卻引起了他的重視,第二天,他就跑到有關部門反映了這些情況,為這一家人爭取到了每月兩袋面粉的基本生活補助。后來,每逢節日,他都會像親人一樣買上米、面粉去老人家中問寒問暖,同時還向縣公司申請免費為老人家里拉上了專線。通電那天,他親自帶班作業,兩位老人看到他,激動地流著淚說:“你是我們的恩人哪,遇上你,是我們的福氣?!?/p>
作為農電工,雖然他的經濟并不寬裕,可是他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情懷,主動加入了由縣公司在全民工黨員中開展的“共產黨員志愿者光明行“活動,從自己的工資中,為轄下浪灣村安永芹和草原五隊馬德壽兩位孤寡老人墊付電費,一有空閑,便為他們送去一些衣物、面粉。
二十多年以來,他幾乎把自己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農電事業上。2005年,就在湟源縣公司創國網公司一流供電企業驗收的關鍵時期,他的父親病了,直到父親去世,他也沒能守候在老人家跟前盡兒子的孝心。對此,秦萬璋說:“我稱不上父母的好兒子,但我想,如果父母看到今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閃亮地掛在我的胸前,他們的在天之靈一定會為我祝福,會為我感到高興和自豪?!?/p>
近幾年來,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所在的大華所弘揚“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二十七名職工共同努力,不斷探索農電管理的新路子,服務農村,服務農民,艱苦奮斗,開拓創新,大華所先后多次被西寧供電公司評為“安全生產先進班站”、“一流班站”和三星級供電所、優秀工會小組,被縣公司評為“先進班站”。
電力事業是一項光明的事業,電力事業是一項光彩的事業,農電工崗位是一個光榮的崗位,在這個崗位上,每一個人都能發出自己的光和熱,每一個努力奉獻的人,都能收獲喜悅,都能贏得掌聲,都能聽到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