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說過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時期關于紅旗渠的創業精神,后來,又看了拍成電影的《紅旗渠》。那是在一種特殊的歷史階段,鑄造和凝聚起來的人類精神,那種精神曾經創造了人間奇跡,并鼓舞過無數貧困的中國人自強不息,那遙遠的勞動號子和爆破聲似乎至今還回響在我們的耳畔。
在麥浪泛綠、菜花飄香的七月,在湟源縣巴燕鄉到申中鄉綿延的山地間,我親眼目睹了類似于紅旗渠一樣的灌溉工程——湟海渠。
湟海渠蜿蜒在屬于丘陵地帶的無數座山頭上,全長七十多公里。沿著灌渠旁邊簡易的沙石路面,不知拐過了曲曲彎彎多少個彎道,爬過了上上下下多少個土坡,隨著這不斷的拐彎和爬坡,坐在車內的我由最初的興奮進入了沉默。但這種沉默并非由于身體的勞頓疲累或者觀賞的厭倦,而是來自心靈深處的一種深深的觸動和震撼。我想象不出在七十年代物資匱乏,人們生活水平極為低下的境況下,為何能在十年九旱的荒山上,開墾出十余萬畝鱗次櫛比的梯田,修造出這樣一條造福于子孫后代的幸福灌渠!倘若將這個灌溉工程放到今天來完成的話,除了憑借各種機械化設備和討價還價,人們還能像以前那樣不計報酬,以“人心齊,泰山移”的不懈精神來完成它嗎?我想,無論是紅旗渠還是湟海渠,它們之所以讓人感動,是因為它們體現了一種可貴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恰好是現代人意識中所缺乏的東西。
據曾經參加過灌渠修建勞動的任玉貴先生講,為了保證修渠工程能夠按期完工,當時除了大批的農民參加勞動外,縣上還組織動員了黨、政、軍以及學校師生在內的所有勞動力,開赴修渠工地,一干就是幾個月。而當時人們所依賴的勞動工具,僅僅是鐵锨、背斗、镢頭和架子車,另外,就是苦干實干的精神。許多沒有參加過重體力勞動的人,幾天下來,肩膀腫了、腿腳痛了、雙手磨出了水泡和老繭,而班組之間的勞動競賽卻接連不斷,搞的熱火朝天。晚上回到住宿的農民家里,身上的骨頭就像散了架一樣,而吃的飯卻是水兌面的面旗兒,沒有任何蔬菜,更不要說見點兒肉星星,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偶然在清湯寡水的面條中吃一點綠茵茵的蔥花兒,大家便是大喜過望,吃得格外香。即便如此,人們的精神生活是愉快的,下工回家,說說笑笑,唱唱鬧鬧,把一天的勞累都忘到了腦后。那時節,人們沒有太多的功利和欲望,生活反而簡單快樂。
湟海渠的建成,徹底改變了這片山區的自然條件和地理面貌。這里丘陵連綿,溝谷縱橫,浩大的勞動工程接踵而來,那就是在灌區所能涉及的無數荒山野坡上開辟梯田。我們暫且不去想象當年人們在烈日下揮汗勞動的壯觀場面,但就眼前看到的像云南山區水田一樣數不盡的梯田,就足以讓人驚嘆。縱目遠望,即便是最遠處云霧繚繞的山頭上,油菜花以它誘人的金黃傳達著昔日艱苦的勞動所創造的輝煌。
當我們經過巴燕鄉的莫合爾村,申中鄉的后溝腦村等許多不知名的村莊時,那掩隱于田野和綠樹叢中的農家莊廓,在金黃色的油菜花和淺綠色的青稞麥田中,在遠山近嶺中,構成了一幅像童話世界一樣的美妙境界?!靶÷窂潖澩ù舐罚舐放赃呌腥思摇?,這是我小時候從一本磚頭厚的童話集里讀到的兩句話。幾十年過去了,那個曾經想象過的畫面就真實地展現在我的面前。在五谷飄香的七月,在這片群山環抱的山道上,我突然感覺自己似乎進入了一個童話世界。而這個“童話世界”,并不是由誰用生花的妙筆虛構出來的,而是無數參與過這項勞動的人,用他們的創造精神和汗水真實構建出來的?!案F則思變”,一個多么樸素而又偉大的真理。
七月,一個真實的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