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市委黨校在進一步鞏固“三個陣地、一個熔爐”、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作用的同時,創新培訓工作,積極探索服務社會的新路徑。近年來,該校面向社會服務,陸續舉辦了企業品牌戰略、企業稅收籌劃、企業稅收風險防范及應對技巧、領導心理調適、汽車商務考察等多個專題講座,接受培訓人次超過一萬人次,測評滿意率均超過了90%,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解放思想,以創新的思維更新培訓理念
思想決定命運,理念決定行動。多年來,基層黨校的工作思路基本定位在圍繞“三個陣地、一個熔爐”的基本職能,做好黨員干部的培訓輪訓。這樣的定位雖然可以使黨校的職責非常明確,但也使黨校工作的職能囿于在僅僅著眼于黨員干部的培訓,忽視了黨校服務社會的職能,使黨校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的積極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基層黨校在管好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同時,要放開手腳,創新理念,不斷拓展黨校的工作職能。從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黨校“三個陣地、一個熔爐”的工作職能,不僅要求基層黨校為社會輸送合格的黨員、干部,也要求基層黨校為促進本地經濟發展培養和輸送更多的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黨校學歷教育正是貫徹黨校職能的一種具體體現。如今,面對社會上對各類專業知識培訓的迫切需求,尤其是眾多發展中的中小企業面臨知識瓶頸的壓力,黨校有義務、有責任,利用師資為社會服務。鑒于這一認識,丹陽市委黨校的管理層將拓展培訓社會工作作為貫徹黨校工作職能的一個新渠道、新路徑。他們提出,黨校在做好黨員干部培訓的基礎上,拓展培訓的內容,承擔起服務社會的職能,將培訓的范圍擴大到企業、農村和社區,培訓的對象擴大到社會各層面,把黨校打造成政府工作的智囊團、企業管理的參謀團、基層組織的顧問團,積極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承擔起提升整體
人力資源素質、提供智力支持的職能。
真抓實干,以創新的機制夯實培訓的平臺
改革用人機制。賽場選好馬,比武招良將。丹陽市委黨校將打破干部終身制作為夯實培訓平臺的一項內容重點開展。近幾年,該校三次公開選拔科室領導干部,通過競爭上崗,選拔了一批年輕、學歷高、能力強的干部充實到各個科室的領導崗位。這種民主、科學、公平的選才方式,體現了正確的用人導向,產生了良好的人才選拔效應。學校堅持知人善用的原則,堅持干部年輕化和正確的用人機制,想干事的給機會,能干事的給崗位,干成事的給獎勵。通過這一系列的用人措施的改革,使丹陽市委黨校的服務平臺有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改革運轉機制。舊的運轉機制在歷史上發揮過積極作用,但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變化要求。對此,丹陽市委黨校將打破陳舊的運轉機制也作為夯實培訓平臺的內容重點推進。建立了“訂單式”管理模式,即根據企業生產流程原理,將辦班管理工作按順序分解到各職能科室,在運行過程中,前道工序(科室)通過制單方式,把工作任務落實給有關責任的后道工序(科室)。后道工序按訂單要求無條件地完成前道工序交給的任務。他們針對以往工作中存在的管理脫節、責任不清的問題,明確了各科室職責,理清了工作程序,強調后道科室必須無條件地為前道科室服務。學校的運轉由教務科牽頭落實,培訓科、函授科等一線科室將工作向教務科下單,然后由教務科根據下單科室的要求,再向其他科室發出指令,其他科室根據下單指令完成工作要求。在完善運轉機制的同時,丹陽市委黨校還專門成立了針對社會培訓的相關培訓機構,例如成立了丹陽市企業經濟發展培訓中心、丹陽市科學理論研究中心。經過二年的運行,全校上下工作的主動性增加了,推諉扯皮現象減少了,管理效率提高了。從而確保了丹陽市委黨校服務社會平臺的高效率。
改革分配機制。分配的平均挫傷了能人的積極性,平均的分配助長了庸人的懶惰。為此,丹陽黨校在夯實培訓平臺的過程中打破了平均分配制度,實行經濟責任考核制,落實科室分配自主權。校部與相關創收科室之間簽訂了責任狀,明確了各科室的目標責任和經濟指標,規定在完成目標責任和經濟指標的前提下,剩余的部分由各科自主分配;對于教研科,將收入與工作指標結合起來,完成下達的工作指標后,方可取得全校平均的獎金;對于教務科、辦公室、財務科等服務科室,實行崗位津貼制度,并與全校經濟指標完成情況相掛鉤,在全校總體經濟指標完成的基礎上方可得到全部津貼。同時,為了促使教師上好精品課,寫好精品文,確保了丹陽黨校整體師資力量保持縣(市)級黨校的領先地位,他們還加大了獎懲力度,尤其對于學年度內沒有科研成果的,不僅取消其畢業論文的指導資格,而且還要按學崗論處。這些強力措施的出臺,在丹陽市委黨校營造出奮力向上的工作局面。
借勢推進,以創新的措施提升培訓實力
一是借勢。就是借政策推進之勢,借市場需求之勢。當前,建立一個和諧的經濟發展環境,更好地為基層服務是各級政府的工作重點,做好企業相關培訓,促進企業發展也是各級政府構建服務型政府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迫切要求這樣的培訓。這兩方面的需求,給黨校的培訓帶來了極好的發展機遇。丹陽市委黨校乘勢而上,借勢發力,他們充分發揮黨校的自身優勢,積極與市發改委、農林局、科技局、民營經濟發展局等部門聯姻,大力拓展黨校服務社會的職能。
二是借智。就是借專家之智,提升黨校服務社會的師資力量;借名校之智,引進黨校服務社會的金點子。近二年來,該校聘請了北大著名心理學家王登峰教授、我國名牌戰略最早倡導者之一艾豐教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財稅專家高允斌、原小天鵝集團副總裁、著名品牌策劃家徐源等一大批名師、專家來丹講課,使黨校推出眾多的精品課程,受到了社會的好評;多次組織人員赴上海、浙江、蘇州等地學習考察,獲取了他人服務社會的“真經”;他們還和東南大學、蘇州大學、江蘇大學等高校合作舉辦了MBA、MPA等研究生班,同時他們還引進了上海、蘇州等地的社會培訓機構,增添了服務的途徑與方法。
三是借資。這個“資”包括資源和資金。借資發展自己,借資推進服務是丹陽市委黨校創新培訓工作的一貫做法,也是新時期做好黨校服務的一個重要途徑。該校密切與相關部門的聯系,掌握部門工作的動態,了解政策導向,做到適宜的補位與跟進,從而取得上級領導及各部門對黨校培訓工作的支持,推出的培訓講座得到政府與企業界的雙重好評。與此同時,更加突出重視與企業的合作,例如吸引本地天怡公司等眾多知名企業冠名培訓;參與中國電信丹陽分公司、橫店集團丹陽嘉明公司、丹陽毛紡廠等企業的內訓;吸引蘇州邦德、上海韋博等企業參與培訓,既做到了解了基層單位的培訓需求,使黨校的培訓更具有針對性;同時還使企業在合作的過程中不僅增強了服務社會的責任感,而且在合作的過程中獲得了雙贏,增加了企業參與培訓的熱情。
今后,丹陽市委黨校將在目前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豐富培訓的內容,健全培訓的網絡,完善服務的職能,打造出一個“政府滿意、群眾歡迎、社會認可”的培訓體系,深入貫徹黨校職能,充分發揮基層黨校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作用。
(作者系中共丹陽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劉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