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親眼目睹,如果不是實地采訪,記者很難找到像王其榮這樣的“傻子”書記,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他聽從組織召喚,放棄自己所辦的小廠豐厚的收入,到農村第一線摸爬滾打,苦干加實干,以盡心盡責的努力和可喜的工作實績讓所工作過的行政村群眾高興,以務實的工作作風和清正廉潔讓所工作過的行政村群眾放心,從而被廣大百姓譽為焦裕祿式的好黨員,好干部。

王其榮擔任村總支書記盡管只有兩年的時間,他用行動堅持當好公仆,對群眾傾注愛心,并從點滴的小事做起,一件一件地落實,一點一滴地積累,因而在群眾中樹立起可信、可親、可敬的形象。
“一個共產黨員,總得對人民有所貢獻”,這是鎮江市潤州區蔣喬鎮秀山村黨總支書記王其榮的追求。
兩年來,秀山村發生了令人振奮的變化,當你走進秀山村,無處不感受到它開放開發的強勁活力,無處不感受到它發展發達的蓬勃朝氣。這里是廠房連片,機器歡唱,道路平坦,汽車飛奔,廣闊田野里一片豐收景色,連片的菜園含翠欲滴……秀山村通過這兩年的努力,終于甩掉了經濟薄弱的包袱。
每當秀山村老百姓自豪地談到這喜人的變化時,都情不自禁地說:多虧鎮黨委派來了好書記王其榮。
是的,王其榮真是一位為民的好書記,他為了秀山村的發展,不計個人得失,舍小家顧大家,選擇了“奉獻”二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
王其榮,在秀山村經濟薄弱最嚴峻的時刻,聽從黨的召喚,出任秀山村的“領頭雁”。在其任職的兩年時間里,以共產黨人的膽量氣魄和無私奉獻,帶領村民在追求小康的道路上開拓進取,艱苦創業。他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抓住沿江公路穿村而過的機遇,大力發展集體經濟,使秀山村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今年44歲的王其榮,雖然年齡不大,但經歷倒十分豐富,他是原丹徒區三山鄉嚴崗村人,區劃調整后,現為蔣喬鎮平山村人,1964年出生在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家庭,由于家庭經濟較為困難,高考落榜后,未能復讀再考便回家務農。在生產隊務農的一年時間里,他樣樣農活干過,飽嘗艱辛。為了出路,1983年他學會了木匠,由于有文化,三個月就滿師,自己帶起了徒弟,于是走村串戶,為農民兄弟打家具,造房子,成為遠近聞名的“巧匠”。
正因為王其榮的精明能干,1985年,官塘橋集鎮一家皮鞋廠的廠長看中了他,將他招為麾下,委以重用,做供銷員。當時,干供銷員是個苦差事,但憑著才干和膽識,他每年都為皮鞋廠聯系到業務達數十萬元。
由于王其榮有走南闖北的經驗,1987年他捕捉商機,邁出了下海辦廠的可貴一步,他多方面籌集2萬余元,在官塘橋集鎮上辦起了個體印刷廠。經過幾年的奮斗,王其榮成為官塘橋集鎮上小有名氣的個體老板。他的精明能干再次被人賞識,原官塘橋鄉黨委的一位領導發現了他這匹“千里馬”,就通過做其思想工作,將王其榮召回行政村工作。這時經過區域調整,嚴崗村已從丹徒區劃歸到潤州區管轄。王其榮在嚴崗村委會先后干過土管員、民兵營長、團支部書記;1998年擔任村委會副主任,2000年當選為主任,長達10年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他以“村泰民安”為天職,歷經風雨、坎坷,為父老鄉親奔忙。經過鍛煉,他越來越成熟,2000年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在擔任村主任后,他將為民辦實事作為恪守的原則,為父老鄉親做了一件又一件大好事。一是為板橋村民小組65戶引進了自來水;二是籌集近10萬元,為兩個村民小組建起了近千米的水泥路;三是為吳家村民小組糧改菜工程做好服務工作;四是完成了嚴崗村中心村規劃,使一條廢棄渠道變廢為寶……總之,在嚴崗村的10年時間,他為黨的事業,為家鄉人民獻出了青春、智慧和力量,贏得了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愛戴,也為自己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
2003年2月至2005年4月底,王其榮在原官塘橋鎮官塘村任黨支部副書記,分管黨務、計劃生育、三產等。在這兩年時間里,他積極當好配角,為官塘村獲得區、村文明村和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號做了大量工作。大家對王其榮的工作能力刮目相看。
2005年5月8日,一紙調令使王其榮來到了蔣喬鎮秀山村任黨總支書記。當時村里辦公室只有三間矮平房,村級工業僅有兩個磚瓦廠和一個采石廠,年創收不足10萬元。面對這“一窮二白”的經濟,王其榮沒有泄氣,沒有畏難情緒。當時,他睡在床上、走在路上,都在思考振興經濟的事,經過對秀山村把脈后,王其榮把全部精力投身于改變秀山村面貌,建設新秀山當中,以富民為己任,竭誠造福于民。在這兩年時間里,王其榮工作日程常常安排得呈飽和甚至超量狀態,幾乎沒有什么休息日和節假日,他嫌一天工作8個小時太短,于是起早摸黑地干。他的主要做法一是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堅定不移地壯大集體收入;二是心想群眾,盡心盡力為群眾辦實事;三是廉潔奉公,兢兢業業為群眾服務。在這兩年時間,王其榮做到兩點,第一點,較好地完成了上級布置的各項任務,第二點,為秀山村的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對全村百姓盡到了責任和義務。經過努力,秀山村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等工作都被評為區先進集體,徹底改變了以前各項工作與先進無緣的落后狀況。
上任伊始,王其榮首先狠抓了領導班子建設,村組干部沒有撤掉一個人,通過作風整頓,提高了村組干部的整體素質,大家說以前是無事可做,可現在有做不完的事,堅持上下班制度。
王其榮還大力營造全村干群發展經濟、招商引資的濃厚氛圍,他用各種形式,使大家形成人人要發展的共識。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經過兩年的苦干,秀山村舊貌換新顏。其一,前后引進10家企業,不僅轉移剩余勞動力幾十人,還可為村級經濟創收20余萬元;其二,投入50萬元,建起了15間2層村委會辦公大樓,不僅改善了辦公條件,還增加了創收效益;其三,通過努力,使全村19個村民小組中16個小組都通上了水泥路;其四,投入近10萬元,建起了兩座新橋,為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提供了方便;其五,先后有5個村民小組接通了自來水;其六,下大力氣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扶持一大批種植和養殖大戶,如養雞、苗木種植等;其七,建立了全村農民增收檔案,為全村達小康做好基礎工作;其八,通過努力,使鎮江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落戶秀山村……一樁樁、一件件,寫不完,道不盡,這都是王其榮為秀山村作出的貢獻。
為了秀山村,王其榮全身心投入工作,無暇顧及家庭,家成了他的“旅館”,家中責任田只得由妻子一人料理,他只能懷著愧疚的心情。
秀山村的發展并沒有使王其榮感到滿足,如今,他正帶領他的一班人繼續為秀山村這片熱土努力工作著,默默奉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