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出身”
難堪的年代總有些難堪的事:填寫履歷表時有一欄常常令填寫者難堪。這一欄叫“家庭出身”。有多少男人女人大人小人在這一欄前執筆踟躕,因為它左右著你的命運,影響你的情緒,讓你想起很多想說又說不清楚的事情。現在這一欄基本沒有了,《學生登記表》、《求職書》等都將這一欄舍去,為的是讓人們舍去那令人難堪的歲月。
可是,家庭出身、個人經歷等等對于考查一個人然后因人而異量才而用真的沒有用了嗎?未必。《史記》中有位陶朱公,也就是當年輔助越王勾踐重新戰勝吳國的那位范蠡。他的二兒子殺了人“囚于楚”,馬上要掉腦袋,需要派一個得力的人去營救。老范的意思是讓小兒子去,大兒子不干了,說爸爸,我從小跟著你打天下,讓我去吧!老范說不行,讓你小弟去。老大急了,說你不讓我去我就自殺。結果如何呢?老二的命沒有保住。因為老大先將“一千金”給了他爸爸的朋友莊公,莊公默默把事辦了,這小子卻越想越后悔,又把錢委婉地討了回來。莊公并不準備要這筆錢,但一看這小子辦事太不講究,就又把事往相反的方向辦了。老大帶著弟弟的噩耗回家,陶朱公反倒笑了,說我早知道這個結果。為什么呢?因為你是在我困難的時候跟著我,知道賺錢不容易,不舍得花;你小弟呢,生而見我富,不知錢來得不容易,敢花。因此事情出現這個結果也是正常的。
這是個有趣的故事,也是個發人深思的故事。一個人的出身與經歷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在復雜的社會生活里,各種思想觀念都要在每個人心靈打上不可磨滅的印跡。這些印跡就是一只無形的手,左右著每個人的生活理念以及行為。范老大不是不想救他弟弟,范家也不是出不起這筆錢,小聰明引發了心底的小器識,習慣的吝嗇斷送了乃弟的生命。當然這是幾千年以前的事,放在今天無論有多少錢也撼不動法律的尊嚴。
美國的著名影星施瓦辛格當了州長以后,一定不會為幾萬乃至十幾萬去斷送政治生命,而相反,我國近年來出現的貪官王懷忠、馬向東者流,大都是少年貧寒,一旦萬千金銀過手,即表現出難耐的貪婪。因此說,家庭出身、個人經歷等對人力資源、干部考核等關乎選拔人使用人的部門,不能等閑視之而且還要增加內涵。人用反了,事就可能辦砸了,要不怎么說考查人使用人也是科學呢?
小車司機這幫人
古時稱“御者”,今天叫“司機”。古時他們趕馬,今天他們開車。咴咴叫的馬變成嘀嘀叫的車;泛著泥漿的土路變成了柏油馬路甚至高速公路。時間變了,環境變了,驅趕的對象變了,趕車的或是開車的人卻沒有變,抑或說基本沒有變,還是兩條腿支一個腦袋,還是食色性也,還是有尊卑貴賤,還在為名利奔忙。若干年以后是否還會這樣?不好說。
從技術涵量方面考究,別看今天的小車司機懂一點機械,曉一點時事,有的還會下幾手圍棋,比之當年的御者還是好干得多。笨心想想,當年的御者一個人要趕數匹馬,左驂右驥,拐彎抹角,風來雨去,比之如今的小車司機(專門給領導開車的那部分人),難度要大得多水平要高得多。至于氣派,也比今天的小車司機張揚,請看《史記》中給齊國丞相晏子駕車的那位御者:“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寥寥幾語,神態立現,一個趾高氣揚的趕車人的形象呼之欲出,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那么多的想象空間。
古代的御者誰也沒見過,之所以瞬間在頭腦中速成此像,原因還是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信息參照,《史記》中的御者形象原來是現實生活中眾多的小車司機的疊印。掩卷之余呷上一口茶,馬上想到諸單位的小車司機,一人之下,數人敬慕,牛呵,真他媽的牛!
牛當然有牛的道理。一般單位一般人,誰敢輕易開罪領導的司機?因為他們是領導身邊的人,是具備別樣地位的人,是和領導有著特殊感情的人。他們與領導雖屬主仆,但利益卻是共同的,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領導不好說的話讓他們去說,領導聽不到的話讓他們去聽,領導見不得人的事他們能見到。他們說好話不靈壞話靈,想成全哪位,未必能行;想破壞哪位,一說就靈,不一定直截了當說誰誰如何如何,只輕描淡寫地說個“一飯三遺矢”,一個有前程的人的前程有可能就斷送了。
小車司機不小:位置不能小視,能量不能小看,品德不能小覷。一般領導都知道管好身邊的人,一般領導又都管不好。失之于嚴,像秦始皇那樣,一個身邊人透露消息全體身邊人都殺掉,既不仁義也不實際;失之于寬,身邊一條蟲,出去一條龍,給點陽光就燦爛,搞得不好,天下大事毀之于斯。領導干部選好人用好人,首先是選好用好身邊的人。選不好用不好,受害者首先是領導干部自己。教訓不是沒有。舉義大澤鄉后稱陳王的陳勝是怎么死的?不是敵人殺害的,也不是自己腐敗的,殺他的就是他的御者,名字叫莊賈。
同學少往一塊湊
有三對同學在《史記》中濃墨重彩:李斯與韓非;龐涓與孫臏;蘇秦與張儀。李斯與韓非是荀卿的學生,“孫臏與龐涓俱學兵法”,蘇秦與張儀“習之于鬼谷先生”。彼時沒有現在這樣正規的學校,他們的學習生活是一種什么樣的景況,不是隨便可以想象的。有一點是可想而知的,同窗的時候,他們一定相處得非常之好,不然,一方成功了,一方要死要活地前去投奔,沒有相當的友誼,沒有起碼的信任,都是智商比較高的人,誰去找那不自在?
可是結局如何呢?李斯怕韓非得到秦王的重用,用讒言與毒藥將其害死在獄中;龐涓看孫臏比他高明,把他騙到魏國,“以刑法斷其兩足而黥之”,讓他活不起死不起;蘇秦比李斯、龐涓敞亮多了,有長者之風又有君子之度,先跟張儀說我這用不了這些人,你先走吧,然后派手下人跟著他,要人有人,要錢給錢,直到張儀成功了,蘇秦的手下才道出實情。一樣同學,兩種做法,有一點是相同的,都不愿意自己的同學在自己的領地發展。
化學常識告訴我們,水之三態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置換。倘若李斯龐涓沒有高官厚祿,沒有姬妾成群,沒有大權在握,不會拿個小刀沒事比劃著玩。窩頭一個人是吃也吃,兩個人吃也是吃。可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不僅僅是窩頭了,是珍饈美味甚至更多,韓非磕磕巴巴地拿著學術成果來了,孫臏揣著一肚子兵法來了,他們心底那點人性的陰暗也就膨脹了起來。方成漫畫中說武大郎“比他高的不用”,其實何止武大郎,武二郎也是一樣!一般以為,韓非與孫臏是嫉才妒能的犧牲品,也對也不全對,就中既有人性的陰暗,也有雄性之間的爭奪,還有用人機制的不科學與不完善。
兩只相類的雄性蟋蟀放在一個罐子里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掐!設想韓非留在秦國,孫臏留在魏地,結局會是怎樣呢?未必能形成合力,或許他們會將李斯、龐涓取而代之。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例證很多,因此,《三國演義》先將龐統干掉,省得你們同室操戈,破壞我羅貫中的人文理想。即便是現代社會,某某幾個同學一起創業,后因種種原因不歡而散,如此這般的事情屢見不鮮。
同學還是不往一塊湊好。蘇秦與張儀沒有往一起湊,蘇秦成功了,作為他的對立面張儀也成功了。如果他們在一起,結局也很難說。不是一個咸菜疙瘩兩人吃、一張卷紙兩人抄的時候了,同窗好友變成了競爭對手,名與利,升與降,得與失,上與下,都在身前身后晃,在這種情況下,想處好,難。
有時不能太聰明
天下的好事大多是聰明人做的,比如航天飛機,智商低的人只能在基地弄盒飯;天下的壞事也大多是聰明人做的,即便扒竊小盜,也不是誰都能玩好那些把戲的。好在天下的大多數聰明人都在做好事,這個世界因此沒有更亂套。
聰明是好事。誰家生小孩,都愿意人說這孩子聰明,沒有一位家長愿意聽這孩子好笨。可是,有時太聰明了反而走向事物的反面,套用詩人北島的話說:執著是執著人的通行證,聰明是聰明者的墓志銘。秦朝的開國元勛李斯不能說不是聰明人。諫逐客令,廢分封制,堪稱是政治上的大手筆。而且他還是一位不錯的書法家,相傳小篆的形成就有他的功勞。然而,就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聰明的他把秦朝幾代的基業斷送,最后自己也上了斷頭臺。
秦始皇死在東巡的路上,接班人的問題成為首要的問題。趙高作為一個內臣,為自己的主子胡亥籌劃是無可厚非的。作為李斯,當時完全有能力堅持真理,當時他的權力與影響趙高是無法匹敵的,趙高都認為“不與丞相謀,恐事不成”。可是這樣一個聰明的人物,人家一誘導,說如果始皇的長子扶蘇繼位,就沒有你李斯的好果子吃了。“聰明一世”之李斯“糊涂一時”了,與趙高一起改變了圣旨改變了歷史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結局如何呢?趙高是個只能搞陰謀詭計又沒有正經本事的小人,不會干事又怕別人會干事,利用胡亥的傻拉巴嘰,變著法地把李斯送上了斷頭臺。還好,刀架到脖子上,也明白了,是自己的聰明把聰明的自己害了——李斯畢竟還是個聰明人。
生活為什么常常懲罰聰明人?這是因為:智商較低的人對生活的要求也低,智商較高的人對生活的要求也高。智商不高謂之拙,智商較高謂之巧。巧過勁了,自己的巧把巧的自己呼悠了。這只是表象,說到根本,還是一個人品的問題。為臣者忠,為友者信,李斯這兩樣都未做到。始皇帝沙丘下遺詔與劉皇叔白帝托孤在某種意義上說有相似之處。諸葛亮不是聰明人?但他把受人之托看得比自己如何如何更重要。秦始皇臨終將交班那樣的大事委托給李斯,該是何等的信任與期待?胡亥是個小孩子,懂什么?趙高是個弄臣,懂什么?歷史在最需要李斯像周勃、陳平們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時候,其人卻為一己之私與趙高等同流合污,將歷史推向逆向。中國歷史上,秦怕是最短命的一朝,與秦之暴政有關,與六國遺民有關,與李斯在關鍵時刻“彈簧脖子軸承腰”也有關。司馬遷說到這個事情的時候委婉地說如果沒有這檔事,李斯就十全十美了,說李斯也后悔,可惜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