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生厭煩理論學習喜愛實踐操作,傳統的學科體系教學已經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而按照工作過程進行的目標行為導向教學卻盡顯優勢。“目標”就是提出學習任務,“行為導向”就是按照工作過程進行學習,并實現學習目標。在《電子技術基礎》這門課程中,目標行為導向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有了較大的改進,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顯著增強學習效果。
課程內容的整合
首先在教材內容上進行整合。傳統的學科課程在體系上注重學科內在邏輯結構的嚴密性和相對獨立性,在內容上注重知識技能的關聯性和遞進性。但是這種課程模式在對課程內容的篩選和組織上,因過于強調科學體系中學科單元或領域的分化及相互獨立,對學生關于科學體系的整體把握和實踐能力的養成產生了阻礙或限制作用。為了按照工作過程進行教學,就必須改變傳統的學科課程模式,目的是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更廣闊的領域學習和理解知識的真正意義,在了解各門科學知識之間關系的基礎上獲得對知識的整體印象。根據《電子技術基礎》這門課的特點以及教學內容的邏輯關系,在教學內容上以《電子技術基礎》為主,綜合了其他幾門課的內容。整合的教學內容穿插在目標行為導向教學過程中,整合的主要內容如表1所示。

弱化理論教學,強化實際操作
中職學生普遍感到理論知識和基本原理學習較為困難。科學技術史研究發現,技術發明、發展與高水平的科學理論常常是兩套相對獨立的系統,有時并沒有直接的關系,而科學發展卻常從新技術那里獲得啟發。事實還證明,科學技術與該領域的職業行動也是兩套系統。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家電廠在維修人員培訓時,很少關心學員是否具有基本電學知識(如三極管放大原理),而只強調尋找和排除故障的實際技能技巧。因此,二極管的單向導電、三極管的電流放大、晶閘管的可控等原理基本上可略去不講,而只強調它們的工作特性,并根據它們的特性講有哪些應用。在課時安排上的調整如表2所示。

弱化理論驗證實驗,強化實際應用實驗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在講完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三極管的電流放大特性時,還要通過實驗來驗證它們是否具有這種特性。這種實驗是利用通用電工電子實驗臺進行插件實驗,有時是教師在演示板上先做一次,學生再跟著做。這種理論驗證實驗浪費了教學時間。采用目標行為導向教學,不再做理論驗證實驗,而是用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實驗代替。實驗調整如表3所示。

例如,為了讓學生明白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二極管的穩壓特性,我們就做一個橋式整流濾波穩壓電源。在這個電路中,主要講授整流工作過程與穩壓二極管的使用,還可以復習電容的濾波知識。為了讓學生能直觀感受到實驗是否成功,我們用發光二極管代替了普通的電阻做負載。完成這個穩壓電源的制作,學生必須掌握電烙鐵的使用、元器件的認識和檢測、識圖、連接線路。如果不能一次成功還要進行電路調試和故障排除。這就是目標行為導向教學。這個穩壓電源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載體,使學生的學習更具直觀性、更有目標性、更加容易掌握所學知識。

弱化單獨行動,強化團結合作
培養學生競爭與合作的精神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需要營造一種良好的競爭與合作的氛圍。
采用目標行為導向教學,一般采用分組的形式,任務的完成需要學生間的密切合作。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或經過集體協商,進行任務分工,并將各自取得的成果進行整合,最終完成任務。在這種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將得到充分發展。這種合作意識和能力主要包括集體意識、包容他人的意識和能力、對自己進行恰當定位的能力、善于傾聽他人意見并向他人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集體協商的意識和能力、向他人提供有益信息并幫助他人的意識等。傳統教學與目標行為導向教學過程的對比如表4所示。

信息:即明確具體的工作任務和目標,其主要目的是對工作有一個整體的設想。這一階段的重點是描繪出目標,弄清存在的困難以及為達到目標所需做的工作、所需要的條件和應當滿足的要求。這一過程主要是教師介紹任務,學生理解任務。
計劃:即確定完成工作的途徑、步驟和所需要的工具材料。現代生產和服務活動對技術人員的計劃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實施:即狹義的工作過程本身,其基本組成元素為工作目的、工作對象、工作材料、工具和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實踐中,實施過程經常與前一個步驟計劃的結果有一定的偏差。只要學習者能夠觀察記錄下這些偏差,并在以后的評估階段分析出產生這些偏差的原因,就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檢查與評價:即對工作過程進行質量控制,保證得出所期望的結果并對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這個評價是從技術、經濟、社會、政治和思維發展等多方面對工作過程的設計和工作成果進行的全面評價。在職業教育培訓中,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找到缺陷,更重要的是找到產生缺陷的原因。
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
《電子技術基礎》是專業基礎課,這門課程的理論難度較大,所以學生的理論學習興趣不高。目標行為導向教學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當實現了目標時,學生就有成就感。當碰到問題時,要督促學生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新的問題就是下一個學習目標。例如,當學生做一個循環燈電路實驗時,他想連接更多的燈,但是燈的亮度不夠。該怎么辦呢?大家都想到要用三極管來進行電流放大,那么又該怎樣連接電路呢?這是大家最關心也最想解決的問題。這時候,學生獲取知識的欲望被激發出來,教學效果自然不錯。不管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目標行為導向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相比,學生的學習興趣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學生的學習效果顯著增強
目標行為導向教學是要求學生把電子產品做成功,以認識元件、了解元件、掌握元件的基本特性用途、檢測元件、焊接、調試這一行為過程進行教學。
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興趣很高,大部分學生能完成任務,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學生在小組長的幫助下也能很好地完成。總共做了10次,稍微簡單的電路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成功率為90%,一些復雜的電路約有1/3的學生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未實施目標教學前學生的情況是基本電子器件不認識,色環電阻不會讀、不會測量,扁電容不會讀,也不會進行計算和換算,更沒有接觸過焊接。實施目標教學后學生興趣很高,學到了真正的電子技術基礎知識。
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基本掌握了焊接工藝標準、工具使用標準、臺面清理標準,電路圖基本能完全記下,為以后電路分析、PROTELL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同時團結合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與前屆學生學習效果比較如表5所示。

目標行為導向教學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習效果明顯增強。但現在還處在探索階段,還存在一些困難,比如設備不足、大班教學比較困難等,因此還需進一步研究與完善。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