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十分重視,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越來越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因此有必要對職業倦怠的概念以及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的根源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緩解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中職教師;職業倦怠;影響因素;對策
由于受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特殊環境以及當今“就業熱”、“普高熱”等因素的影響,在中職教師中存在著嚴重的職業倦怠現象。目前,對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壓力及職業倦怠的關注比較多,而對中職教師的關注較少,然而,中職教師的工作狀態與生存狀態直接影響著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培養質量與學生的發展,因此,從維護中職教師身心健康的角度出發,研究當前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中職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
“職業倦怠”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弗魯頓伯格(Freudenberger)提出的;馬斯拉池(Maslachc)將“職業倦怠”定義為一種情感衰竭、去個性化以及個人成就感低落的現象;皮特斯在1981年將“職業倦怠”定義為燃盡與耗竭人的心智、生理、情緒資源的狀態,其主要特征為疲乏、冷漠、理想幻滅、沮喪,顯示個人已耗盡其能源或適應的能量。
盡管上述有關職業倦怠的界定彼此不同,卻仍有共同之處,即職業倦怠是個體因不能有效地緩解工作壓力或妥善地應付工作中的挫折,所表現出的身心疲憊狀態,是對所做工作缺乏動機和興趣,不得已而為之,感到厭煩,導致工作能力和工作績效降低的現象。
中等職業院校教師的工作有其特殊性,與普通中小學教師及一般的高等院校教師相比,其地位、教育對象的素質、工作的特殊性等都導致中職院校教師中存在明顯的職業倦怠現象。根據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項目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心理健康及工作壓力的調查,有54.03%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44.23%的教師有輕度心理問題,8.27%的教師有中度心理障礙,1.53%的教師有重度心理疾病。49.6%的教師認為最大的壓力來自學生,10.2%的教師認為最大的壓力來自自身發展,73%的教師認為最大的壓力來自工作負荷。
中等職業院校的教師職業倦怠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生理方面:經常產生疲勞感,失眠、多夢、食欲不振、頭暈、血壓升高等,胃潰瘍、支氣管哮喘等心身疾病也隨年齡增長而呈上升趨勢。(2)心理方面:感覺工作沒有意義,沒有價值,把工作看成是枯燥無味、機械重復的瑣碎事務,覺得前途暗淡,沒有希望,對工作失去應有的興趣,厭倦,經常覺得焦慮和煩惱,見到困難就躲開,不愿鉆研。(3)行為方面:對工作敷衍了事,情緒波動大,因為經常感到壓抑,所以對工作沒有進取心,減少或者拒絕接觸學生,用固定化的語言對待學生,對學生缺乏同情心,對同事常持多疑的態度。
總之,職業倦怠所造成的影響覆蓋了教師的生理、心理、行為等各方面,不僅對教師本人有害,而且對整個教育事業也會產生消極不良的后果。
中職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很多,主要有社會因素、學校因素與自身因素三個方面。
(一)社會因素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角色變化帶來的挑戰當今時代是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要有廣博的知識、要會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要有良好的社會實踐能力等。中職教師不僅要為社會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而且還要擔當學生的智力開發、學習引導以及其他繁雜的社會角色,樹立新的教育理念需要中職教師做出自我否定與積極創新,這無疑會給中職教師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職業教育市場變化給中職教師帶來的恐慌中等職業教育具有就業導向,這是由中等職業教育的模式所決定的。面對經濟的迅速發展,職業教育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中等職業學校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越來越多,近年來的“普高熱”導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量連年下滑,就業困難,生源減少,嚴重威脅到學校的生存與發展。中等職業學校一直被認為是“三流學校”、“雜牌軍”,在家長和社會各界的眼中地位很低,因此,學校一旦招不到學生,將面臨倒閉的危險,這一狀況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師將面臨下崗的命運,由此必然給中職教師帶來很大的生存壓力。
(二)學校因素
職業學校學生管理難度的加大使教師感到棘手進入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不僅基礎差,而且缺乏自尊心,心理承受力較差,道德行為發展有問題的學生比例越來越高,使得中職教師的教育工作難度增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文化基礎與接受能力,還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解決學生的違規問題以及突發事件,由此構成對中職教師特有的壓力。
工作負荷帶來的極大壓力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導致每個專業都涉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課程門類繁雜,平行班很少,經常會出現一個教師要承擔兩門以及兩門以上課程教學任務的情況,除了理論課教學,還有技能課教學。學生要參加國家職業資格技能鑒定,導致教師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教學準備、批改作業等任務繁重。中職教師超負荷運轉的情況很嚴重,“雙肩挑”甚至“多肩挑”的現象時有發生,使中職教師感到喘不過氣來。
中等職業學校改革給教師帶來的心理負擔在職業學校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經常會出現一系列的新政策,如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學歷達標、“雙師型”教師培養等,各種各樣的培訓考核越來越多,在崗的中職教師工作負擔繁重,缺少外出進修與提高的機會,但面對新開設的專業,又不得不教授自己尚不熟悉的課程,這勢必會給教師帶來心理上的惶惑。
(三)自身因素
中職教師的情緒、期望與歸因知識豐富、謙遜禮貌、有利他精神等是教師的優良品質,但有些教師追求完美,忽略了社會和自身條件的限制,過分追求一些不切合實際的目標,如果一時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就會產生自卑感,對自己過分自責,對他人懷有敵意,無疑會增加心理負擔,影響與外界的交流。
角色的沖突中職教師是以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為己任的,必須對學生高度負責,教學對象的特殊性要求他們既要樹立教師的權威,又要做學生的朋友,既要擔負起教師的責任,又要充當管理者的角色,既要搞好本職教學工作,又要與外界溝通協調。這種種的角色不可避免地會給中職教師帶來心力交瘁的感覺。
個人生活的影響職業學校教師工作量大,所以沒有多余的時間顧及父母的身體與子女的教育問題,這也會影響到與家人的關系,另外,職業學校教師地位與工資偏低,住房等實際問題所產生的角色落差也會給他們帶來心理上的失衡。
緩解中職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
社會——應營造重視中職教育的輿論氛圍壓力的緩解、倦怠的弱化不能僅靠教師自身或者單一部門的努力,社會應建立支持系統。首先,要對中職教師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圍,提高人們對中等職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其次,要提高中等職業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從政策、管理等方面盡可能為教師創造寬松、愉快的輿論氛圍。再次,要鼓勵中職教師參與教育決策,使他們明確改革的目的,并使他們主動地、發自內心地接受教育改革,這不僅能有效地減輕中職教師的職業倦怠,也能有效地推進教育改革。最后,要引導社會輿論,調動社會力量,使社會各界人士關注中等職業教育,關心中等職業院校的教師。
學校——要創設和諧寬松的工作環境學校行政和管理部門應為中職教師創設良好的組織環境和外部支持系統,從政策、體制、待遇、精神等方面給予必要的關心與支持,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營造輕松和諧的工作環境。如平時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可適當安排他們參加一些娛樂活動,以增加同事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彼此的認同與理解,有利于教師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另外,要滿足教師高層次的需要(如獲得尊重、施展才華等),學校應建立合理、公平、公正的評價機制,使教師看到自己的尊嚴,從而調動起工作的積極性,避免職業倦怠情緒的產生。
自身——要積極進行自我調控進行積極的自我調控是克服職業倦怠情緒最有效的方式。首先,中職教師要學會以積極的心態認知、評價自身及外部事物,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而不是夸大或縮小自身價值,要從心態上善待自己,寬待自己,正確對待失敗與挫折。其次,要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中職教師應根據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產生壓力的原因,掌握一定的緩解情緒壓力的方法,如自我暗示、參加文體活動、培養幽默感、向朋友傾訴等。再次,中職教師要主動適應社會發展趨勢特別是職業教育改革的趨勢,認清職業學校發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并預測這些困難給自己帶來的影響,有的放矢地抓住機會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發展自己在職業教育領域多方面的興趣和技能,主動拓展自己的人際交往領域,增強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
中職教師的職業倦怠不僅影響自身,而且會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學業發展,因此,中職教師要學會科學用腦,培養良好的情緒、成熟的自我意識與健全的人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減輕精神壓力,走出職業倦怠的陰影。
參考文獻:
[1]李德春.中等職業教育中的教師角色探討[J].宜賓學院學報,2006,(1).
[2]韓培慶.中職教師職業倦怠成因及對策[J].中等職業教育,2004,(24).
[3]吳真,徐富明,黃蓉.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心理健康及工作壓力狀況調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綜合版),2005,(17).
[4]楊阿麗,王見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壓力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5]李兵帥.中職教師職業心理健康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4,(24).
[6]馬慶發,鄭娟新.職校教師壓力的社會學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5,(8B).
[7]王仲偉.中職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及輔導措施[J].職教論壇,2005,(11).
[8]李孝英.職業學校教師心理問題淺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4,(22).
作者簡介:
王珂(1972—),男,河南省鄭州市技師學院二級實習指導教師,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