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大學語文教學面臨著日益邊緣化的窘境,這既受目前高職教育“重科技,輕人文”的影響,也反映了高職語文課程自身的局限性。本文從整合高職語文課程內容體系、方法體系及評價體系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認識。
關鍵詞:高職教育;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整合
高職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定位
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具有自己特有的質的規(guī)定性,它的培養(yǎng)目標雖已經由教育部概括為“技術應用型人才”,但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高職教育定位在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次等教育”,更不能簡單地把高職教育理解為培養(yǎng)具有專門職業(yè)技能的高級技工教育,而忽視了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健全和諧的“人”的教育宗旨。愛因斯坦認為:“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著名教育家、中科院院士楊叔子也曾指出:“大學的主旋律應是‘育人’,而非‘制器’。”2005年10月國務院發(fā)布的《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決定》指出:“職業(yè)教育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加快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特別是現代制造業(yè)、現代服務業(yè)緊缺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何謂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新時期的人才觀對人才的要求是:不僅僅要具有過強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技能,更應具有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fā)展需要的人文素質、人文精神,是有著健全人格的和諧發(fā)展的人。所以,高職院校應改變以往只注重技能訓練的技術教育,轉向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實現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這樣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適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大學語文日趨邊緣化的處境
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語言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的發(fā)展趨勢,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大學語文作為高職院校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有著豐富的人文含量,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審美能力,陶冶其情操,增強其運用母語能力的重要課程。大學語文的獨特功能及作用是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然而,目前高職大學語文的教學現狀卻并不令人樂觀。
1978年,在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和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的倡導下,全國高校開始設立大學語文課程。大學語文課已開設了近三十年,然而,在全社會普遍呼吁和關注人文教育的今天,大學語文在各高校的境遇卻日益邊緣化,在理工科專業(yè)居多的高職院校,更是面臨幾近停開的處境。
高職教育注重“以就業(yè)為導向”,培養(yǎng)技術應用型人才,就業(yè)成了高職教育唯一的指揮棒。很多高職院校緊盯市場需求,視市場為羅盤。市場左右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行為,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量身定制出什么樣的“人才”。有意無意間學校變成了職業(yè)培訓的速成基地。一味強調學生專業(yè)能力和職業(yè)技能的培訓,忽視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常常導致高職生人文素養(yǎng)、人文精神的嚴重缺失。在專業(yè)設置和課程教學方面,以人文教育為主的課程往往靠邊站,縮減課時,為專業(yè)課、專業(yè)技能課讓道。邊緣化早已成為大學語文在高職院校的普遍生存狀態(tài)。不少以理工科專業(yè)為主的學校,甚至沒有大學語文課的一席之地。
大學語文是人文教育的主干課
《辭海》對“人文”的釋義為: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是人類在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人文教育就是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財富通過知識傳授、環(huán)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學生的精神氣質、人格修養(yǎng),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一種教育形式。人文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包括情感態(tài)度、思想修養(yǎng)、意志品質、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面。簡言之,與科技教育相比,人文教育關注的核心不是如何“做事”,而是如何“做人”。大學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含量,是提升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主干課。
大學語文負載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語文作為工具性極強的基礎學科,不僅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它負載著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精華、當代民族文化的精粹,以及民族審美情趣和民族精神。打開大學語文課本,濃郁的民族文化的芳香撲面而來。學習大學語文課程,可以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素質,培養(yǎng)其良好的文化氣質。民族文化根底越深厚,大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就越深厚,視野就越開闊,學習上的主動性就越強。
大學語文是工具課和思想文化課的高度統(tǒng)一傳統(tǒng)的大學語文教材充分體現了語言學科的工具性,但其中的人文含量卻顯微薄。近些年來,新編的大學語文教材都很重視工具課與思想文化課的高度統(tǒng)一,使學生在文字表述、文藝鑒賞及寫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高,也體現出豐厚的人文精神和較高的思想文化品位。那些文質兼美的范文,不僅可以使學生增長知識,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艱苦奮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神;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其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樹立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大學語文具有豐富的審美教育價值在人文素質結構中,審美素質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審美教育對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塑造完美人格、提升人的勞動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學生只有具備發(fā)現美、欣賞美的情趣和能力,才能夠“按美的規(guī)律與審美理想改造世界和塑造自身”。大學語文教材是文學藝術美的集中展示,詩詞曲賦、散文小說、影視戲劇、說唱藝術精品薈萃,無一不是美的結晶。這些作品以優(yōu)美的形象打動人,以真摯的情感感染人,以崇高的思想激勵人,其增強學生藝術修養(yǎng)、提高文學鑒賞水平、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等獨特的功能,是其他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課程無法取代的。
大學語文期待課程體系的整合
大學語文在高職教育中備受冷落的境遇,既源于傳統(tǒng)重“理”輕“文”的觀念,又受到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某些功利主義的影響。要改變大學語文的現狀,除了在思想認識上堅持科技和人文相融合的現代高職教育科學發(fā)展觀之外,還必須認識到大學語文本身存在的諸多滯后于時代發(fā)展的弊端,對課程內容體系、方法體系及評價體系進行新的審視和思考。
(一)改革課程內容體系,實現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的整合
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高職課程設計大體可以歸納為三種情況:在專業(yè)課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開設科技與人文交叉的新課程;在人文教育中滲透科技思想。無論哪一種,其課程設計的原則都是自覺地從教育的一個層面去關照另一個層面,在表面實行一個層面的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施加另一個層面的影響。
以純文學選文為本位,融合科技選文大學語文教材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按時代順序編排到按文體編排的過程,這無疑是一種進步,表明了編寫者已認識到知識系統(tǒng)化的重要性。但不足仍然存在。如始終沒有跳出“純文學”的框架;內容上偏重于中國古代詩文,對當代優(yōu)秀的人文學科、交叉學科的成果和國外優(yōu)秀成果吸收借鑒不夠;教材與現實和時代要求相去甚遠,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等。以優(yōu)秀的純文學選文為本位,融合科技選文,是高職大學語文教材體現職教特色和時代精神的必由之路。例如,可以選擇以下文本,記敘文體:劉敬智《錢學森——中國人的驕傲》、王宏甲《王選的選擇》、柳鳴九《在羅丹藝術博物館里》;議論文體:顧拜旦《奧林匹克精神》、李學江《基因工程淺議》、談家楨《奇妙的克隆》;說明文體:何祚庥《發(fā)展中的理論物理學研究》、克萊因《數學與文化——是與非的觀念》、陳從周《中國詩文與中國園林藝術》;演說辭: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演說》、貢納·賈恩《諾貝爾和平獎授獎辭》、馬丁·路德·金《為什么我們不能等待》等等。
以人文知識內容為本位,融合職業(yè)能力教學高職大學語文在秉承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傳統(tǒng)使命的基礎上,應增大提高學生接受和處理信息能力的教學內容,包括口語和寫作兩方面。要避免高中化的教學模式,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點,為專業(yè)需要服務,幫助學生學以致用。例如,旅游管理專業(yè),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導游口語表達能力及導游詞的寫作能力;理工類專業(yè),著重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理性解說能力、應用材料分析能力及應用文寫作能力;市場營銷類專業(yè),著重培養(yǎng)學生口頭演說能力及計劃、總結、調查報告等的寫作能力。此類職業(yè)能力教學內容,不必安排專題,可以人文知識教學帶動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二者交叉融合,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
以課堂學習內容為本位,構建自主學習內容高職語文課程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教學時間嚴重不足,語文教學的體系性和完整性很難得到保證。因此,大學語文必須努力沖破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的樊籠,構建廣闊的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在如今知識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生對文化知識精華的渴求是強烈的,也是茫然的,教師有責任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和學習指出正確的途徑。教師可以在語文教材的每一個教學序列之后,附上學生必讀與泛讀的參考書目,并通過各種靈活多樣的方式,如讀書筆記、座談交流、問題討論、熱點分析等,及時接收學生自學的反饋信息,構建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體系。
(二)改革課程方法體系,實現傳統(tǒng)與多元教學模式的整合
長時間來,高職語文教學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模式的機械重復和簡單延續(xù),教法上死板單一,脫離不了傳統(tǒng)中學語文固有的深究字、詞、句的教學模式,過多陷入分析的窠臼而缺少宏觀的把握。有的教師甚至沿襲段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樣“老三段”的陳舊套路。改革大學語文課程的方法體系,必須從這種單一、機械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實現傳統(tǒng)教學與多元教學模式的整合。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大學語文課堂上有不少教師為了突出“大學”特色,一味強調課堂知識容量,在有限的時間里灌輸大量信息,重蹈“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筆”單一僵化的教學模式。教師講得眉飛色舞,學生聽得稀里糊涂。這種“高耗低效”的教學忽視了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思想,實踐證明,這是制約大學語文教學發(fā)展的嚴重癥結。高職語文教學必須打破單一、死板的機械模式,在落實傳統(tǒng)對字、詞、句、篇分析探究的基礎上,靈活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如錄音、錄像、影視、動畫等多媒體課件,或片斷插入,或專題賞析,將輕松、愉快、高效引進大學語文課堂。
引導學生網上自主學習現代網絡具有信息量豐富的特點,而網絡又是學生普遍喜歡的信息工具。因此,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充分發(fā)揮網絡的作用,引導學生業(yè)余網上自主學習。一方面引導學生對網絡信息進行分析和甄別,既培養(yǎng)學生接受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培養(yǎng)學生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網上查閱相關內容,如詩文詞賦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家生平、人文歷史、政治經濟、地域風情等。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閱讀空間,也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含量和效果。
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及社會實踐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貼近生活,反映社會同時又服務于社會是語文學科的獨特功能,將語文學習與社會實踐相隔離,是語文教學的“死胡同”。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從單一的課堂教學中走出來,把觸角伸向廣闊的社會生活,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深入社會實踐。例如,將語文學習同校內社團活動相結合,同思想道德建設相結合,同社區(qū)志愿者服務活動相結合等等。總之,閱讀無字之書,增強感性認識,在為社會服務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語文能力是高職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
(三)改革課程評價體系,實現靜態(tài)評價與動態(tài)評價的整合
教育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方向、學習的品質及學習的成敗。積極的教育評價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大學語文沿襲著傳統(tǒng)的課程評價模式,主要采用量化考核作為唯一的終結性評價標準。課程評價活動往往只關心課程學習的既有結果,缺少對學習過程、學習方法等的動態(tài)關注,缺少教育教學活動中對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反饋。現代教育理念提倡確立發(fā)展性評價機制,以質性評價為主導手段,突出改進和激勵的功能,不僅關注學生智力的發(fā)展,更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不僅關注學生學習的既有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情感意志,使教育評價最大限度地介入和滲透于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改變傳統(tǒng)課程評價片面武斷的“一錘定音”,實現靜態(tài)評價與動態(tài)評價的整合,是促進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和良性發(fā)展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鐘志賢.深呼吸:素質教育進行時[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姚和芳,熊芊.論高職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和而不同”[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5,(8).
[3]張祥明.課堂教學中的非規(guī)范性評價[J].課程·教材·教法,2003,(8).
作者簡介:
張曉慧(1970—),女,河南許昌人,許昌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藝術教育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yè)教育及大學語文教學。
(本欄責任編輯:洪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