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充分發揮教學質量監督體系在保證教學質量中的應有作用,對在設計與構建質量監督體系的過程中應遵循的四個原則進行了闡釋。
關鍵詞:教學質量監督體系;基本原則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其質量高低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優劣。加強教學質量監督與評價(即教學質量監督),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若這個環節缺失或執行不力都將導致教學質量管理鏈斷裂,致使教學偏離正常的軌道。目前,盡管多數高職院校都十分重視教學質量監督,但是真正讓這項工作落到實處的并不多。為了確保教學質量監督工作有效運行,發揮其應有功效,結合高職院校自身實際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監督指標體系(即質量監督體系)是關鍵,因為它是教師規范教學行為并提高教學質量以及質量監督工作人員有效落實質量監督任務的指南針,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學質量監督體系的構建必須體現差異性、發展性、多元性、育人性四個基本原則,否則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差異性原則不同學科的教學之間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若衡量其質量狀況的質量監督體系只考慮其相似性而忽略其差異性,無疑會有失公允、缺乏科學性,犯下“一刀切”的錯誤,既不利于教師教學個性的張揚,也不利于學科課程目標的實現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不同學科教學要做出相對客觀公正、切合實際的監督與評價,所用的質量監督體系必須能反映出不同學科教學之間的差異特性,諸如不同專業學科之間的差異、相同專業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等不同學科之間的差異,來自于三校(中專、技校、職高)和普高不同教學對象在文化基礎、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室內與室外、多媒體教室與普通教室等不同教學場所之間的差異,教師自身因素之間的差異如新教師與中老年教師在教學理念和教學經驗之間的差異……構建教學質量監督體系必須考慮這些差異性因素,克服整齊劃一的僵硬模式,使之具有一定的伸縮空間,以便在體系落實執行過程中實事求是、因差異而區別對待,避免教條主義。
發展性原則教學質量監督工作的歸宿不是拈過拿錯、揭教師之短,而是與教師一道共同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幫助教師解決問題,提高教學質量,發展業務能力水平,所以作為指引教學質量監督工作的質量監督體系還必須體現發展性原則,充分反映教學質量監督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的精神,這一精神的落實要求質量監督體系指標的設定要緊緊圍繞教師與學生發展這一宗旨:重發現教師教學中的成功之處,輕批駁教學中的問題;重教學水平的動態發展評定,輕不切實際的教學活動情況的橫向比對;重鼓勵褒揚,輕懲罰處理。只有教師的專業水平發展,學生才能更好地發展,為此,在質量監督體系指標權重的分配上就要注意導向,讓權重比分盡可能向教師的閃光之處傾斜,尤其是教學中的創新之舉,降低教學中尚存問題指標的權重比分,讓教師在學校認可、享受教學成功、發展提高過程中不斷自我鞭策,提高教學質量。當前,有的院校教學質量監督工作流于形式、名存實亡,質量監督人員與教師之間一團和氣;有的質量監督人員對工作盡管認真負責,但是在工作開展過程中與教師產生了重重矛盾,同事關系緊張,氣氛沉重,既未達到教學質量監督的真正效果,也不利于彼此的身心健康。這些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都與質量監督體系遠離發展性原則和質量監督人員未明確教學質量監督的真正目的密不可分。要讓教學質量監督回歸自己的本真軌道,教學質量監督人員必須以科學的質量監督體系為指針,深刻領會蘊含其中的發展性原則精髓,即教學質量監督體系的構建應充分考慮到對教師的教學監督與評價,重教學長處的發現與鼓勵,輕懲罰制裁。欲達此目的,在質量監督體系指標的設定上應切實降低存在問題指標的權重、提高優點長處指標的權重,讓教師在不斷發現自己教學優勢的過程中增強自信、發展自我。
多元性原則對教師教學工作的監督與評價要做到客觀公正并達到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單以教學質量監督工作人員的質量監督作為評估結果是不行的,因為一個人對教學實施各環節及其效果的認識常常會出現不全面之處,甚至產生偏差。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講,教師和學生對教學活動的評價更有發言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占據主體地位,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和受益程度如何,他們最有發言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教學活動的運行實施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教師最有發言權。質量監督人員對學科的性質及其課程目標以及教師教學運行過程中某些環節的意圖很可能在理解上有不到位甚至發生偏差的地方,所以質量監督人員在教學監督與評價過程中切忌武斷,而應發多傾聽教師的教學設計意圖,向學生了解學習中的心理體驗和學習的收獲,最后結合自己的認識才可能做出較為客觀公正的裁決,才可能為教師提出中肯的建議,幫助教師改進教學,彼此在平等對話中增進友誼,推動教學邁上新臺階。因此,在質量監督體系的設計與構建過程中,也應遵循多元性原則,注重學生和教師參與教學質量監督與評價的主體地位,在質量監督體系指標中切實體現學生評教、教師自評、質量監督人員評學評教,并在三者之間合理分配權重比分。這樣才有利于落實質量監督人員為教師與學生服務的宗旨,共同推動教學工作邁上新臺階。
育人性原則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教學活動的實施不僅是為了豐富學生的知識、幫助學生形成技能,更重要的是借助知識與技能教學之渠道實現育人目標,讓學生的主觀世界更充實與完善,思想素質水平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成長,身心和諧協調發展。為了讓教師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在教學質量監督體系上就要切實體現育人指標,并確認合適權重比分,引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意義與價值的內化體驗教學,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真正做到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使真正知識豐富、技術精良的學生成為有用之才。為此還需要質量監督人員自身首先轉變教育觀念,在教學質量監督與評價中與教師共同探討課堂教學中的育人途徑,尋找知識技能教學與育人之間的結合點,使學生在不斷探索與實踐過程中,促進教師形成育人的自覺意識,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參考文獻:
[1]張大均,郭成,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前新.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M].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丁志強(1968—),男,重慶綦江人,碩士,講師,高級心理咨詢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學、職業教育、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