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高職教育培養目標與高職院校發展現狀為切入點,對高職教育的同質化現象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高職教育同質化帶來的危害,同時可為如何避免高職教育同質化現象產生,發揮差異化競爭的優勢開拓思路。
關鍵詞:高職教育;同質化;差異化;競爭
肩負著重要使命的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主要力量之一,迎來了新的歷史契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高職院校的發展并非總是一帆風順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相對于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制造業蓬勃興起的現實,我國的高職教育事業尚處于起步與探索階段,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本文擬就高職教育的同質化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和探討,并據此提出引入差異化競爭的個人觀點。
高職教育同質化現象嚴重
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同質化據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專家的介紹,我國的高職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學術性輕實用性的弊端,尚未真正建立健全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機制。對大多數高職院校而言,在教育目標上難以體現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緊密結合生產服務一線培養人才的要求。相當多的高職院校,尤其是一部分由中專升格而來的院校,至今仍然沿用或照搬普通教育模式,職業教育的轉型力度有待加強。反觀普通高等教育,由于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突出,各普通高校正在加快教育模式改革,并逐漸加強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技能的銜接,以此緩解就業壓力。這種趨勢必然會導致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同質化現象的產生,高職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優勢將會被削弱。
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的同質化到2010年,中等職業學校年招生數量將達到800萬人,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從長遠看,隨著國家政策對中職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中職教育的規模、教師素質、教學設備都將得到改善,中職教育的教學質量也將隨之提高。與此相對照,部分高職院校迫于生存壓力,將主要精力放在抓經濟效益上,忽視了對高職教學的管理與對教研的投入,教學呈現出簡單化、機械化的特征,模糊了高職與中職的界限,其結果勢必會導致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的同質化。
高職院校之間的同質化高職院校除了面對普通高校與中職學校的同質化擠壓外,更要面對高職院校之間的激烈競爭。雖然各高職院校都在努力探索生存與發展的良方,但真正能夠脫穎而出的只有少數幾所院校。縱觀多數高職院校,除了在地域、學科領域、規模大小等硬性指標上有所區別外,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就業模式與管理方式上并無大的差異,甚至在招生宣傳上也大同小異,各高職院校之間難以拉開距離,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同質化傾向十分明顯。
高職教育同質化的危害
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中職學校以及高職院校之間的同質化競爭,將給社會、國家和自身帶來嚴重的后果:
高職教育同質化將影響社會與經濟發展社會與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應是多元化的和具有一定結構比例的,大量專業相似、知識結構相似、技能相似的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難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將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甚至關系到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增強。
高職教育同質化是對國家資源的浪費高職院校的組成有公辦、民辦之分,無論公辦高職或民辦高職,都匯聚了社會大量的智力與財力,然而高額的投入卻因為教育的錯誤導向,未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效能以滿足社會需求,這無疑是一種重復建設,是一種資源浪費。
高職教育同質化將使高職院校面臨生存危機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上講,任何同質化競爭帶來的都將是兩敗俱傷,而弱者將會被淘汰出局。事實上,我國目前的大多數高職院校,無論在規模與資金等硬件方面,還是在管理、師資、生源素質、學歷、教學資源與社會輿論等軟件方面,與普通高校相比,都有著較明顯的差距,同質化帶給高職院校的將是優勝劣汰的嚴峻的生存考驗。
此外,高職教育同質化所帶來的畢業生就業壓力,還將直接影響到社會安定與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落實。
以差異化競爭實現自我發展
高職院校要實現穩步健康發展,必須明確自身所擔負的歷史使命,立足為社會培養具有一定職業技能與實踐能力的高質量的實用型專門人才。只有清醒地認識到可能面臨的生存壓力,樹立科學、務實的發展觀,時刻做到求新求變,揚長避短,發揮差異化競爭的優勢,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認識自我,明確發展定位每所高職院校都有各自的發展歷程與現實狀況,必須對自身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參照國內外職業教育最新理論與實踐、國家政策導向、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以及對社會人才市場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冷靜處理長期效益與短期效益的關系,結合自身特點,探索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獨具特色的發展戰略,并據此制定辦學規模、專業設置、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招生就業等一系列政策。切忌脫離實際、盲目跟風,在辦學規模與專業設置等方面求大求全,極端膨脹,同時也要警惕縮手縮腳、因循守舊的消極保守思想。
建立并落實以質量求生存的配套體系質量是差異化競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高職院校要長期穩定發展,必須樹立品牌意識與質量意識,在師資、設備、教學模式、教學管理等方面要高標準,爭一流,確保辦學質量與效果。要從招生、教學、管理、就業的每一個環節進行細化管理,以教育ISO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為參照,減少人為干擾,對每個教育環節進行公正、準確的評判與監督。
軟硬兼施,夯實辦學基礎硬件是基礎,軟件是靈魂。一所具有競爭力的學校,首先需要具備過硬的基礎設施硬件,而軟件則主要是指管理與師資,一支專業素質過硬、有強烈責任心、有凝聚力的教師隊伍是學校最寶貴的財富,是差異化競爭力的核心。
多管齊下,解決教學資源不足問題高職教育培養的是生產一線的技能型人才,實踐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需要投入和消耗大量的資源(儀器設備),這也是影響高職院校競爭力的重要一個方面。(1)應開展校際合作與校企合作,尋求硬件資源優勢互補,實現共贏;(2)應采用現代教育技術,保證教學與培訓任務的完成,減少設備的投入與損耗;(3)應在各類院校(甚至是不同層次的院校)間實現師資力量上的資源共享,這一點上海的職業教育改革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借鑒。
突出高職教育特點,體現高職教育優勢首先,應在教學中突出知識技能的培養,幫助學生獲得就業崗位的準入資格與各種職業認證,使實踐經驗成為畢業生就業的法寶。其次,應以敬業和誠信為重點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結合不同的職業特點,注重培養良好的職業規范、訓練優良的心理素質、鍛煉強健的體魄與協作互助的團隊精神,以此彌補高職畢業生在學歷與學制等方面與普通高校生相比的不足。
走內涵發展的道路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雷文在訪問我國時,被問及為何不在中國設立分校時他指出:“校舍、資金都不是問題,甚至于教師也可以從美國請過來,但一個學校的人文氣息是難以模仿的,而這正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和精華。”高職院校自然不必完全仿效國際名校,但應該培育出各自不同的校園文化底蘊與校園氛圍,這或許是發揮差異化優勢的一種較好的方法。
總而言之,高職教育在教育體系中處在一個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實現高職教育自身與其他類型教育的協調發展,必須發揮高職教育的差異化競爭優勢,走精、專、特之路,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以不斷開拓創新作為生存發展的基礎。值得強調的是,高職教育的生存與發展也不完全取決于高職院校本身,只有通過政府、高職院校、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盡快改變高職院校的弱勢形象,增強高職教育的社會公信力,真正實現我國高職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國強.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縱論[J].職教論壇,2005,(16).
[2]徐涵.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OL].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
[3]楊健.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幾個問題[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
作者簡介:
趙慶(1971—),講師,江西財經職業學院南昌校區計算機系主任,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技術、職業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