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應以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為出發點,以社會對高職畢業生的素質要求為導向,通過調查研究,探討信息時代計算機基礎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關鍵詞:高職教育;計算機基礎教育;信息素質
在高職教育中,許多專業均已開設了計算機基礎課程,隨著計算機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任務與教學內容也在不斷變化,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高職教育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顯得更加重要。
高職教育中計算機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普通高等教育中,計算機基礎教育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計算機軟、硬件基本理論知識,學會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掌握通過計算機查詢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技能,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信息素質),引導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高職院校開設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也應達到相同的目的,然而,在高職教育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普遍存在如下問題:
課程設置的內容不合理通過對湖北恩施職業技術學院、湖南省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等13所高職高專院校的87個專業的調查發現,83.2%的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設置是“計算機文化基礎+一門程序語言課”的模式(本文簡稱為“1+1模式”),在“一門程序語言課”中,76.5%的專業選擇的是《C語言程序設計》。之所以選擇這種課程設計模式,是因為這種模式有利于學生通過國家非計算機專業二級考試?!?+1模式”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該模式直接反映出高職教育尚未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學生即使通過了現行的國家非計算機專業二級考試,也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水平。換言之,以幫助學生通過國家非計算機專業二級考試為出發點開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其目的不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二是“1+1模式”很難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在該模式中,計算機文化基礎的課時要比程序語言課的課時少,而程序語言課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言,在信息素質培養方面的作用不大,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應用計算機并不需要學習計算機語言編程知識。
課程設置的目的有待商榷針對“在高職高專院校為什么開設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這一問題,筆者在2006年春季對恩施職業技術學院等4所高職院校的20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任課教師、15名教務管理工作者、50名高職一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見下表。下表的數據顯示,對于在高職院校為什么開設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的問題,目前尚缺乏統一的認識。
課程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在高職院校中已屬于必開的基礎課程,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重視程度尚不夠。特別是在硬件設施尚不完備的高職院校中,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中的實踐操作環節往往受到其他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排擠,比如在湘鄂渝川黔邊區的高職高專院校中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在安排計算機上機實踐時,通常是優先安排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課程,其次是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相關課程,最后才是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這樣安排的結果,往往使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的上機實踐受到機房硬件設施、上機時間等客觀因素的限制。

高職高專院校需要什么樣的計算機基礎教育
在高職院校中進行計算機基礎教育,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需要開設哪些課程,應采用怎樣的教學質量檢驗方法,其原則應該是使學生的信息素質達到社會需要的標準。
信息時代對人才信息素質的要求信息時代對人才信息素質的要求,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1)能夠高效準確地獲取信息;(2)能夠成功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3)能夠精確地、創造性地使用信息;(4)能夠合法地利用、傳播、創造信息,并且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當今在已經成熟應用的科學技術手段中,只有計算機與計算機網絡能夠并適合作為信息處理的工具,因此,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應該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這一信息處理工具。社會對高職畢業生的信息素質有如下具體的要求:(1)能夠熟練使用并維護計算機;(2)能夠高效、準確地運用計算機工具獲取信息;(3)能夠熟練使用計算機處理各類信息,如數據表格、文字、圖像、多媒體文件等等;(4)能夠使用計算機收集、整理、傳播信息。
高職學生對接受計算機基礎教育的要求高職院校需要什么樣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主體對象的需求,為此,筆者連續從2004~2006年對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各專業、各年級的高職學生通過問卷、座談交流等形式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如右圖所示。右圖表明,隨著高職學生自身的不斷實踐,對提高信息素質的要求呈急速增長趨勢。一年級高職學生對計算機的用途不甚了解,其學習需求局限于達到該課程的結業要求以期順利畢業;高年級的學生在學習與社會活動中逐漸接觸到計算機的基本用途,于是需求略有增加;進入社會工作或待業的高職學生切身體會到社會對人才信息素質的要求,于是對提高信息素質的需求達到高峰。該現象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方向性引導不力,這種教學模式與教學態度不利于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

高職高專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重新定位的思考
計算機基礎教育不能繼續以提高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為目的,而應該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為目的筆者的調查研究發現,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達到國家非計算機專業二級考試的標準,對學生的能力考核往往以是否“過級”作為硬性指標。顯然,這不應成為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目的,這樣開展教學的結果,也使學生掌握的技能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不僅要使學生學會使用計算機,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運用計算機處理信息,因此,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最終目的應定位于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
計算機基礎教育不應該僅是一門課程,而是應使學生掌握一個重要的學習工具通過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具備利用計算機工具獲取信息、整理信息、傳播信息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應能應用于其他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在其他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應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又能鍛煉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
計算機基礎教育應成為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最終應定位于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還與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具有密切的聯系,計算機基礎教育應該與《大學語文》、《作品賞析》、《音樂》、《美術》、《數理統計》、《應用寫作》、《文獻檢索》、《畢業設計》等課程緊密結合,在這些課程的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運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因此,在高職教育中,計算機基礎教育應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
筆者認為,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目標應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并且建議將“計算機基礎”的稱謂統一為“計算機信息技術”,其教學目的應是使學生掌握利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并將這種能力應用于其他課程的學習以及工作中。
參考文獻:
[1]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課題研究組.中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2004[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陳洪軍,景清武,郭志.計算機基礎教學與等級考試的關系暨提高教學質量的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9):123.
[3]譚浩強.堅持正確的方向開創新的局面[J].計算機教育,2004,(9).
[4]全美圖書館協會和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信息能力:創建學習的伙伴[M].北京:北大附中聯想遠程教育有限公司,1998.
作者簡介:
高壽斌(1976—),男,土家族,湖北咸豐人,恩施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系講師,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基礎教學教法與人工神經網絡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