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院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創新了校企合作辦學的幾種模式:專業系+企業群、專業系+自創經濟實體、專業系+技術服務平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優勢資源;高職院校;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是我國高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要。各高職院校也普遍認同這種發展模式,但在實際運作的過程中,卻遇到了許多問題,制約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持續、健康的發展。我院在研究和探索的過程中,嘗試了使校企合作、產學結合向更深層次發展的幾種模式,較為有效地解決了一些問題。
模式一:專業系+企業群
這種模式是學院與相關專業的行業協會建立合作關系。由于現在的企業活動多是在行業的組織下開展的有序的經濟活動,經濟運作已逐步轉為行業為主導的形式。高職院校如果加盟到該行業,就可以享受到該行業企業群的諸多資源,同時,學院也可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為企業群體服務,達到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
合作的形式是:學院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由學院領導、專業帶頭人和行業、企業界專家和技能高手組成。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制定學院專業發展規劃、實驗實訓基地建設規劃、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審定新專業培養計劃等。學院教師與企業專家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根據行業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確保學生獲得的是本專業市場所需要的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術;企業專家走進校園,對學生進行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的培訓,同時,學生也進入企業頂崗實訓;企業專家和學院教師共同幫助學生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調整在校學生的培養計劃,使學生更能適應行業企業的需要。
同時,學院利用自身的人才優勢和技術、科研優勢,為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咨詢。我院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和湖南汽車行業協會的合作就屬于這種形式。該專業的課程設置均由專業教師和汽車行業協會根據市場需要共同制定和調整,如該專業的汽車美容、市場營銷和市場學等課程就是該協會建議開設的;學生參與該協會的汽車維修、美容、展覽、俱樂部等的實習活動,并參與了兩屆汽車博覽會的籌備工作。學院為該協會的企業多次舉辦汽車新技術培訓班,為企業培訓汽車專業人員。同時,該協會也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信息,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近年來,我院已與八個企業群或行業協會建立了這種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
這種與行業、企業群的合作模式,較之與單個企業的合作具有明顯的優勢,如學生能適應更多企業的需求和企業環境,從而避免了因企業遭市場淘汰而給學校和學生帶來損失和影響,畢業后能進入更為寬泛的職業領域;就學院來說,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學生實習實訓基地,使專業設置更能適應和滿足行業企業發展的需要。學院與行業、產業部門合作,發揮雙方的積極性,優勢互補,合作辦學,提高了學生、教師和企業、行業參與的熱情,是一種較深層次的合作。
模式二:專業系+自創經濟實體
即學院利用自身的某些專業技術和人才優勢,自己創辦公司或經濟實體,公司的所有成員都由學院的專業教師和學生組成,公司是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實行市場化運作,自負盈虧。對外承接業務,系主任為公司法人代表,學生一進學校就從公司的最基層干起,跨入校門后就有兩個身份:學生與公司員工。
以我院植物科技系創辦的“長沙小康園林園藝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的總經理和法人代表為系主任,公司對外承接業務,是獨立的經濟實體。公司員工全部由園林、園藝等專業的專業教師和學生組成,學生直接參與公司所承接業務的投標、洽談,校內校外園林園藝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及公司的經營管理等,公司承包的校園花木維護項目,也全部由學生動手修剪、管理。由食品科技系成立的食品研究所及食品加工廠則在解決食品專業學生實習實訓場地的同時,每年與德國康美公司合作,為國內大中型飲料生產企業如“匯源”、“伊利”、“蒙牛”、“光明”等培訓操作維修工程師100余人。此外,我院成立于1992年的、資產達500余萬元的駕駛員培訓學校及動物科技系的種豬場、良種場也屬于這種模式。
這種模式的優勢是:使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突破了只停留在學校與社會的層面上,學校自創的經濟實體是對校外企業的模擬,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運作,學生不是為了實習而實習,而是一種實戰的訓練。學生將學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實現了就業“零距離”上崗培養目標。學生的專業技能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得到提高的同時,也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同時,自創的經濟實體也利用了自己的技術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為多渠道解決學生實習實訓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條件,為高職院校的多元管理模式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模式三:專業系+技術服務平臺
這種模式主要是高職院校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為相關企業、行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服務平臺。教師帶領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的產品研發,提供市場信息,為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這樣做的好處是:對企業而言,能為它的發展甚至走出困境提供幫助;就學校而言,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積累了實戰經驗,畢業后很快就能在服務過的單位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有些優秀的學生在實習時就已成為這些企業的骨干。從而使企業、行業與學院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真正達到雙贏的目的。
對于有行業背景的高職院校,這種模式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能使學校擁有的優勢資源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如我院的主管單位是湖南省農業廳,其行業背景是農業,我院學生在農業類專業技術上占有很大的優勢。食品科技系食品加工技術專業與湖南紅豆食品公司的合作就是這種模式的成功范例。幾年前,該公司因技術缺乏、產品質量不過關而瀕臨破產。我院食品加工技術專業的教師帶領學生,幫助該公司開發出獼猴桃、草莓、枸杞等果汁飲料新產品,為他們重新設計包裝,使該公司年產值躍升至2000多萬元,年利稅達200多萬元,參與項目開發的學生也因掌握了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術而實現了理想的就業。
以上幾種校企合作模式的共同特點是學院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多形式尋求與企業合作的結合點,使學生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進一步增強了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適應能力,從中學生提高了自己的職業技能,也給參與合作的企業帶來了效益,調動了企業參與合作的積極性,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巖.產學結合,解決高職發展瓶頸問題[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22).
[2]張容.以行業為主導,構建“大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J].職教論壇,2006,(1).
[3]李志宏,吳愛華.堅持產學結合,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J].高等職業教育,2004,(3).
[4]韓浩.對”訂單教育”培養模式的冷思考[J].職教論壇,2005,(11).
作者簡介:
李翠蓮,女,副教授,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