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生流失現象是中等職業學校普遍存在的客觀現實,對學校形象和社會安定都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中職學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學校的原因、教師的原因,也有學生自身的原因。要解決中職學生流失的問題,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學校方面要在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學校管理、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服務質量、加大救助力度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關鍵詞:中職生;流失;分析;對策
中職生流失現象是中等職業學校普遍存在的客觀現實,已成為影響學校形象、制約學校招生的重要因素,受到了各中等職業學校的高度重視。中等職業教育是一種開放式教育,學生是否愿意上學完全憑個人的意愿,國家并無法律約束,學校更沒有約束力。由此引發的中等職業學校之間的生源競爭也異常激烈。各校為了自身的發展,在中職招生大戰中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如印發各種宣傳資料進行廣告“轟炸”,制作招生宣傳片進行巡回播放,深入學生家庭宣傳勸說,給予生源學校或學生本人經濟補助或學費優惠等。與此同時,學校內部也在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學校管理、完善各項服務等各方面下功夫,要不斷優化教學環境,提高辦學條件,來吸引學生就讀。盡管如此,學生流失現象依然存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中職生流失?又有什么辦法可以防止中職生流失呢?筆者結合自己近二十年的職業教育工作實踐和多年的班主任工作進行了一些思索和探討。
中職生流失原因的分析
貧困是大多數中職生流失的主要原因比較而言,在貧困地區,“因貧失學”的流失生占到了大部分。絕大多數失學、輟學的青少年生活在溫飽難繼的貧困家庭中,痼疾難除的絕對貧困往往使這些家庭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力不從心。這些貧困家庭有的是上學的孩子多、有的是父母的身體弱、有的是家庭存在缺失。一個學生每學期上千元的學費,再加上每月的生活費和零用錢,這對于一個連溫飽都難以保障的家庭來說自然是一種奢侈消費,最終會遭到排擠。不得已只能讓子女輟學打工。
父母的短視行為促使學生輟學打工一些家長只算眼前的經濟賬,不為孩子的長遠前途著想,認為人家的孩子初中畢業就出去打工,一年為家里掙好幾千元,而自己家的孩子不僅不掙錢而且一年還要花幾千元錢,實在不劃算,于是就不讓孩子再讀書了。加之孩子經不住父母的勸說和外面世界的誘惑,便放棄了學業出去打工。
學生對中職學校失去了神秘感和新鮮感一些學生在初中時期就早已經厭倦了學習,成績不好,同學瞧不起,老師不關注。恰遇中職招生,經不住宣傳鼓動的誘惑,抱著一種神秘感和好奇心來到了中職學校。過了三、四個月,神秘感沒有了,新鮮勁兒過了,加之本來學習意志就不堅定,又不愿意受學校的約束,輟學是自然的事了。
心理的落差使學生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到中職學校讀書的學生大多文化基礎較差,他們認為選擇中職學校就是來學技術的,那些枯燥、乏味、讓人頭疼的語文、政治、英語、數理化等再也不用學了。可中職教育也有它的教育規律和教學計劃,尤其在第一學年依然開設較多的文化基礎課,學生接觸專業技能相對較少,這與他們想的不大一樣,認為學了半年或一年,什么技術也沒學到,白花冤枉錢,干脆不學了。
學生在校受到了委屈或不良因素的干擾現在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感情很脆弱,受不了一點委屈,經不起一點挫折。老師的一次批評、同學間的一次矛盾、朋友的一次誤解,都有可能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傷害而致輟學。還有就是學生在校受到了他人的威脅、勒索、毆打等,迫于淫威不敢向老師報告,不得已而輟學。
教學方法落后,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絕大多數的學生是熱愛學習、有進取心的,他們渴望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詼諧趣味的教學語言、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然而,有些教師缺乏教學經驗,教學方法落后,講授呆板乏味,課堂氣氛一片沉寂,學生昏昏欲睡,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不少學生厭學、逃學甚至退學。
防止中職生流失的對策
加大扶貧救助力度,多渠道救助貧困生國家目前已有一些針對貧困、特困中職生的扶貧救助政策,這無疑給了貧困、特困中職生以完成學業的信心和希望。但對于貧困地區的中職學校而言,扶貧救助的力度需進一步加大。地方政府的扶貧經費也應劃出一定比例用于中職學校貧困學生的補助,中職學校也要對貧困學生的學費進行適當的減免,并為部分貧困生提供勤工儉學崗位。
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學校管理學校要在校園環境的美化、教學設施的添置、實習基地的建設、服務設施的完善等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同時要加強學校管理,嚴防打架斗毆、搶劫勒索事件在校園內發生。對不服管教、屢教不改、嚴重違反校規校紀的典型學生給予嚴肅處理,以凈化校園環境,確保校園安全。
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加大實踐力度學校要不斷提高教師素質,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娛樂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學生、分析學生,揣摩學生心理,最大限度地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努力改進思想教育方法,維護學生身心健康教師在做學生思想工作時,要講究工作方法,要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絕不能用過激的言行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學校要組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讓學生認識理解職業教育規律,消除心理落差新生入校的第一個月就要明確告訴學生,讓他們知道職業教育與初中階段的普通教育的區別。要讓學生明白第一學年要學哪些課程、第二學年要學哪些課程、第三學年要學哪些課程,哪些是基礎理論課,哪些是專業技能課,以便使學生心中有數。
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中職生沒有升學的壓力,心里便輕松了許多,對多彩的課余文化生活也會有更多的渴望和追求。因此,學校要多組織一些文體娛樂活動,如演講會、賽詩會、報告會、書畫展覽、歌詠比賽、歌手大賽、體育比賽、文藝匯演等。這些形式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增長學生才干,而且可以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其樂無窮。
做好學生就業安置工作,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中職生的就業出路問題是學生本人、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會都非常關注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同時也關系到學校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大局。學生只要有可靠而且適宜的就業保障,學生就能安心學習,學習也才會有動力。學校在做好學生就業安置工作的同時,還要做好就業學生的跟蹤服務工作,注意收集就業學生的典型事跡材料,在學生中廣為宣傳。
總之,中職學校的流失生問題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僅受到教育主管部門和中職學校的高度重視,而且應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因為,這些流失群體如不及時疏理和清除,必將影響勞動力素質的整體提高,阻礙現代化的實現,而且為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由此看來,解決中職學校流失生的問題任重而道遠,家庭、學校、社會都要有一份責任。
作者簡介:
韓文國,男,湖北省十堰市鄖陽科技學校教務處副主任,中學一級教師。
(本文責任編輯:何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