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在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同時,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還存在著重技術、輕技能,重專業、輕綜合,重就業、輕發展等誤區。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
高職院校的迅速發展促使我國高等教育各層次比例日趨合理化,大大緩解與改善了我國人才市場結構不合理的現狀。然而,由于受辦學定位不準、辦學觀念滯后、辦學條件落后等因素的影響,我國高職院校在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同時,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還存在著諸多誤區,嚴重制約了學生與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要改變這種狀況,高職院校應轉變觀念,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誤區
重技術、輕技能所謂技術,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1)有關生產勞動的經驗和知識,也泛指操作方面的技巧;(2)技術裝備,生產上用的各種機械、儀器、儀表、工具等設備。教育中所指的技術主要是第一種,即作為主體的人在與客體相互作用中積累的經驗和技巧。而《中華字典》對“技能”的解釋是:掌握和運用專業技術的能力。從詞義上講,“技術”的概念要比“技能”的概念寬泛得多,只要是參加生產勞動并具有一定的經驗,就會擁有技術,而“技能”則是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理解并運用規律去改造主客觀世界的能力。技術的獲得不需要專門的教育機構,而技能的培養則是教育機構重要的職能之一。在現實的教育過程中,高職院校往往將職業教育狹義、片面地理解為技術教育,甚至明確提出高職院校要教會學生一門技術,讓學生在就業中有一技之長。這種教育理念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將高職院校的職能與一般的非國民教育系列中的其他技工培訓機構的職能混為一談,使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職能大打折扣。
重專業、輕綜合我國高等教育專業劃分過細,隨著科技與社會的發展,專業劃分過細一方面限制了人的發展需要,另一方面使得高等教育培養的人不能很好地服務于社會。近年來,許多教育家和高校都提出應加強基礎教育,改變專業劃分過細的現狀。國內著名高校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采取了按大類培養的教育模式,即大一、大二學生不分專業,在課程設置中文理相互滲透,夯實基礎之后再進行專業教育,同時加大選修課程的設置比例。事實證明,這樣的培養模式是符合教育規律的,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強,人格健全,思想道德素質高,適應社會能力強。高職院校由于學制短,時間緊,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往往急功近利,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許多高職院校尚無完善、成熟的人才培養計劃與課程設置體系,類似于大學語文、高等數學、大學物理這樣的基礎課在課程設置中幾乎沒有,或是很少,再加上高職院校大多緊跟勞動力市場變化,重理工,輕文史,傳統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史教育、禮儀道德教育方面的課程或相關的實踐活動少之又少。這種培養模式使高職院校提供的教育嚴重偏離了人的發展與社會的需要,導致許多學生厭學,道德素質與人文素質偏低,創造能力與繼續學習的能力不強,綜合素質不高。
重就業、輕發展美國學者馬丁·特羅(Matin.Trow)于1973年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他根據一個國家的高等學校能夠容納適齡人口的比例,將高等教育發展劃為三個階段:適齡人口高等教育入學率大約在15%以內的為英才(即精英)教育階段,大約在15%~50%以內的為大眾化教育階段,在50%以上的為普及教育階段。高等院校學生毛入學率達15%~50%之間時,高等教育就進入了大眾化階段。大眾化階段的特征之一就是與精英教育相比,大學生開始出現就業困難的現象。目前,我國高等院校毛入學率達22%,己進入大眾化教育的初級階段。高等教育入學率的大幅提升,一方面整體提高了國民教育素質,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但同時也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06年,我國大學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僅為50%,為歷史最低水平。同等條件下,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相對較高,維持在80%~90%之間。一所高職院校是否辦得好,是否有足夠的生源,其衡量標準之一就是就業率,因此,多數高職院校都將就業率放在了第一位,從理論課程設置到實踐環節,緊緊圍繞就業做文章,使得高職教育染上很強的工具性色彩,而忽視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諸如高職院校學生的繼續教育等問題尚未被納入日常教育體系中來。
加強通識教育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亞里斯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其核心思想即“提供心靈的訓練和教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和七藝(文法、邏輯、修辭、幾何、天文、算術、音樂)教育。現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則可認為是自1945年哈佛大學提出《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的報告后蓬勃發展起來的。報告提出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這種人需要具備四種能力,第一是有效思考的能力,第二是清晰溝通思想的能力,第三是做出明確判斷的能力,第四是辨識普遍性價值的認知能力,報告認為通識課程應包括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自然科學三大領域,并特別提出通識教育并不局限于大學,而是著眼于整個世界,旨在培養人格健全的公民。通識教育的內容因學校的類型、層次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即語言文字知識,科技知識,東西方歷史與文化知識,世界觀、人生觀及方法論教育,體育、軍事、勞動、健康教育。學者李曼麗綜合了國內外學者對通識教育的各種表述,用“理想類型”的方法,從性質、目的與內容三個角度對通識教育的概念作了初步構建: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的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人和國家公民;就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與態度的教育。
加強通識教育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與人自身發展的需要科學發展觀即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目的是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其核心是堅持以人以本。而堅持以人為本體現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中,就是要始終把學生放在教育的首位,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教育的基點和根本。現代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人自我實現的潛能是巨大的。在決定能否事業有成與生活理想的諸因素中,智力因素僅占20%,80%取決于非智力因素,有學者亦稱之為“情商”(EQ)。智力資源需要非智力因素去開發,創造性地運用非智力因素方可走向成功。在職業教育中加強非智力因素與非專業能力的培養與熏陶,就會有效地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與發展潛能,造就出有為的棟梁之材。
加強通識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現代社會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新技術革命改變了原有的產業結構、社會分工、勞動力結構,改變了勞動的性質與內容,對勞動者提出了新的素質要求。一個現代社會的勞動者必須具備相應的心理承受能力、獨立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等,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加快實施通識教育,克服專業技術分割過細、知識結構單一、素質教育薄弱、文化修養狹隘等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弊端,加快培養知識面廣、適應力強、具有思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新型應用型高素質人才。
加強通識教育是教育的本質特征和高職院校的責任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和教育的學說指出,人的本質特征是具有社會性,社會的發展應以人的全面發展與自我實現為前提,教育應堅持為受教育者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服務。我國的《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教育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職院校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與初步能力,由此可見,加強通識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及高職院校應盡的責任。
高職院校加強通識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樹立通識理念為了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在職業教育中實施通識教育,必須轉變高度專業化的教育觀念,樹立通識教育理念。高職院校的領導管理層要從思想認識上重視實施通識教育的意義,體會其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與重要性。人的教育和發展不僅僅是智力作用的結果,同時也是情感、信念、理想、動機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有充分調動人自身各方面的潛能,才可能使人和諧、健康地發展,才可能使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有自我肯定的認同感與自我實現的愿望,進而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提高教師素質教師的素質是教育之本,在實施通識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識、教育熱情、自身素質等因素與實施通識教育具有極高的相關性,教師的態度與參與程度是決定學校通識教育成敗的關鍵,高職院校應有意識地加強對教師通識教育意識的培養,建設一支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扎實的知識素質與深厚的人文素質的教師隊伍,以教師的實際行動影響和教育學生,使學生得到全面、綜合的發展。
開設選修課,建立健全以學分制為主的教學管理模式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修養、個性心理素質與專業素質,高職院校應在教學計劃中安排一定的學時開設縱橫兩個方面的任選課,即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前沿課程和與所學專業無關、但與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相關的其他課程。可在全校范圍內開設文、史、理、工、管、教育、藝術、法律、經濟等學科的課程,學生應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選修不低于一定學時或學分的課程。選修課的開設可起到提高學生素質的作用,同時也可收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在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構架中堅持以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知識技能教育課程為兩個重要支柱的做法值得借鑒。通識即為“通才博識”之意,因此,通識教育就是通才博識教育,就是為培養學生深厚的人文素質、健全的人格、深刻的思想、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而實施的教育。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兩個相輔相成的組成部分。傳統的高職教育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專才式教育,注重人作為客體的基本生存技能的培養,忽視人作為主體的綜合發展能力的培養,只講專業教育,不講通識教育,是殘缺的和不協調的教育。我們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改革步伐,從整體上重新考慮建立人才培養模式,不僅關注專業教育的發展,同時也要加強通識教育,積極開發適應高職教育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促進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協調均衡發展,使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既有生存的能力,同時也具備發展的潛能。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新世紀要求的應用型、高素質的新型高職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宗堯,聶嘉恩.20年回眸——高等職業教育的探索與創新[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蔡映輝.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問題及改革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11).
[3]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4]韓毅.臺灣高等技職院校通識教育概況[J].職教論壇,2002,(21).
[5]田怡,申建國.高等院校應強化通識教育[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10).
[6]劉素婷.高職院校應加強通識教育[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4).
作者簡介:
張永奇(1982—),男,甘肅人,法學學士,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