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在產學合作教育實踐中的成功實例,說明產學合作的運行原則和當前存在的問題,探尋出一條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工科地方性院校發展的特色之路。
關鍵詞:產學合作;運行原則;實踐探索;問題與對策
產學合作教育是一種由學校、企業、學生三方面合作共同參與的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高等教育模式,最早始于1905年美國的赫爾曼·施奈德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創立的工程合作教育計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產學合作教育的時代緊迫性
20世紀末期,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高等教育也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企業和高校的發展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在借鑒國外產學合作教育的成功經驗上,如何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科技與經濟密切結合的道路,以此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逐步形成產、學、研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成為發展中的重大課題。與此同時,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高等院校日益成為地方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主要依靠力量,有些高校的密集區,高校的發展趨勢甚至引導著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走向。高校為所在地培養了大量畢業生,成為支持該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方針,這使我國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革,培養與此相適應的、急需的產業人才的重任落在高校身上。特別是世界制造業中心的轉移,我國東部沿海城市的高速發展,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更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因此,國家政策的制定和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動,無疑使產學合作的前景一片光明。
產學合作的主要運行原則
在高校產學合作的實踐調研中,我們發現,確立正確的合作原則對產學合作教育的長效化十分必要。結合成功的合作案例,我校一貫堅持的是市場經濟、互利互惠和以他方為中心的原則。這三個原則層層推進,又互為基礎,有力地保證了產學合作的健康運行。
市場經濟原則堅持以市場導向為主,政府引導為輔,按照市場規律組織并實施產學合作,是最基本的合作原則。我國的市場經濟制度還不完善,經濟體制中留有很深的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傳統的思維模式不是馬上就能消除的。然而受市場經濟的沖擊,高校和企業的思想觀念已經轉變,校企雙方遵循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本著平等、自愿的原則,發揮各自的優勢,降低市場風險,同時享受帶來的經濟收益。如果任何一方違背經濟規律辦事,就會挫傷對方的積極性,增加合作的成本風險。
互利互惠原則我國加入WTO以來,雙贏成為合作雙方追求的最佳目標。實踐證明,單靠任何一方面的付出或者無償援助都不能使合作持久,客觀上講,不少產業部門或企業缺乏人才和技術支撐,特別是民營企業,由于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很難吸納到畢業生中的高層次人才。有些企業由于資金、規模的限制,難以開展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具有主動與高校或科研院所“攀親”的欲望,這為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帶來了可能和機遇。但是,如果高校本身沒有能力給企業帶來實惠,勢必導致企業缺乏積極性,因此,高校必須具有人才、信息和技術上的優勢,并善于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為企業的生存、發展、壯大做出應有的貢獻。
以他方為中心原則這是我校始終堅持的合作特色,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想,其根本目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辦學原則,服務社會。也只有主動地適應企業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才能在企業中學到市場理念、管理投資等經驗,企業才能真正地與學校交朋友、談項目、提供資金。這種“以他方為中心”的服務意識,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更為重要。許多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處在發展過程中,更需要高校的人才、技術支持和幫助。反之,如果高校一味地只談條件、講價錢或者設置門檻,就無異于阻塞了校企合作的通道。實際上,一些中小企業如果抓住了機遇,在短期內也能飛速地壯大,為學校帶來意想不到的合作收益。我校就是本著“立足金橋,服務浦東,面向上海,走向世界”的辦學思路和“以他方為中心,舉辦一所相互作用的社會大學”的校企合作理念,曾以“零租金”的形式,向某公司提供實訓中心2000平方米的產學合作用房,為校企雙方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益。
產學合作教育的實踐探索
產學合作教育的內涵十分豐富,形式也多種多樣,有“三明治”式,“半工半讀”式,“3+1+1”型(也稱“厚三明治”型),“一年三學期制”型,“有機滲透”型,“六年半一貫制”型,“聯合培養”型等,我國十幾年的產學研教育研究已經將其闡述得很清楚。但有效的合作模式,由于各個學校的辦學定位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綜合實力不同,其差異性也較大。眾所周知,世界制造業的中心已經逐步向我國轉移,向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轉移,而我校地處上海浦東,這個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我校與企業的合作模式呈現多樣性和有效性。現選取三個典型的合作模式加以說明。
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校企合作雙方都可以作為對方的延伸,學校選擇一批設備工藝先進、管理水平高、有利于學生動手操作、有利于教師發揮學術作用的企業作為校外實訓基地顯得十分重要。我校與海立集團上海日立電器有限公司的合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上海日立電器有限公司位于浦東金橋出口加工區,是當今國內最大的空調壓縮機生產企業。本著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理念,我校與上海日立電器有限公司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上海日立電器有限公司作為我校的校外實訓基地,向我校提供了專業方向接近的實習、實訓崗位,優先錄用符合要求的畢業生,向我校青年教師提供社會實踐的場所,并且公司負責落實安排實習、實訓的崗位和有關技術人員的講解指導工作,我校與海立集團上海日立電器有限公司的合作真正發揮了其作為我校實訓基地的作用。
“訂單式”的合作模式“訂單式”合作指的是由某個或某些大企業提出明確的崗位人才需求,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符合崗位特定需求的人才,學生畢業后到該企業就業,由于崗位明確,技能要求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也就明確了,教學內容也就有了針對性。企業有了滿足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避免了到社會上招聘人才的盲目性,也減少了崗前培訓,從而節約了經營成本。這是一種學校與企業雙贏的方式,體現了把就業導向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為學生畢業后順利就業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例如,我校根據當前模具設計和制造方面的人才緊缺的現狀,與上海小糸車燈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首先將高職“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作為合作辦學試點班級,隨后逐步擴大到其他專業和班級。從執行的效果來看,這種合作是切實可行的。企業不但為我校的專業建設提供了基金保障與教師獎教金,也為我校的教學計劃調整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學生從選擇“小糸”班起,也相應地享受到獎學金、實習、實訓、就業等優惠,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習積極性。
創建“科研流動工作站”這是一種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我校與上海萊必泰機械發展有限公司的合作體現了“為他方著想”的原則,創建了一種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上海萊必泰機械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產高精度數控磨床和其他相關產品為主的高科技民營企業,總部設在上海浦東康橋工業園區,在荷蘭、日本等地設有子公司。高精度數控軸承磨床及生產線等產品已經成為SKF、NTN、NSK等數家世界著名軸承廠商的設備供應商,在國內軸承行業中也享有盛譽。自公司成立至今已經銷售數控軸承磨、超自動生產線累計200余條,占全國軸承行業自動生產線總量的90%以上。我校為合作伙伴免費提供合作用房,用于公司的高科技產品的開發、研制和生產,放置公司的設備,并向公司提供閑置設備、水、電、用餐等后勤保障以及安全保衛;公司則為學校提供現代制造企業的實體運作方式,并建立一個學校子公司,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在學校設立的企業科研流動站,向學校教師提供實際的科研與開發的流動崗位,每年提供一定數額的科研合作經費。這種合作模式和機制必將提升產學合作的層次,為長期合作、全面合作奠定基礎。
產學合作中的問題和對策
任何理論和實踐的探索都處在發展的過程當中,產學合作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在我國雖然取得了飛躍性的突破,但與歐美等發達的工業國家百年的歷程相比,還處在起步階段,其中暴露的問題也是多方面的。
產學合作中的“浮夸”現象產學合作針對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意義。對于企業來說,就是提高科技含量,生產出滿足社會需要和市場需要的產品,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對于高校來說,產學合作有利于落實教育方針,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人才。而對于政府來說,積極促進產學合作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經濟發展尋找增長點,進而增加社會產值,增加國民收入,使國家在應對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過程中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因此,我國的產學合作發展自一開始就是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進行的。雖然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有利于高校和企業的自主選擇,政府在推動的過程中,又制定了很多優惠政策,提供了大量資金,用以鼓勵和支持企業和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然而由于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完備,評價考核體系不完備,一些自身條件不足的高校或者企業并不是熱衷于深度合作,而是熱衷于在合約、合同、協議上做文章,以應對上級驗收或者謀求不當利益,導致協議不能落實,造成“虛假”繁榮。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產學合作的良好氛圍。
產學合作中的“近視”現象這里涉及的就是產學合作的長效機制如何建立的問題。良好的運行機制對合作雙方建立長期性的伙伴關系大有必要,一些高校在與企業的合作中缺乏戰略眼光,只顧眼前利益,結果喪失機會。由于市場變幻莫測,企業承擔的風險和面臨的機遇一般比高校大,如果高校不從企業提供給高校的無形資產上考慮,僅看企業投不投入資金,提不提供設備,或者提供的設備所有權是否歸自己所有等有形的資產,就會導致一些很有前途,但暫時資金緊張的企業不能和高校合作。還有一些小公司,本身需要高校在人力和品牌上的扶持才能生存、壯大,高校應該有長遠的眼光,主動承擔“孵化器”的責任,聚攏一批中小公司,制定產學合作共同發展的長遠戰略。
管理體制中的“沖突”現象產學合作是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之間的協作,行業規定和部門章程往往會造成沖突。比如在高校中上課的教師一般要獲得教育部門頒發的教師資格證書,如果企業骨干到高校從事課堂教學,往往令教育主管部門為難;再如教師到企業中掛職會產生利益分配問題;各自主管部門的運行機制不同會產生過于保護自己部門利益的問題;對于產學合作的成果推廣、應用、收益分配等不同部門更是有不同的規章制度,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各級政府出面設立適當的組織管理協調機構。此外,部門內部的管理沖突也會導致運行機制不暢,環節結合受阻,減弱合作方的積極性,這里涉及黨政、教學、科研、后勤等多方面的問題。隨著產學合作教育理論的不斷向前發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管理沖突現象會逐漸減少。
領導重視和保障制度不到位高校領導作為產學合作一方的決策者,在目前產學合作教育的有效運行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的社會條件下,其領導作用十分重要。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領導,往往重視產學合作的潛在收益,而不是僅僅看重當前利益。領導對產學合作的看法是高校開展產學合作成敗的關鍵,一些高校的領導害怕過多的產業進入學校影響教學和科研,而只熱心于產學合作的理論研究,熱心于教學管理,不重視產學合作的實踐,從而導致校內保障制度跟不上,企業在高校內得不到優惠、便利的保障措施,造成企業不愿意長期合作。我校的做法是成立相應的機構,從組織領導到人事調配、科研轉化以及后勤保證等各方面建章立制,促進產學研在高校的健康發展,從而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
參考文獻:
[1]陳解放.學習與工作相結合模式的形成發展及現實意義[C]∥產學合作教育研究與探索——上海產學合作教育協會十周年論文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2]何建平,岳松,呂伯皆,尹德志.地方院校產學合作教育模式研究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05,(2):31-34.
[3]李進.高職產學合作教育的實踐與探索[EB/OL].(2005-09-28)http://www.tech.net.cn/y-jyjs/cxhz/5592.shtml.
[4]薛林.產學研結合辦學機制的研究[J].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84-86.
[5]夏建國,楊若凡.產學研合作機制的探討與實踐[EB/OL]. (2005-03)http://www.tech.net.cn/sace/journal/200503/99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