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問卷調查、文獻資料調研與數理統計等方法,對1638名高職學生的體育參與和運動認知、運動動機進行抽樣調查研究的結果表明:高職學生的體育參與總體達到“一般”以上水平,存在性別主效應的顯著差異;運動認知總體達到“良好”的水平,存在院校類型、性別主效應的顯著差異;運動動機總體達到“較好”的水平,存在性別主效應的顯著性差異。
關鍵詞:高職學生;體育;運動認知;運動動機
研究目的
體育參與是青年學生基于社會化經驗的一種體育實踐活動,綜合反映了學生的體育意識、態度與習慣,是評定高校體育課程和教學改革成果的一項重要指標。考察青年學生的體育參與,探索提高學生體育參與水平的途徑,不能忽視學生的運動認知、運動動機對體育參與的影響。基于此,本文試圖通過對高職學生體育參與、運動認知與運動動機的狀況進行抽樣問卷調查,了解和掌握真實情況,正確評價學生的體育參與,評價學生運動認知與運動動機水平,分析其相互關系及其影響,為以新的視角構筑新時期的學生體育參與的理論與運作體系提供參考和依據。
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有效被試為廣東省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工貿職業技術學院4所高職院校中隨機整群抽取的1638名高職學生,具體情況見表1。從所選高職院校學生的性別構成和專業分布來看,基本上可以反映目前高職學生群體的基本狀況和特征。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文獻資料調研、數理統計等方法。(1)體育參與問卷是在參閱相關資料和有關問卷的基礎上編制而成,內容涵蓋了評價學生體育參與的10個方面,采用四級記分和四級評價的方法,重測信度為0.83;(2)運動認知問卷選自王正倫主編的《科學健身新概念》中的身體運動認知測試表,經修改編制而成。問卷由14個條目組成,7個維度,采用四級記分和四級評價的方法,重測信度為0.87。(3)運動動機問卷選自Prentice,W.E.的體育鍛煉動機強度自評量表,經修改編制而成。問卷由20個條目組成,7個維度,采用四級記分和四級評價的方法,重測信度為0.81。總共發放問卷1711份,回收有效問卷1638份,有效回收率為95.7%。運用SPSS11.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相關的統計學處理。
結果與分析
高職學生體育參與測試結果等級評價與分析表2顯示,總的來說,體育參與達到“良好”以上水平的大學生超過五成,“一般”水平的占三成左右,水平較差的占一成左右,可以認為,高職學生的體育參與平均達到“一般”以上水平,有可能存在性別和專業因素的影響。進一步就性別、專業等因素作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見表3。據表3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只有性別因素的主效應達到顯著性水平,未見專業因素主效應和性別與專業交互作用的顯著性水平。結果說明,不同性別高職學生的體育參與具有顯著性差異,男生體育參與好于女生,不同專業以及性別與專業的交互作用對體育參與的影響未發現顯著性差異。

注:*P<0.05,**P<0.01,下同。
高職學生運動認知測試結果等級評價及分析表4顯示,高職學生運動認知達到“良好”以上水平的高達89.7%,較差的不到1%,“優秀”的只有3.1%。可以認為,高職學生運動認知總體上達到“良好”的水平,優秀等級偏低。調查結果表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動機,提高參與意識,發掘體育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可能的,問題是如何根據高職院校的條件和學生的特點提高轉化率。對高職學生身體運動認知進一步作性別和專業等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見表5)表明,只有專業因素的主效應達到顯著性水平,其他因素均未見顯著性水平。說明不同專業的高職學生的運動認知存在顯著性差異,理科學生好于文科學生,性別因素以及性別與專業交互作用未發現顯著性差異。

高職學生運動動機測試結果等級評價與分析表6顯示,高職學生運動動機“一般”的占多數,“強”以上的接近五成,可以認為,高職學生的運動動機總體上達到“較好”的水平。調查結果顯示,“較好”的動機水平與“一般”的參與水平之間也是存在差距的,轉化和提高參與率的問題同樣擺在體育教育工作者面前。進一步作性別、專業等影響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見表7。表7顯示,只有性別因素的主效應達到顯著性水平,其他因素均未見顯著性水平。說明不同性別的高職學生的運動動機具有顯著性差異,男生好于女生,專業因素以及性別與專業交互作用未發現顯著性差異。

高職學生體育參與和運動認知、運動動機的關系與分析對高職學生體育參與的相關研究多停留在社會學和學校教育學理論討論的層面,而對影響體育參與的認知和動機的數理關系的探討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缺少與認知環節的銜接,這是不利于青年學生形成體育參與的內在動機,影響參與態度和意向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對高職學生體育參與和運動認知、運動動機的關系進行的考察(見表8)發現:體育參與和認知、動機的偏相關關系分別為0.2624和0.3345,均具有顯著性水平。結果表明,運動認知、運動動機對體育參與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學生運動認知的培養和訓練,引導與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運動動機,奠定學生自覺參加體育活動的基礎,提高體育參與水平。但很顯然,它們之間是低度相關的關系,這似乎有違常識,此現象有待進一步探討。

結論
首先,高職學生的體育參與總體達到“一般”以上水平,但不同性別學生的體育參與具有顯著性差異,男生的體育參與好于女生,不同專業以及性別與專業交互作用對體育參與的影響未發現顯著性差異。
其次,高職學生的運動認知總體上達到“良好”的水平,優秀等級偏低,不同專業學生的運動認知存在顯著性差異,理科學生好于文科學生,性別因素以及性別與專業交互作用未發現顯著性差異。
再次,高職學生的運動動機總體上達到“較好”的水平,存在性別主效應的顯著性差異,不同性別的高職學生的運動動機具有顯著性差異,男生好于女生,而專業因素以及性別與專業交互作用未發現顯著性差異。
最后,體育參與和認知、動機的偏相關關系分別為0.2624和0.3345,均具有顯著性水平,顯示出運動認知、運動動機對體育參與均具有重要意義,但它們之間的低度相關的關系與常識相悖,此現象有待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李祥.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正倫.科學健身新概念[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季瀏,胡增犖.體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季瀏,孫麒麟.體育與健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鄧樹勛.體育與健康[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
[6]呂建偉.體育與健康[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7]邱小慧,黨繁義,邱君芳.對普通高校體育參與意識的研究[J].體育文史,2001,(3):52-53.
[8]程小坡,黃杰.對學生體育參與意識的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03,(3):87-88.
作者簡介:
劉柏青(1973—),男,廣東龍川人,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學校體育與體育教學。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