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教學片是利用電視表現手段以教學和講座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解說詞的寫作是一個重要環節,高質量的解說詞與畫面相結合傳遞教學信息,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一般的文章寫作相比,電視解說詞寫作有自己特殊的規律和要求。文章就教學片解說詞的創作技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電視語言;電視教學片;解說詞
電視語言與電視寫作
(一)電視語言的綜合優勢
電視語言是用聲音和畫面造型,訴諸觀眾視覺和聽覺的多層次、多因素的藝術信息,是多種藝術手段和技術手段的綜合顯現。如攝影、美術、音樂、文學、戲劇、表演等藝術表現手段與光線、色彩、特技、效果等多種技術因素形成了電視語言反映生活的綜合優勢,可以迅速方便地向接受者提供廣闊世界的真實狀態。比起其他媒介物來,電視語言的優勢在于其視聽兼備所產生的綜合效應,它對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是全方位的。
聲畫結合的綜合效果是電視語言理想的表現效果,也是其綜合優勢的核心所在。聲畫的有機結合,不但可以表現出單一手段難以表現的復雜思想和情感,而且可以形成一種新的語言構成,造成一種更為深遠的意境和更加強烈的效果。而聲畫結合綜合效果的實現,取決于兩個方面的努力:一是充分發揮電視表現的每一手段的獨特表現力;二是注意協調各種表現手段之間創造性的合作關系。每一手段自身表現力的發揮,不在于它在整個電視語言結構中所占的分量大小或是否處于主導地位,而主要在于對它的恰當運用,能產生理想的藝術效果。
(二)電視圖像的局限
圖像是電視語言中最基本的元素,視覺形象是電視傳播中最重要的因素,電視語言的特點也主要體現在活動影像之上。因為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感知70%來自視覺感官。因此,提高畫面的表現力、信息量和形式美感,一直是電視編導們刻意追求的目標。但是,我們在欣賞電視的過程中,在制作電視節目的創作實踐中,可以深切感受到,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事物的某些方面,是單純的畫面難以表現的。對曾經發生、已經過去,而又未能及時捕捉拍攝到形象的內容,無聲畫面無法表現;無聲畫面難以對尚未發生的事情進行展望;對復雜的人物內心世界難以直接表現;視頻信號對不具備形象性的問題難以表現等。作為共時性雙重信息形態出現的電視語言來說,文字解說為認識理解畫面語言的表象運動提供了邏輯依據,畫面則為文字解說的表達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氛圍和解釋概念的形象系統。
特別是對于電視教學片而言,講解教學內容,傳授知識,單純靠畫面來傳遞教學信息,絕不可能達到效果,甚至可以說,視覺信號作用的同時,必須通過解說詞作用于觀眾的聽覺系統,才能解釋畫面內容,傳達畫面所要表達的信息。
創作構思
電視教學片解說詞作為電視傳授知識的各種表現手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輯在選擇、處理素材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語言手段的運用方式。因此,電視寫作不是事后附加上去的東西,對解說的作用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計,在構思作品提綱的階段,就需要對解說做出整體的設計和預先的安排。
(一)大處著眼,確定基調
解說詞的創作構思首先應該從大處著眼,確定寫作的基調和大致輪廓。然后根據題材內容決定主題立意,根據素材特點決定其風格樣式。在此基礎上再考慮段落層次的劃分,及具體語句的斟酌推敲。
定調子是很重要的,由它來決定今后作品及解說的總體面貌。調子定對了,定準了,寫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勢如破竹。比如介紹知識、說明事物的教學片,這一類片子主要傳達的是一些間接的信息,解說就承擔了主要的信息傳達任務,畫面是圖解知識、說明道理的形象載體。解說與畫面的位置一定要對準,畫面走到哪里,解說詞就要跟到哪里,可以說是“看圖說話”式的撰寫解說詞。解詞說既不能曲解畫面,也不必追求更深的畫面內涵,去渲染氣氛,升華主題。對解說詞的基本要求是一定要把問題講清楚,把抽象的道理說明白。以傳播知識為主,用詞造句要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不用過于奢華的語言,做過多的想象與聯想。
(二)觀察與捕捉
對司空見慣的物象世界,對我們眼前的電視畫面,只有深入觀察,才會有創造性發現,才能捕捉到最有價值的信息點。不但要看到一般人看到的,也要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不但要看到畫面的外在形象,還要看到其內在含義,看到畫面之間的聯系及審美價值。畫面轉瞬即逝,解說詞的作者要有一種創作的敏感,在對畫面的觀察中有新的發現和認識,并準確捕捉和反映出來,作為展開解說的基點。
畫面信息豐富,具有多釋性,解說詞要善于捕捉展開畫面的信息點。解說詞是一種藝術的概括,只有經過一定程度的抽象,才能撇開那些無用的、瑣碎的、不能顯示畫面本質特征的畫面細節,才能使那些最具特征的信息點得以突出。否則就會在大量素材中目迷五色,不知所措。因此,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善于辨別,果斷捕捉,有時畫面提供的很可能只是苗頭或線索,如果及時捕捉住深入琢磨,就會發現這苗頭有深意。
通過帶領學生制作的一些教學片,總結出一些觀察畫面時應注意的事項:
要注意捕捉藝術初感,就是重視觀察畫面時的第一感覺初感對人的感覺器官是一種新鮮刺激,所以感覺最敏銳,知覺感受往往具有不可取代的判斷功能。在看素材時,人的視覺容易疲勞,反復觀看,容易麻痹。所以珍視和捕捉初感,對創作的激情和靈感都具有重要意義。利用這種初感抓住那些苗頭,進一步思索,把稍縱即逝的感覺加以提煉,使其顯露出它的全部價值。許多觀眾可能會有類似的感覺,來不及深入思考就輕輕放過。經過解說詞提示方覺得亦有同感,就會感謝解說詞的作用。初感雖然敏銳,卻未必準確全面,甚至還會產生某種錯覺。因此抓住初感之后,還要結合作品的整體感受,通盤考慮,才能判斷是否可用于展開解說。
要調動多種感官參與觀察例如,在教學片《135照相機的使用方法》中,講解如何卸膠卷,解說詞為:“卸卷時,先將位于機身底部的倒片旋鈕按下,然后扳起倒片旋鈕,順時針轉動,卷至不再有阻力時即可開啟相機后蓋”,讓觀眾從觸覺上也感到無阻力時可以打開盒蓋。這樣,觀眾會主動配合解說詞的提示,全面感受各方面特征,從而獲得新的審美愉悅。人的感覺器官除視覺、聽覺外,還有嗅覺、味覺、觸覺等。它們雖然分工有別,可以從不同側面感受外界事物,然而可以在神經中樞的調節下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暫時聯系,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通感”現象。畫面提供給觀眾的形象狀態是不全面的,事物某些方面的性質處于隱蔽狀態,難以直接呈現,如冷暖、香臭等。因此我們觀察畫面時,要調動多種感官同時參與,把視聽感官與其他感官藝術地聯系起來,用解說詞加以揭示,可渲染提高形象的藝術感染力。
觀察時要運用想象和聯想想象是頭腦中改造記憶中的表象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也是過去經驗中已經形成的那些暫時聯系進行重新結合的過程。畫面之間的隱喻、象征、對比、映襯以及各種蒙太奇效果都可以觸發聯想,寄托深意。對畫面提供的各種信息,包括光線、色彩、構圖、特技處理,都要藝術地加以分析,通過富有想象力的語言,使觀眾從畫面形象中獲得一種思維跳躍,感受到更加豐富的形象內涵。
寫解說詞要立體構思,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成竹在胸,方好落筆,切不可混沌一片。如布局不當,就會導致整體的不和諧。
寫作技巧
解說詞的寫作是一種特殊形式下的創作,它運用電視思維構思,用文字形式完成,而且通過聲音與畫面傳達,由聽覺或視覺方式接受。要經歷心中、手中、口中、耳中、眼中等不同階段處理加工,因此,在形式上有不少獨特的要求。
(一)敘述角度與人稱轉換
電視鏡頭有主客觀視點,解說詞也有不同的敘述角度,解說詞的敘述角度不一定同畫面表現的視點完全吻合,可以有相對獨立的敘述角度。
教學片一般為第三人稱敘述的角度,它不受時間空間和作者主觀視點的限制,可以自由靈活,全面客觀地進行敘述,直接將人物和事件展現在觀眾面前。除此之外,解說詞以“我”或“我們”的身份出現,具有明顯的主觀參與意識,便于直接表達感情,容易給人以真實親切的感覺,屬于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還有多種人稱交替出現的方式。這種方式靈活多變,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既能客觀介紹,又能暢抒主觀感情,使整個片子多姿多彩。采用“擬人化”的敘述角度也是一種手段,從“物”的角度敘述人間現象,尤其在少兒教學片中更容易被接受和記憶。
(二)畫面長度與解說詞字數的關系
解說詞是一種嚴格受到畫面時間長度制約的語言形式,必須在某一段畫面規定的時間長度內完成解說的敘述。在某一段畫面內解說要相對單一集中,有一定的針對性。當然,也不排除聲畫分立那種特殊的藝術處理。
按照一般正常的播音速度,教學片解說詞一般每3秒鐘一個字,不宜太多太滿,大都控制在每分鐘畫面120~160個字的范圍內。多用短句,可將長句分切,便于停頓調整和增刪,否則會給配音帶來困難。段落劃分盡量短小,不能動輒就是幾百字或上千字。盡可能在一兩分鐘內完成一相對獨立的形式段落,便于有針對性地同畫面搭配。
(三)標題、字幕、同期聲與解說詞的關系
標題標題是一部作品的臉面和招牌,就像商品廣告一樣,雖然和作品本身的制作水平關系不大,然而卻可以起到一個先入為主,是否吸引觀眾的作用。例如,《135照相機的使用方法》,由此標題,觀眾直接可以知道教學片要講的主要內容,而不要繞過多的彎路。因此標題要盡量貼近主題,最好要觀眾知道你大概要說什么,同時還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組織成具有一定內涵和美感的形式。用詞不能過于直白淺露,也不能過于復雜繞口。最好要從不同的角度多擬幾個題目,在聽取他人意見的基礎上認真比較,最后才能確定一個最佳方案。
字幕字幕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信息傳播渠道,以在屏幕上出文字的方式出現,既表現文字的抽象意義,又具有一定的形象外觀,就像廣告招牌使用的美術字一樣,具有多重審美價值。一般教學片常用到的字幕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方式:(1)片頭題記。(2)必要的數字圖表,如果用解說播出,影響整體風格,同時不易給觀眾留下清晰印象,無法思考比較,最好用字幕形式推出。(3)解說中需要強調的內容,以及觀眾需要清楚了解,而轉瞬即逝的解說容易劃過的重要信息等,都可以用字幕加以重復強調。(4)為不干擾節目的正常進行,必要的信息無法用解說交代時,用字幕報道。(5)如畫面長度有限,解說又難以傳達出全部信息,可以借助字幕傳達一部分內容,只是選擇上要比較適合字幕表現,同解說的配合要協調。字幕和解說既可以傳達同一信息,也可以傳達不同的信息。字幕的處理時機要適當,注意同畫面、音樂與解說等因素的有機結合。其字形、版面、色彩、特級處理都要照顧到全局的結構形式,不宜出現太多。
同期聲解說詞要為同期聲作鋪墊,設計引入的渠道,要給人水到渠成,渾然天成的感覺。要注意出現的時機與語言環境,全面節奏的流暢,不能過于生硬。同期聲之后,解說應給予必要的概括、點化與承接。因此,設計解說是要對畫面同期聲有精確把握,將其準確無誤地連接起來。
(四)數字的形象化處理
解說詞中大量出現的數字一般比較單調枯燥,數字堆砌過多,往往影響解說的藝術感染力,而且數字只憑聽覺感受,沒有思考時間,很難給人留下準確清晰的印象。特別是比較大的數量,比較陌生的數量單位,觀眾只朦朧聽到了數字,究竟是多大的量,很難做到心中有數。因此,要增加數字的參照系可比量,用觀眾比較熟悉,易于把握的數量作補充說明,用比較形象具體的事物提供大致相同的參照系。
(五)解說詞語言的形式美感
解說語言在服務于內容的前提下,要適當注意自身的形式美感,側重從語言和詞匯的角度上,追求語言的聲調、色彩、感觸等。例如選用詞匯明暗、軟硬的區別,響亮與沉郁的區別,都給人不同的聽覺感受。語句上也有整齊、抑揚、回環的美感。撰寫解說詞關鍵要有“語感”,自己要能直接感覺到哪些順暢,哪些不順暢。精彩的語言形式必然會為解說增色,提高語言的感染力。
總之,解說詞的創作是電視教學片制作中的重要環節。從前期文字稿本的寫作,到分鏡頭稿本的創作,包括確定解說詞長度,添加同期聲等,畫面與解說詞一直要配合進行,互相襯托,彌補,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烏美娜.教育電視節目制作[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李平云.電視制作[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9.
[3]任遠.鏡頭前的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4]陳思善.電視節目制作基礎[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5]朱羽君.中國應用電視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顧明遠.教育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李克東.教育傳播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美)赫伯特·澤特爾.電視制作基礎[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本欄責任編輯: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