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意義,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教師隊伍的狀況,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效,更好地把握“雙師型”教師的內涵,積極實施“雙師型”教師繼續教育工程,建立起“雙師型”教師激勵機制與評估機制,從而保證“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持續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雙師型”教師;培養;實踐;思考
在知識經濟時代,建設高質量、有特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職業院校生存與發展的關鍵,也是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要求。1998年國家教委頒布的《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首次明確提出了“雙師型”教師的概念,并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確定為我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目標。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也提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要抓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我院自2002年由中等職業學校升格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以來,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尤為重視,制定了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具體方案,實行了一系列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措施,使我?!半p師型”教師數量在幾年時間里有了很大提高。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舉措
根據教育部對“雙師型”教師的具體要求以及我院師資隊伍的狀況,我院積極開展了一系列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工作。
選派教師到校內外企業生產第一線進行鍛煉我院有燎原科技開發公司、綠悅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綠興種豬有限責任公司等校內企業,學院根據需要,不間斷地選派一些教師到這些企業擔任管理人員及生產技術人員。學院還與一些校外企業積極合作,組織青年教師利用寒暑假時間到校外企業進行學習鍛煉。2002年,學院制定了《關于選派教師到生產第一線鍛煉培養的辦法》,使教師到企業學習鍛煉形成制度,從2002年至2006年,共有36名專業教師分別到廣西貴港市揚翔飼料有限公司、廣西畜牧獸醫研究所、廣西植保公司等十多個單位進行學習鍛煉。通過在校內外企業的實際工作,使這些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成為技術過硬的“雙師型”教師。
鼓勵教師從事科研工作與技術服務我院投入大量的資金建設了植物組培室、園林花卉實訓場、食用菌生產實訓場以及現代化高科技農業示范園——廣西現代農業技術展示中心等11個先進的校內實訓基地,為教師從事科研工作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學院還制定出臺了《科研工作計分及津貼(獎勵)發放實施辦法》,對獲得科研立項的教師進行獎勵,并在年度考核、評選先進的標準中加入科研立項的要求。激勵機制的建立極大地調動了教師科研創新的積極性,2002年以來,學院教師共承擔各級科研項目67項,取得科研成果27項,在應用技術研究的過程中,一大批教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學院還鼓勵教師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走出學校,面向企業,面向生產,為社會開展各種科技服務,如動物科學系的教師與企業合作成立了奶牛養殖技術服務公司,園藝工程系的教師則為南寧市許多單位提供了綠化技術服務。這些教師在為社會提供技術服務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增強了社會實踐能力,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成為具有較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
組織教師參加技能培訓學院每年都要選送一批中青年教師到相關院校進修培訓,同時不定期地聘請一些行業或企業的專家和技師來院講學,更新教師的知識與技能,并組織教師參加各種專業技能培訓,取得相應的專業技能考評員資格。從2002年至2005年,共派出五十多名教師參加了教育部、農業部等部門舉辦的培訓,2005年8月,學院組織26名教師,參加了農業部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在廣西北海市舉辦的農業行業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資格認證培訓與考核,全部通過了考核,獲得了農業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資格。每年暑假,學院還積極派出公共基礎部的教師參加普通話測試員與健美操指導員等培訓,先后有3名公共課教師獲得省級普通話測試員資格,3名體育教師獲省級健美操指導員一級證書。
引進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學院積極從企業與科研單位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擔任專、兼職教師,充實了“雙師型”教師隊伍。自2002年以來,學院從廣西發電設備總廠、南寧市罐頭廠、廣西水牛研究所等單位共引進16名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學院的專業教師,其中兩名是高級工程師,這些在一線從事技術工作的技術人員將自己多年來的實踐經驗、操作技能與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入學院,促進了教學與實踐的結合,使學院的人才培養與先進的科學技術聯系更加緊密,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效
(一)主要成效
2006年6月,我院對照教育部關于“雙師型”教師的標準,對全體教師進行核查,有95人符合“雙師型”教師標準。表1是2002年與2006年我院“雙師型”教師總體情況的對照,說明幾年來學院開展的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注:全校教師僅指校內教師,不含外聘與兼職教師。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狀況
“雙師型”教師類型分布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在95名“雙師型”教師中,除了第三項條件無人具備外,其他幾項條件都有人具備。這說明我院教師獲取“雙師型”教師資格的途徑較為廣泛,但在通過應用技術研究渠道培養“雙師型”教師方面的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說明:表中“A1”指具備本專業中級(或以上)技術職稱(含行業特許的資格證書與專業資格證書)的教師;“A2”指具備專業資格或專業技能考評員資格的教師;“B1”指近五年中有在企業第一線本專業實際工作兩年以上經歷的教師;“B2”指參加過教育部組織的教師專業技能培訓并獲得合格證書的教師;“C”指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應用技術研究且成果已被企業使用的教師;D指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校內實踐教學設施建設或提升技術水平的設計安裝工作且使用效果良好的教師。
“雙師型”教師職稱分布情況我院42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中,有24人獲“雙師型”教師資格,占57.1%;98名具有中級職稱的教師中有“雙師型”教師63人,占64.3%;50名具有初級職稱的教師中有8人獲“雙師型”教師資格。這表明我院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教師中“雙師型”教師的比例是較高的,但具有初級職稱教師的“雙師型”教師數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為此應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
各系部“雙師型”教師分布情況從表3可以看出,各系部“雙師型”教師分布不夠均勻,有4個系“雙師型”專任教師占本系部專任教師的比例超過平均值,有3個系部則低于平均值。這與多種因素有關,“雙師型”教師數量較多的系部,在培養“雙師型”教師時的力度往往較大,如動物科學系積極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生產鍛煉并申報專業技術職稱,全系有50%以上的教師具有畜牧師或獸醫師資格;食品與機電工程系則注重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僅2004年就從企業聘進了6名中級職稱以上的專業技術人才。

“雙師型”教師教學質量情況學院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定統計表顯示,在2005~2006學年第一學期,有90%的“雙師型”教師達到優秀等級,有25名“雙師型”教師獲“教學質量優秀獎”,占被表彰的全部教師(40名)的62.5%;第二學期有86%的“雙師型”教師達到優秀等級,有29名“雙師型”教師獲“教學質量優秀獎”,所占比例為51.8%(共表彰56人)。在兩個學期的教學質量測評中,排名第一的都是“雙師型”教師,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大部分“雙師型”教師的教學水平是得到學生肯定的。
對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
把握“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很多高職院校意識到高職教育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在于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而要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首先要具備“雙師型”教師隊伍,并積極采取行動培養“雙師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對“雙師型”教師的內涵理解不一,往往走入誤區,如有些學校認為持有“雙證”即為“雙師”,興起一股教師“拿證熱”,有些學校在培養“雙師型”教師過程中操之過急,單純地以量化達標為目的,重形式而輕實質,等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培養出來的“雙師型”教師未能達到“雙師”內涵的要求。筆者認為,“雙師型”教師應同時具備兩種能力,一要具有較豐富的教育教學能力與專業知識,二要具有較強的行業或職業崗位的專門知識與實踐動手能力,第二種能力是高職教育對教師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職院校在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過程中,應從深層次把握“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力爭為本校培養出技術過硬的、高素質的、真正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實施“雙師型”教師繼續教育工程高職院校不應僅僅滿足于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過程,或滿足于“雙師型”教師數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對已取得“雙師”資格的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因此,應堅持實施“雙師型”教師繼續教育工程,對通過培訓或考證獲取“雙師”資格,但指導學生實踐效果不夠理想或實踐動手能力不夠強的教師,要充分利用校內外企業和實訓基地,合理安排時間,使其到生產第一線加強鍛煉,切實提高動手能力。學院要建立“雙師型”教師定期進修制度,保證“雙師型”教師的實踐水平與行業發展相適應,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生物技術等技術水平更新較快的行業的專業教師,更需要經常參加專業技術培訓,獲取最新的知識與技能。對于實踐動手能力強,但理論知識薄弱的“雙師型”教師,特別是剛從企業調入的教師,要鼓勵他們提高自己的學歷層次,可有計劃地將其選送到本科院校進修深造,使其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與專業理論水平。
建立“雙師型”教師激勵機制與評估機制高職院校應及時建立“雙師型”教師激勵機制與評估機制,一方面應投入更多的資金,對符合標準的“雙師型”教師給予獎勵,在晉升職務、科研申報、進修培訓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以保證“雙師型”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并以此鼓勵更多的教師向“雙師型”教師發展;另一方面應制定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雙師型”教師評估體系,包括年度評估、聘用評估、晉升評估等,內容應包括教學效果評估、科研效果評估、服務社會效果評估等。建立“雙師型”教師激勵機制與評估機制,可以對“雙師型”教師的工作起到促進與監督的作用,使“雙師型”教師的上崗要求與工作職責得以明確,其業務水平與教學質量能得到客觀的評價,從而保證“雙師型”教師隊伍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管文娟.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蘇州職業大學學報,2005,(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黃獻紅(1974—),女,彝族,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基礎部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高專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