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應科學確定工業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設計專門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教學體系
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辦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迅速發展與壯大,根據教育部2005年的最新統計,全國共有230所本科院校設有工業設計專業,且在工科類專業中列第8位,大大超過了絕大多數傳統專業,體現了社會對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職教育如何在大眾教育背景下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設計專門人才,是工業設計教育面臨的挑戰之一。培養多層次設計人才是工業設計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工業設計教育發展與改革需要深入研究與探討的重要課題。
我院工業設計專業是2001年申辦的,隸屬于汽車學院,2002年正式招生。為了依托汽車產業發展,使人才培養模式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體系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我們進行了深入探討與嘗試,認為應依托行業特色,以能力為本位,使能力培養與模塊化課程體系直接對應,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之路。
高職院校工業設計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
工業設計的概念1980年,國際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ICSID)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11次年會上對工業設計做出了權威的定義:“就批量生產的產品而言,憑借訓練、技術知識、經驗及視覺感受,賦予材料、結構、構造、形態、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裝飾以新的品質和規格,叫做工業設計。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工業設計師應在上述工業產品全部側面或其中幾個方面進行工作。工業設計師為包裝、宣傳、展示、市場開發等問題的解決付出自己的技術、知識和經驗以及視覺評價能力,也屬于工業設計的范疇。”由此可見,工業設計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十分廣泛的專業,狹義的工業設計指產品設計,廣義的工業設計指以產品設計為中心,同時兼顧視覺傳達設計與環境設計。
工業設計人才的結構層次我國工業設計業(狹義的工業設計)各崗位的人才包括:高層設計管理、策劃人員、設計人員(研發設計師或稱原創設計師)、助理設計人員(繪圖員、二次設計人員和市場調研員)、技術人員(產品模型或樣機制作、樣機組裝、質檢員)。通過對國內外產品設計研發中心的研究與分析,對上述人才的需求比例為1∶5∶10(見圖1)。這表明我國工業設計業對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樣性。

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專業簡介》對高職工業設計的培養目標規定為:培養在設計領域運用現代化的表現手段,從事工業產品造型的開發及相關視覺傳達設計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通過對工業設計人才結構層次的分析,結合市場對工業設計人才的需求與我院特色,我們將工業設計專業培養目標確定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專業設計理論與先進的設計思想,能熟練運用現代化表現手段的高技能應用型輔助設計專門人才,能在汽車行業與企事業單位的設計部門從事汽車用品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包括平面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和企業形象設計)以及與汽車行業相關的企業形象設計與策劃等工作。
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
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能力本位(簡稱CBE),是在加拿大、美國興起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以能力為基礎,其核心是從職業崗位的需要出發確定能力目標,通過有代表性的企業專家組成的課程開發委員會,制定能力分解表(課程開發表),以這些能力為目標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內容,最后考核是否達到了這些能力的要求。
能力目標根據國際上的相關調查和研究,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除了必備的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外,還應具備10項技能:(1)具有優秀的畫草圖和徒手作畫的能力。(2)具有良好的制作模型的技能。(3)具有優秀的表達能力及與人交往的技巧。(4)具有很好的形態方面的鑒賞力,對正負空間的架構有敏銳的感受能力。(5)能夠完成從草圖到三維渲染一應俱全的設計表現圖。(6)對產品從設計制造到走向市場的全過程有足夠的了解。(7)在設計流程的時間安排上十分精確。(8)必須掌握一種矢量繪圖軟件(如CorelDraw、Freehand、Illustrator)和一種像素繪圖軟件(如Photoshop)。(9)至少能夠使用一種三維造型軟件,高級一些的如PRO/E、ALIAS、CATIA,層次較低的如SOLIDWORKS、Rhino3D、3DS MAX等。(10)至少能夠使用一種二維繪圖軟件(如AUTOCAD、MASTERCAM或VELLUM)。能力分解圖如圖2所示。
以能力為目標設置課程專業課程的設置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專業人才的培養。結合工業設計畢業生應具備的10項基本能力和能力分解表,可將工業設計專業課程分為五個課程群,形成模塊化課程體系:(1)工業設計造型基礎課程群。包括設計素描、色彩設計和造型基礎(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三門課程,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基礎造型能力,解決造型觀念問題。(2)工業設計表達課程群。包括平面設計表達(設計速寫與表現技法)、工程制圖、攝影技術與應用、模型制作和綜合設計表達等課程,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基本表達技能,學會如何組合資源為表達目的服務。(3)工業設計工程課程群。包括設計材料與加工工藝、工業設計機械基礎、金工實習等課程,目的是解決基本科學原理與制造技術基礎知識的問題。(4)工業設計理論課程群。包括工業設計概論、工業設計程序與方法、人機工程學、工業設計史和設計心理學等課程,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工業設計的概念、設計理論和工業設計的歷史與發展趨勢,掌握產品設計的基本程序。(5)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群。包括計算機輔助平面設計、產品設計和工程設計等課程。按照課程目的,應當把這些課程歸入其他課程群中,但計算機輔助設計已經成為設計師的必備技能之一,因此將其獨立出來。
組織教學在具體教學中,如何將這五個課程群合理安排在工業設計課程體系中,而不使每個課程群孤立呢?在課程教學當中,筆者采取了以下措施:為保證教學體系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從新生入學開始(因為高職院校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短),每個學期或者每個學年構建以幾個基礎課程圍繞一個課程設計組成的課程循環(暫稱為“課程環”),在每個課程環內建成相互支撐的小系統,重點解決一個層次的設計問題。課程環從低級到高級呈螺旋式上升,不同課程環之間的課程保留一定的重復內容。這種方式將三年的總課程系統分解成若干個相對完整的小系統,學生讀完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就能獲得解決該層次設計問題所涉及的主要知識和能力。以06工業設計教學計劃為例,大一第一學期的《工程制圖》與第二學期的《CAD輔助設計》兩門課程圍繞第二學期的《制圖CAD測繪》課程設計構成一個課程循環,解決機械零件圖紙繪制等問題;大一第一學期的《平面構成》與第二學期的《色彩構成》、《字體與標志設計》和第三學期的《視覺傳達設計》等課程圍繞《VI課堂設計》形成一個課程循環;《CAD制圖測繪》課程循環與第四學期的《工業設計機械基礎》等課程圍繞《機械產品設計》形成一個課程循環;第五學期的《產品造型設計》是對整個教學的一個總結,為畢業設計打下基礎。
能力考核全面的考試觀既要解決“考什么”的問題,又要解決“如何考”的問題。在考核內容方面,技能考核應結合國家職業工種技能鑒定的教學要求,要求學生畢業時獲得“雙證”(我院確定為CAD繪圖員中級證書),其他課程考核既要體現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目標要求,又要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識,又考能力和素質。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選擇上,根據考核科目的特點,可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法,如開卷、閉卷、筆試、口試、操作、論文、報告與答辯等。在評價主體選擇上,既要有校內教師,又要有校外專家;既要有他評,又要有學生的自評與互評。最終構成以能力為本位的考核新模式,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能與作業態度相結合,筆試、口試與操作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課程考核與課程設計考核相結合,校內教師評價與企業、社會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

走產學研結合之路
2002年10月至2004年2月,教育部連續三次召開高職教育產學研結合研討會,提出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道路”的發展思路,指出“產學研結合是高職高專發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導性方向”,將產學合作教育的重要性提到關系高職教育的生存與發展的高度。之后,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第十條明確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并規定高職院校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訓時間不得少于半年。這樣,產學合作教育以政府法規的方式確定下來并開始具體實施。
“2.3+0.7”人才培養模式“三明治”教育模式最早是英國提出來的,即實踐——理論——實踐。學生入學后,先到工廠企業進行一年的工業訓練,然后回校學習二至三年的書本理論知識,最后一年再去工廠企業實習。這種1+2+1或1+3+1的循環教育方式稱之為“三明治”模式。我院將這種教育模式加以改變,創建了“2.3+0.7”的人才培養模式,即2.3年在校學習,0.7年在企業參加實踐。
校內產學合作 校內產學合作模式是一種需要高投入,實用性強,并融教學、科研、產業開發與人才培養于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能促進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推動學校教學和科研的發展,而且有利于實現學校科學技術的產業化,因此是高職院校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方式。香港理工學院創建的工業中心,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創建的工業實訓中心等,都是校內開展產學合作教育模式的典范,并取得了很好的經驗。筆者所在學院為確保學生實驗實訓教學環節的落實,為給學生提供經常性的實驗實訓機會,更好地開展產學研合作,實施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校內建立了工業設計工藝室和交點工作室等實驗實訓基地。工業設計工藝室建設于2004年,主要承擔立體構成、機械產品課程設計、產品模型設計與制作、產品造型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等實驗實訓;交點工作室建設于2005年,對內是一個實習基地,對外是一家設計公司。學院憑借這個平臺和窗口,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國內外各種設計大賽,有針對性地承接各種設計業務,并將其穿插在教學體系中,可以是課堂設計題目、課程設計題目,也可以是畢業設計題目,擺脫了過多的虛擬設計,體現了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特色,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設計能力。
走產學研結合之路任重道遠產學研結合是高職高專發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導性方向,其核心在于充分利用與整合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學資源,通過多化樣的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和競爭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以何種組織形式和人才培養模式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所有高職院校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整個工業設計教育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實施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努力探索,如交點工作室如何運作,如何才能使其在教學中發揮指導作用,而不是單純作為商業化的設計公司或企業,如何尋求校企合作的途徑,開展更廣泛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等等,都需要認真研究,大膽實踐,可謂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繆寧陵.國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J].職教論壇,2004,(12).
[2]王沖,魏天德.工科高職院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體系的探索[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
作者簡介:
倪江忠(1977—),男,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工業設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