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職院校思想教育中需要堅持“以人為本”,正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行為特征,并積極培養與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從而提高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與感染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教育;以人為本
問題的提出
在教育過程中,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一切教育都必須以人為本,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進步的象征,其內涵的核心在于對人性的充分肯定,對人的潛能、智慧的信任,對人的向往自由民主的追求,強調要突出人的完善與發展,要關注人的情感與人格的健全,要尊重人、理解人、溫暖人、體貼人、提高人、發展人。
思想教育作為塑造學生靈魂的主渠道,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因為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人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也成為每個人自身最為關切的現實問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為高職學生的發展提供了自由、民主條件,增強了其自身的主體性與競爭性,創造了其發展的廣闊空間。這也是人的發展的根本性進步。但長期以來,我們在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過程中,往往將學生僅僅作為施加影響的對象,忽略了他們的主體地位與主體需求,這種忽略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需要、意志鍛煉、行為實踐與主體性發揮的思想教育,很難使學生做到知、信、行的統一,思想教育也就很難獲得理想的效果。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人為本”
(一)要正確把握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行為特征,促進其知、情、信、意、行等心理因素作用的發揮與積極轉化
高職學生由于生理基本成熟,心理趨向成熟,使他們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增強了,從而具有強烈的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愿望。他們自信、自強、自尊、開放、思維活躍,但感情色彩過于濃厚,理性思維與自我控制能力較差,不同程度地表現為沖動、偏激和容易走極端;他們關心國內外大事,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對社會的改革與發展進步期望值較高,但缺乏辯證思維能力;他們積極追求真理和人生理想,但往往忽略對個人思想道德與人格方面的要求;他們具有自我追求和奮斗精神,樂于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思想道德觀念呈多元化趨勢,但對外來信息缺乏辨識能力與理性分析。因此,對高職學生的思想教育必須高度重視其心理、思想發展所具有的雙重性與易波動性的特點,要抓住要害,或說服教育、以理服人,或關心體貼、以情感人,或啟發誘導、促其覺悟,努力提高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著重解決高職學生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利益需要、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首先,應遵循認識規律,引導高職學生的正確認知。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有一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體驗、積淀的過程。高職學生在接受特定的教育信息之前,已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與知識,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思維習慣和較為穩定的認知方式,這使得他們對教育者所傳遞的思想文化信息表現出選擇性與傾向性,并影響到接受活動的走向。所以,應從高職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努力研究他們的認識心理過程,以科學的理論為導向,從認識的規律出發,解答他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努力化解他們的困惑與迷惘,糾正認識上的偏差,進行科學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道德觀念與自我教育方法。
其次,應以需要為切入點,激發高職學生高尚的人生追求。需要是有機體感到某種缺乏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傾向,是人的生理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頭腦中的反映,具有對象性、動力性和社會性。我國學者肖川教授認為,學生主要有探究的需要、獲得新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責任承擔的需要,關注與尊重學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所以,在高職學生思想教育中,要全面了解、正確對待、合理滿足學生的需要,使其形成高尚的動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應將思想教育內化為高職學生的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高職學生認識到教育者與其自身接受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即都是為了他們成長成才以及繼續發展的需要。要引導學生關注時代熱點,激發他們的內在需要,同時要緊密聯系他們思想、心理、感情的實際,以滿足其需要作為切入點,使思想教育既能解決他們的發展方向問題,又能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解決現實問題,最終激發他們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再次,應實施情感滲透,升華理想信念。情感操縱著人們心靈大門的啟閉,對接受外來的教育影響起著過濾與催化作用,情感體驗影響著人們的認知與行為走向。高職學生遇到的往往不是認知障礙,而是情感或情緒障礙,甚至會出現認知接受而情緒抵制的現象。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情感的道德就變成了干枯、蒼白的語句,這語句只能培養偽君子。”所以,思想教育要遵循高職學生情感心理過程的規律,注意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進行情通達理、順情入理的教育,要以高尚熾熱的情感真心實意地去關心、感化、激發與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克服消極情感,發揮情感在學習和生活實踐中的積極作用。同時應對學生充滿愛心,爭取以情感叩開學生的心扉,努力進入他們的精神天地,從而引導高職學生在理智上不斷升華社會主義理想與信念的境界,以健康、穩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最后,應注重踐行教育,提高實踐能力。教育要發展人,必須在活動中進行。行是知、情、意的外在表現與強化鞏固的基礎,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互動中形成和發展的,只有讓他們參與各種互動實踐,才能領會思想、感悟道德。所以,應從知與行的結合入手,充分發揮高職學生特有的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的作用,讓高職學生在體驗競爭與合作、分享失敗與成功的實踐活動中,進行自主的、自覺的實踐能力培養。學校要為高職學生拓展思想教育實踐的空間,為高職學生提供各種實踐的條件與機會。除了必需的專業實訓外,還可以開展勤工助學、助殘扶困、愛心義演、社會調查、社區援助、志愿者服務等活動,使高職學生在知與行的反復循環中體悟思想道德的真諦,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質。
(二)要培育與發展高職學生的主體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質的規定性,是在與客體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人的自覺、自主、能動和創造的特性,人的主體性從根本上規定著人的發展狀況。高職學生并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影響的對象,他們也不會簡單地、原封不動地把外在的社會要求移植于自己的頭腦中,而是能動地對教育者施加影響的內容進行分析、評價,并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認知能力、思想基礎、內在需要、心理環境及其他因素有選擇地接受。所以,在高職學生思想教育過程中,應自覺地注重培育他們在接受環境影響和思想信息方面的能動性與自覺性,培養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自主選擇的能力與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成為具有主體意識和精神以及敢于創新,能獨立思考和健全自律的社會公民。
首先,應喚起并強化高職學生正確的主體意識。主體意識是指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與主體價值的自覺意識,是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的觀念表現,其強弱程度決定著主體對自身發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高職學生的主體意識越強,參與自身發展、在各種活動中實現自己本質力量的自覺性就越強,從而也就越能在教育活動中發揮主體自身的能動力量,不斷地調整、改造自身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與行為方式。高職學生的主體意識越強,對自身發展的責任感就越大,對自身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也就越來越容易開展思想教育,實現思想教育的價值。但也要認識到,主體意識的覺醒和增強雖是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的具體體現,但不能過分強調自我,使主體意識急劇膨脹,排斥他人與集體。有部分高職學生不是自我意識不強,而是自我意識過強,以致排斥他人,走向個人主義。所以,要強化高職學生正確的主體意識,使其認識到主體意識是一種平等人格的自我意識,是自我主宰與內在自律的統一;要引導他們在認清自身主體地位的同時勇于擔當責任;要引導他們正確地認識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個人與自我之間的各種關系,使他們能夠在充分認識與積極發展自身主體性的同時,尊重和肯定他人的主體性,并使自身主體性的發揮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有利于推動社會的發展。
其次,應發展高職學生良好的主體能力。主體能力是指作為主體的人所具有的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內在力量,是人成為主體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著人活動的順利與否與效率的高低。高職學生的思想教育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判斷能力、思想政治品德選擇能力與思想政治品德行為能力。學生的主體能力發展水平如何關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外部條件發展自身。所以,培養高職學生良好的主體能力,需要發展學生分析與辨別各種思潮并擇善而從的選擇能力;發展學生善于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獲取有用信息,學習最新知識,及時掌握最新技術的學習能力;發展學生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從而使自身的主體性得到最大限度發揮的協調能力等。
再次,應塑造高職學生健全的主體人格。人格是人的素質的基礎,是個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文化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主體人格是人作為主體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與行為特征的綜合,對人的主體性的發揮起著十分重要的導向與激勵作用。大學階段是高職學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出現人格障礙或人格扭曲,就會發生悲劇。教育包括思想教育的核心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如何健全自己的人格,忽略了這一點,悲劇就會層出不窮。所以,要通過各種方式引導高職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崇高的人生理想,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培養積極的情感、堅強的意志與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與健全的主體人格。
參考文獻:
[1]鄭永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時代性課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3,(21):14.
[2]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長沙:岳麓出版社,2002:271.
[3]彭新和.運用心理學原理,積極開展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2003,(4):63.
[4]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160.
[5]周浩波.教育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9.
作者簡介:
常素梅(1977—),女,江蘇蘇州人,碩士,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