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學生對計劃文體教學的認識誤區及其自身教學目標模糊不清的現狀,本文從計劃的本質特征、要求以及學生的知識能力入手,重新認識計劃文體的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探索以應用為導向,以“班級計劃”寫作練習為突破口,以培養和提高學生調查、預測和組織策劃能力為重點,最終形成計劃寫作的核心能力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計劃文體;教學探索
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為了實現某項目標或完成某項任務而事先做的安排和打算,按一定格式形成文字便是計劃。計劃的寫作格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表格式計劃,二是文表結合式計劃,三是條文式計劃。
在具體應用中,第三種格式比較常用,尤其是內容復雜而龐大的計劃,一般由標題、正文及落款構成。正文由前言、目標和任務、措施和步驟構成,其中“目標和任務”及“措施和步驟”是計劃的關鍵,是決定計劃成敗的核心內容。
計劃的寫作要求:一要從實際出發,統籌兼顧,充分分析和考慮客觀條件,務必保證計劃的可行性,通盤考慮大計劃與小計劃、整體計劃和局部計劃、本級計劃與上級計劃之間的關系;二是突出重點,主次分明,對一段時間內繁多的任務作主次關系的權衡和輕重緩急的安排;三是目標明確,步驟具體,以利實施和檢查。
寫出一份切實可行、對實際活動起指導作用、對未來工作中可能發生的問題有充分估計并準備若干預案的計劃,是計劃寫作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點及難點所在。
教學目的及重點、難點的確定
以往計劃文體的教學目的過于模糊,從概念到特點,從方法到寫作要求,逐一講解,不分主次,重點不明。究其原因,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忽視了對學生特點和情況的分析研究。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針對計劃的本質特征和要求,結合學生特點來確定教學目的。
計劃文體的本質特征是措施方面的可行性、作用方面的指導性和對未來問題的預見性。從這方面考慮,教學目的及其重點是:(1)指導學生結合目標,充分考慮客觀條件,制定切合實際的計劃。(2)要求學生制定的計劃具有指導性,即有具體的實施措施和步驟,具體到時間、地點、負責人員、完成的效果等都一一說明。(3)對未來工作中可能發生的問題有充分估計并準備若干預案,具有一定的預見性。
計劃寫作涉及的不只是寫作能力問題,更重要的是制定計劃并按計劃辦事的能力。大多數學生缺少按計劃辦事的機會,特別是非學生干部的學生,普遍缺少辦事的知識、經驗和能力,而這些正是寫好計劃所必備的前提條件。從學生的知識能力的特點以及能力培養的目標來看,計劃文體的教學重點,同時也是教學難點,包括:(1)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協調組織能力、辦文辦會能力、策劃能力及預見能力。(2)培養學生熟悉和掌握集體計劃的一般程序、過程和方法。
教學內容
筆者根據學生的特點,把計劃的教學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計劃文體的相關知識,這部分以教師提示、學生自學為主;二是計劃文體教學賴以實施的活動。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都能從中掌握計劃產生的程序、過程和方法,都要培養和提高自身的調查能力、協調組織能力、辦文辦會能力、策劃能力和預見能力等。這種教學活動就是“班級計劃的制定”。這一特定活動是教學的媒介,是學生知識和能力內化的重要載體。
寫作教學有三個重要環節:一是以理論為指導;二是以例文為借鑒;三是以訓練為中心。以往的教學較多地停留在前兩者,對“以訓練為中心”重視不夠或者訓練方法不夠科學。理論知識教學固然重要,但如果理論知識不能內化為學生的知識,學生就形成不了寫作能力。以例文為借鑒本身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但是就應用文寫作的本質特性而言,它是一種用來辦事的應用性文章,如果教學停留在模仿的層面上,學生就很難寫出有水平、有創新的東西來。要寫好應用文,首先要會辦事,計劃寫作尤其如此。
筆者選擇“班級計劃的制定”為計劃文體教學的突破口,是出于如下考慮:(1)制定班級計劃是學生力所能及的,這一活動能夠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知識、經驗和辦事能力。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在知識能力的運用中獲取新的知識,形成教學目標指定的新能力。(2)班級計劃是事關全體學生的事,有助于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3)計劃的制定是集體行為,有助于鼓勵學生在廣泛參與和互動中培養角色意識和組織協調能力。(4)班級計劃的制定,有嚴格的程序,有利于學生熟悉和掌握組織單位計劃產生的程序和方法。(5)班級計劃有廣泛的聯系性,有助于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和周密性。
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根據計劃寫作的特點,綜合運用讀書指導法、討論法、實習作業法和引導探究法四種教學方法,在不同的組織形式和教學環節中靈活運用。
組織形式在教學組織形式上,采取“合——分——合”的活動方式。“合”即全班合作學習;“分”即分組合作學習。首先全班合作學習,其次分組合作學習,最后再全班合作完成班級計劃的撰寫、定稿,直至全班通過。
教學過程在教學中雖然根據不同需要采取“合”與“分”兩種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但都要按照計劃產生的過程和程序進行安排。(1)開會。請全體學生為班級工作計劃提出意見和建議,在開會的過程中,做好組織和分工,選定主持人和記錄員。(2)主持人等主要負責人對收集到的意見和建議進行討論、取舍、歸納和整理。(3)推薦起草人員擬寫計劃草案。(4)將計劃草案提交全班討論,征求意見。(5)修改后的計劃草案提交班會通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嚴格按照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原則和方法的要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開會”環節的活動內容與步驟為:(1)學習上級有關文件及學校管理制度與培養目標等文件。(2)讓全體成員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記錄員做好記錄。(3)集體討論實現目標需要開展的活動和工作。(4)討論和研究開展這些活動的安排、措施和步驟。“開會”是計劃產生的關鍵環節,教師引導得當,會議組織得好,成員積極性高,產生的計劃質量就高。
全班合作學習要完成兩大任務:一是確定計劃的目標和任務;二是確定實現目標或任務所需要開展的各種活動。這一環節完成的班級計劃尚屬于“設想”,主要以“要點”來表述,指出一個大方向,形成一個大框架。教師要教會學生“吃透兩頭”,即吃透上級方針政策要求,同時又要了解本班的具體情況,要注意征求班主任及其他教師的意見并取得他們的支持。在這一環節中,全體學生都接受了計劃制定的相關知識,也親歷了計劃產生的整個過程,弄清了程序,為下一個教學環節奠定了知識基礎,積累了實踐經驗,也使分組學習中各組制定出來的班級計劃有可比性,便于統一指導。
分組合作學習活動內容與全班合作學習基本相同,但目的和著重點己有很大變化。它的目標是制定出具有可行性、預見性的計劃。因此,其工作重點主要是圍繞目標任務策劃相關活動的實施措施和方案。這一環節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注意以教學目標指導下的評價標準強化學生調查、預測等能力的培養。一項班級重要活動的安排,受學校管理、學校活動以及變化著的各種情況影響。要布置學生進行調查,根據調查情況制定活動的實施方案,同時引導學生對可變因素進行預測,并根據預測結果制定若干預案,借此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調查和預測能力。小組間比賽和評比是分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學生通過討論和評比,能夠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第二次全班合作學習主要引導學生對各組提交的班級計劃進一步比較,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匯集各組精華部分合編成班級計劃草案。
教學過程應遵循的原則在教學過程的推進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簡入繁,從粗到精,不斷深化和提高。具體地說,先從設想(初步的草案性計劃)、打算(短期內的要點式計劃)、要點(列出工作主要目標的計劃)開始練起,逐漸過渡到安排(對短期內工作具體布置的計劃)、方案(從目的、要求、工作方式方法到工作步驟一一對工作做出全面部署與安排的計劃)的寫作。
教學時間的安排與學習效果的檢驗
時間安排上應與一般教學安排有一定區別,教學時間稍長,且分課內與課外兩部分。計劃寫作完成后,選擇其中一個任務或活動來執行(開展),以檢驗計劃的可行性和預見性程度,使學生加深對這兩個要求的理解,提高認識,自覺在活動中努力培養和提高調查與預測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德實.應用寫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紅波.現代教育技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