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對奧爾托加·加塞特關于大學的文化傳授這一大學最基本的功能加以闡述的基礎上,可以針對高職教育的性質提出高職院校也應承擔起文化傳授使命的命題,并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相關途徑加以探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奧爾托加·加塞特
奧爾托加·加塞特是20世紀西班牙著名的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一生從事過教師、作家、出版商兼編輯、哲學家、政治家等多種職業,豐富的社會經歷和敏銳的思維使他具有一般學者所不具備的廣闊視野,并在眾多領域取得成就。《大學的使命》是他在應馬德里大學生聯合會邀請所作的關于高等教育改革問題的講演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作者緊扣西班牙乃至歐洲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痛快淋漓地剖析了當時歐洲大學的弊端,進而提出與論證了自己獨特的改革思路。
奧爾托加·加塞特在《大學的使命》一書中剖析了歐洲社會與大學存在的弊端:“歐洲大學忽視文化的教學或傳播活動,大學所培養出的工程師、內科醫生、律師、科學家等是有知識無文化的新生的野蠻人。”“歐洲正經歷著一個極度無文化的時代,社會形勢動蕩”。他由此提出要對大學進行改革,要加強大學的基礎功能尤其是文化傳授的功能。筆者由《大學的使命》聯想到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目前,我國的高職教育已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加快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已顯得十分必要。
奧爾托加·加塞特關于大學文化傳授功能的闡述
奧爾托加·加塞特在《大學的使命》一書中提到,大學的職能除專業教學與科學研究、新科學家的培養之外,還有文化傳授的職能,文化傳授是大學的基本功能,是大學凌駕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奧爾托加·加塞特從文化與科學之間的關系來闡述文化傳授的重要性。
首先,奧爾托加·加塞特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了文化的特性。文化不是科學,文化是一種生命信念、一種帶有時代特征的信念,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中世紀,文化作為一種包容各種信仰的綜合體系帶領人們走向啟蒙,使人類生活免于陷入純粹的災難之中,使人類過上一種不會發展無謂悲劇或內心感到恥辱的生活。他認為,文化是我們生活的一個方面,就像手是人的一部分那樣,人沒有手就不再是正常人而是殘疾人,沒有文化的生活是有缺陷的生活,是遭到破壞的、不真實的生活。奧爾托加·加塞特認為,與中世紀的大學相比,現代的大學已將專業教育這顆大學唯一的種子演變成了一項巨大的活動,并增添了研究的功能,使現代大學已幾乎完全遺棄了文化的教學或傳播活動,這樣的變更是有害的,如今的歐洲正在自食其果。造成目前歐洲形勢動蕩的原因,事實上是由于普通的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缺乏文化修養,他們對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有關世界和人類的基本思想體系一無所知。這樣的普通人是屬于沒有文化修養的新生的野蠻人,是落后于時代文明的遲鈍者,而且既原始又落后,與其自身存在的既現代又冷酷的問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野蠻人畢竟都是專業人員,要比以前的人更有知識,但同時更沒有文化修養,如一些工程師、內科醫生、律師、科學家等。
其次,奧爾托加·加塞特主張在大學里開展文化教學。大學首先應該把普通人培養成有文化修養的人,使他們處于時代標準所要求的高度。他所說的文化修養是指人的精神,要培養基本的文化修養,應該向學生傳授一些裝飾性知識,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與理智。實現大學的基本功能涉及傳授一些重要的文化學科,即世界的自然體系(物理學),有機生命的基本主題(生物學),人類發展的歷史過程(歷史學),社會生活的結構與功能(社會學),一般概念的體系(哲學)等等。沒有物理學、歷史學與生物學概念以及缺乏思辨哲學思維的人,不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除非他碰巧具備了某些超常的素質,否則,從完全意義上說,這種人是不太可能成為一名好醫生、好法官、好的技術專家的。
奧爾托加·加塞特的思想對高職教育發展的啟示
奧爾托加·加塞特在《大學的使命》中提出,大學教育應包括“文化傳授、專業教學、科學研究與新科學家的培養”三項職能。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理應承擔起文化傳授的責任,不能將目光停留在狹隘的“小職教觀”上,以學生能從事某種終身不變的職業為滿足,而應注重將培養一種有文化品味的、有教養的人當作自己的使命。
首先,這是由高職教育的性質決定的。奧爾托加·加塞特認為,大學要有合理的分工與定位,大學通過履行不同的職能培養不同層次的人才,但是文化傳授是大學最基本的、首要的功能。除了文化訓練之外,大學要利用人類智慧所發明的最經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將普通人培養成最優秀的專業人才。文化傳授與專業教育是任何層次的大學都必須承擔的職能,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承擔起這一使命。
其次,這是由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的。高職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在掌握職業崗位或崗位群所需要的應用技術與職業技能之外,必須是一個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的人,高職教育應將文化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對學生進行人文、社會科學與現代自然科學技術的基本教育,這既是培養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需要,也是培養具有一定的適應未來應用技術與職業技能變化的人才的需要。目前在高職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并沒有找到正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知識、能力、素質孰重孰輕一直成為爭論的焦點,高職教育一度曾提出“知識本位”的目標,繼而提出“能力本位”的目標,如今又提出“人格本位”的目標。無論培養目標如何定位,加強文化傳授都是至關重要的,否則,“他們培養出來的人才可能會成為新一代的‘野蠻人’,或者是不能成為真正好的專業技術人才”。這就要求高職教育承擔起文化傳授的使命。
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途徑
高職院校要提高文化品位,必須全面加強文化建設,包括大學精神文化、大學物質文化、大學制度文化與大學環境文化的建設,積淀與創造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斷增強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培養優秀的職教人才。
首先,要通過制度建設進行文化引導。最能體現學校文化水平的制度建設在高職院校還處于一種不完善狀態,因此,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的特點,結合學校文化定位進行制度建設。一是在制度建設中要根據高職院校的特殊性強化制度自身的文化內涵,使人們在學習、理解與落實制度的規范中獲得文化熏陶,使制度成為一種人化的制度。二是要通過制度的規定對文化的意義與地位進行強調,使文化建設成為管理的重要目標,成為教學的重要內容。只有這樣,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才能形成制度文化,并以這種文化為基礎,使學校的文化建設蓬勃地開展起來。
其次,要強化文化認同的基礎。高職院校存在著文化淡漠的現象,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強化文化認同的基礎。一是要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文化水平。教師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也是文化的引導者,教師對知識進行文化的提升,通過知識與知識的聯系形成一種文化視野,再運用這種文化視野進行具體知識的講授,促成學生文化修養的形成,使教師由知識積累到文化修養的過程得以實現。二是要奠定學生的文化基礎。要使學生具備文化修養,必須強化他們的知識基礎,只有具備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廣博的生活知識、深厚的人文知識,才能通過多層面不同知識的組合與滲透形成文化修養。只有師生具備了共同的文化認同的基礎,逐漸形成文化意識,才能搞好校園的文化建設。
再次,要開設人文類課程。人文類課程的開設對高職院校有著特殊的意義,既是對過去文化基礎欠缺的彌補,也是對學生將來從事專業崗位工作的準備。在具體實施中,要從不同學科的特點進行妥善處理,對于文科類專業,要強化專業課程的文化意義,強化培養想象力課程的開設;對于理科類專業,則要注重人文修養的培養,開設一些文化類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不僅會增加學生的文化修養,而且對學校文化的整體建設也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要強化文化建設的氛圍。文化氛圍的建設對高職院校有著重要的意義,直接關系到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由于文化作用于人的特殊性,即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對人的塑造,因此要求在強化文化建設氛圍的過程中,充分關注學校硬件的文化氛圍,如學校校園的設計與規劃等等,同時還應注重學校軟件文化氛圍的加強,如教師的文化修養、教學中知識的文化提升等等。軟硬件要做到內容與形式統一,充分體現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設計的整體觀念。
參考文獻:
[1]奧爾托加·加塞特.大學的使命[M].徐小洲,陳軍,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政云,李尚群.奧爾特加·加塞特的大學發展與大學教育思想探析[J].高等農業教育,2005,(5):18-22.
[3]李建輝.大學的根本使命和出路在于改革——奧爾特加·加塞特《大學的使命》的教育改革思想述評[J].煤炭高等教育,2004,(4):23-25.
[4]楊泉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對策[J].安徽財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55-56.
作者簡介:
張梓英(1978—),女,浙江衢州人,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助理研究員,浙江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