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中等職業教育特色衰退的現象,提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應重視創新教育,要盡快培養和建立起一支“雙師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應大力提倡和鼓勵私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辦學,這樣才能培養出大量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實用型人才。
關鍵詞:特色衰退;創新型人才;雙師型教師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得到了迅猛發展,到2005年,全國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達3萬余所,招生人數達到650萬人,在校學生超過1000萬人。本世紀初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進行了較大范圍的調整,不少地方將過去由系統辦學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劃歸到教育系統。教育系統也對新歸屬的職業學校與原屬教育系統辦學的職業類學校進行了重新整合,這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教育資源,擴大了學校規模。職教不同于普教,特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生命線。然而,許多地區多種門類的各類職業學校,如技工學校、職業中專、職工中專、成人中專等已在近幾年的合并、調整中幾乎消失,原系統辦學的職業類學校也越來越少。中等職業類學校門類過多,適當整合非常必要,但原各系統辦學時所具有的各類職業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專業特色,也在逐漸衰退,這一現象不容忽視。具體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調整后的中等職業學校,規模得到了擴大,但專業設置缺乏特色。很多地、市將原來各系統辦學、專業性較強的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調整歸屬教育局管理,教育局又將這些學校與原教育局所屬的職業高級中學、綜合性中等專業學校進行合并調整。重新整合后,學校辦學規模和師資隊伍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擴大。但與合并前相比,系統辦學的職業技術學校原有的行業特色,如商業、機械、紡織、服裝、化工等,在重新整合后,專業特色有所衰退。有的中等職業學校為了爭生源,不少專業設置趨于雷同。
(二)培養目標的不確定性,影響了中等職業學校培養實用型、技工型人才特色的發揮。片面追求高校高入學率,學生和家長及用人單位盲目追求高學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形式、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雷同于普通高等學校,是造成中等職業類學校培養目標不確定性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以職業技術學院為主體,由于歷史原因,開辦時迎合高等教育超常規發展,各地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倉促上陣,創辦時沒有及時形成自己的職業技術這一辦學特色。從我國歷史上看,鄙薄職業技術教育,生產技藝不能登學校大雅之堂的思想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把弟子樊遲“請學稼”、“請學為圃”的要求視為小人之舉。這種傳統思想至今仍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使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領導不愿把技術類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在高級技工上。
(三)上個世紀我國絕大部分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主要是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都隸屬于各行業系統辦學,它長期為國家建設輸送了大批急需的,能及時適應各類工作崗位的中等專業技術人才,早期更是有不少人已成為高級工程師和高級技工等技術中堅力量。系統辦學具有傳統優勢,如比較熟悉本系統需要什么樣的中等專業技術人才;能有針對性地組織安排適合本系統的教學內容;自己組織編寫適合本系統專業需要的各種教材;合理設置與專業課相適應的文化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能較為方便地引進熟悉本系統專業并有一定實踐經驗的專業教師;學校領導較為熟悉本系統專業技術結構,有利于學校確定正確的培養目標和制定適合本行業的教學計劃;能較為方便地安排學生在本系統內專業對口的單位實習;畢業生也能較快適應專業對口的本職工作等。而目前經調整后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雖然打破了行業界限,但由于學校脫離了原來行業的管理體系,上述許多優勢已不復存在。
(四)由于調整后學校脫離了各行業的直接管理,師資渠道與過去相比較為狹窄。教育系統的師資主要來自師范類院校的畢業生。雖然與過去相比大部分學校已向非師范類敞開大門,但由于政策的慣性作用,需要優先安排師范類大學畢業生就業,這就使得新分配到職業學校的大學生比例仍大大高于非師范類大學生。從各系統引進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在職大學生和工程技術人員,比過去更困難。這給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發揮原有辦學特色形成一定的障礙。
(五)學校領導層構成缺乏專業特色,成為學校繼續發揮專業特色的一大制約。中等職業學校絕大部分歸屬教育部門辦學后,校長的配置基本局限于原教育系統內,而進入領導年齡結構層次的教育系統管理人才,鮮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特長和職業技術教育經驗。他們絕大多數出身于師范類院校,而過去師范類院校還沒有設置職業技術類專業。如此結構的領導班子,不可能很好地組織安排專業教學,也不可能深層次考慮到有利于發揮專業特色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他們沒有親身體驗過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專業實習等教學環節,也就不能深刻理解這些教學環節的重要性,而往往把這些環節變成了提前結束理論課程,過早地花大量時間讓學生去尋找工作。管理不善的學校致使大量學生在這段時間無所事事,在家休閑或游蕩于社會。而主要領導大部分精力則集中在擴大學校規模上,多招學生。在管理上沿用普教模式,只熱衷于分數,抓課堂紀律、環境衛生,這很難在學校的辦學特色,即在專業理論教學和技能教學上有所創新,在動手能力培養上有所建樹。
以上問題,可以說是目前中等職業教育中辦學特色衰退現象的幾個主要方面。這一現象不容忽視,它直接影響到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和提高。筆者從事多年職業技術教育工作,現談談對解決上述問題的見解。
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領導班子,特別是校長的配置應跨出系統、跨出地區,廣開賢路、廣納志士,特別是要注重吸收教育系統外,非師范類院校畢業的人才擔任學校的主要領導。非師范類院校畢業生雖然沒有經過師范類學校開設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的選修(這些課程可以在不長的時間內補上),但他們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術知識和較為熟悉與職業技術教育相通的如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實習等相關教學環節,特別是已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非師范類在職大學生,更懂得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如何培養。然后會深入思考如何安排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能比較準確地抓住相關專業上的教學重點和關鍵環節。
第二,辦好中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是關鍵。目前雖然基本打破了師范與非師范類畢業生的分配界線,但師范類畢業生理應從事教學工作早已是約定俗成,分配到職業類學校的畢業生數還是大大多于非師范類。急病需下猛藥,目前情況下應大量吸收和鼓勵非師范類畢業生到職業技術學校任教,特別要注意吸收具有實踐經驗的在職非師范類院校畢業生到職業類學校任教,盡快培養和建立起一支“雙師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
第三,學校規模擴大后,為了擴大生源,不少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盲目設置新的專業,不太考慮是否符合本校的辦學特色,學校是否具備開辦這種專業的條件。有的學校甚至在沒有專業教師的情況下就開設新的專業。可謂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想辦什么專業就辦什么專業,有條件上,沒有條件也要上,這難以保證最基本的教學質量,形成了許多學校追求大而全,專業設置雷同,學校原有辦學特色漸漸退色的現象。筆者認為,學校要有規模,發揮規模效益無可非議,但特色應繼續保留和發揮。筆者建議規模大的學校可設立XX專業名稱的分校。這樣既發揮了規模優勢,又保留了學校的原有特色。
第四,應重新確定當前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由于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重點并不到位,實際執行中有所偏離,即它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越來越雷同于普通高等學校,因而上述所說這些學生在中等職業學校中所接受的教育,也大多雷同于普通高中,這與中等職業教育的初衷是相悖的。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改變目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基本趨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現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應主要培養高級技術人才,即高級技工,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也相應地為需要升入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設定一個相匹配的培養目標,即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輸送未來高級技工打好基礎。
第五,繼續支持仍留在行業系統內辦學的學校,發揮行業辦學優勢。從目前情況看,少數仍留在行業系統內的學校,不少是岌岌可危的,主要原因是與教育系統所屬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相比,學校在辦學經費等方面沒有得到同等待遇。政府收取的教育附加費,教育系統外的多數職業學校無法獲取。在教職工福利分配上也與教育系統內辦學的學校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在醫療保險待遇上差距更大。教育系統內所屬學校的教職工所享受的G級(即公務員級別)醫保待遇,非教育系統辦學的教職工至今大部分仍不能享受,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行業系統內學校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因而為數不多仍留在各系統內辦的中等職業學校很難長期生存,它的中等職業教育特色也很難長期保留。
第六,應大力提倡和鼓勵私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辦學,在立法、政策上應給予支持,打破教育壟斷,使私立學校能真正享受公立學校同等的政策待遇,如教育附加、職工社會保障等,取消國有民辦機制,以避免與私立學校產生不公平的競爭。像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中的企業一樣,沒有私營企業的發展和強有力的挑戰,就不可能把國有企業逼上改制這座“梁山”,我國的經濟也不可能高速穩定的發展。同樣,沒有私立學校的興起,形成對公立學校的壓力,整個教育難以形成真正的競爭,教育質量也難以快速提高。
縱觀發達國家的教育史,它們在這方面也同樣經歷了這一過程。過去它們的學校也基本上是公立學校,經過上世紀初期的政策調整,鼓勵私立學校大力發展,從而形成了以私立學校占多數的教育體系,日本的私立學校總數達80%以上。這一變化打破了教育壟斷,彌補了政府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真正形成了競爭機制,教育質量也隨之得到了穩步提高,應試教育得到了根本改變,各級各類學校的特色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能力也隨之得到提高。我國的教育也會像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國有企業一樣,隨著民辦教育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民辦教育、私立學校也會像民營企業一樣,逐步發揮出強大的生命力。目前公辦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應未雨綢繆,辦出自己的特色,不斷創新,轉換機制,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1]郭健.國際職業教育的新觀念與新舉措[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20).
[2]H·G·古德.美國教育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作者簡介:
葉愛寧(1963—),浙江省湖州藝術與設計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本文責任編輯:何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