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國內外孵化器的中期篩選標準的分析比較,從在孵企業能力、知識補給、社會網絡、孵化器內部產業鏈協同以及孵化器與在孵企業的生命周期五個方面,提出了對在孵企業的中期篩選標準。
關鍵詞:中期篩選;在孵企業;協同;生命周期
一、 介紹
企業孵化器對在孵企業的篩選分為兩種情況:(1)入駐篩選——指對申請入駐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申請和發展計劃、產品的市場開發前景、金融能力以及研發能力及管理團隊的一個全面的考查和審評,它是保證孵化質量的條件之一,也是保證資源有效使用的重要前提;(2)中期篩選——指對培養了一段時間的在孵企業在其各方面發展狀況的一個考評,包括在孵企業自身運行以及與孵化器相適宜情況。
本文主要研究對在孵企業的中期篩選標準,因為孵化器的成敗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在孵企業的中期篩選,不同類型的企業孵化器有其不同的使命,其能力和資源也有所區別,如果對在孵企業沒有一個合適的中期篩選標準,可能導致在孵企業對于在該孵化器中孵化來說太強或者太弱,或者是過多的資源浪費在沒有前途的項目上,而相應的可能導致在孵企業甚至是孵化器的失敗。
二、 關于孵化器中期篩選標準的研究進行簡要回顧
Merrifield描述了在孵企業中期篩選過程中的三步走決策樹。第一階段,孵化器評價在孵企業的六個標準:潛在銷售利潤,政治和社會約束,增長潛力,競爭者分析,風險分攤以及工業改組。第二步是在孵企業與評價的適宜度評估,又有六個標準:資本可獲得性,制造能力,市場和分銷,技術支持,零件和材料的可獲得性,最后是管理。
基于對美國孵化器管理者的調查,Lumpkin和Ireland識別了三組中期篩選標準。第一個組標簽是“管理團隊的經驗”和包含的管理、市場、技術和金融手段,管理團隊的經驗和其增長率。第二個組,“金融實力”,包括贏利性,流動性,和增值性,債務和資產的可用性,管理團隊個人的投資以及當前的公司規模。書面的商業計劃書,其他人的證明,持續性,產品/服務的市場可銷售性,創造性,產品/服務的獨特性以及管理團隊的年齡,這些都是“市場和個人因素”的命名下。
我國對于孵化器在孵企業中期篩選標準的研究則很少。胡小平和方行明采用財務效益指標、發展能力指標和資產勞動指標體系建立評價標準,最后對在孵企業成熟度進行測評,分為四類:(1)孵化成熟應遷出孵化器;(2)進行診斷,提出改進意見,繼續孵化;(3)視孵化器的空間和待孵項目狀況,對該企業的酌情考慮給予繼續孵化的機會;(4)淘汰,遷出孵化器。
三、 中期篩選標準
本文提出從對在孵公司的能力、知識補給角度、社會網絡、孵化器內部產業鏈協同以及孵化器生命周期五個角度來考查。
1. 在孵企業的能力。
(1)技術。在孵企業基本上都是高新技術企業,因此技術創新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同時,技術水平也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高科技企業屬于研究開發型企業,研究開發活動對科技型企業至關重要,高科技企業強調技術創新,在技術上采取領先一步的策略,其成長的主要依靠是新技術、新理念的運用,而不是主要依靠自然資源的消耗或資本的投入,這是高科技企業在競爭中取勝、獲得收益的基礎。因為進入孵化器的企業基本上都是高新技術企業,因此技術水平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高科技企業屬于研發型企業,而科技對于研發重要,某種程度上可以講新技術、新理念的運用是企業的靈魂。因此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查后,認為該在孵企業的技術已經達不到創新要求或者是已經被淘汰,或者經過相當時期的投入技術無法轉化為生產力,那么說明該企業已經不適合繼續留在孵化器中。
(2)管理團隊。Katkati(2003)指出“成功的企業家發展多種基于資源的能力以支持其多元化戰略用來將產品推進市場。而且,總結了帶來成功的并不是其產品比競爭者的產品獨特,而是公司解決能夠帶來成功的顧客的獨特需求的能力”。Kirzner(1973,1979)強調了企業家的重要性,因為他們的核心實力存在于認識和知道其他人不知道的事物。企業家可能本身并沒有特殊的知識;他們能夠認識其他人的知識、經驗和專家,并可以在一個新的利益結構中為之所用。這種觀點看來,團隊的能力對于一個新企業成功率來說是最重要的。有時候可能考查一個企業家對于人才的利用不是很容易,那么可以通過看這個管理團隊是否各司其職、把企業管理得井然有序。
(3)金融能力。在孵企業有無一定的融資渠道;項目投產后的生產規模和利潤計劃。必要時,還要評估無形資產價值和現金流狀況,有可能其資產負債表上利潤相當可觀,但是如果現金流難以為繼,那么說明這個企業的金融能力是相對弱的。一個企業生命的表現就在于資金流和物流,任何一個流斷了,生命都將近。因此,可以考慮將該企業篩選掉。
2. 知識補給。知識獲取與技術能力正相關。外部知識的獲取對于企業家公司是特別重要的,因為知識是一個需要持續補給的資源,特別是對于高科技公司的成長而言。知識獲取是一個內外兼有的過程。內部知識增長的發展著重在公司邊界內部的實踐中產生的,例如培訓,研究和發展。內部知識決定于公司給員工安排的活動。相反的,外部知識是存在于公司邊界外部的,可能包括產品、市場和技術的知識。獲取外部知識對于將研究商業化以及開發商業前景的活動都是重要的。由于企業家公司常常太小以至于不能得到足夠的外部知識來獲取競爭優勢,外部知識獲取定位了公司獲取額外創新知識的能力。由于知識增長在市場及商業中越來越重要,公司將越來越多的依靠其運作。公司融合到孵化器結構中的一種重要利益是高水平的社會資本利益,例如,更多的獲得多種外部知識資源。沒有連續性和可靠的社會結構的支持,新的投機獲得知識的機會就很小。公司在其增長過程中也必須能合適的開發其市場的、財政的、生產和人力資源的知識以維持企業的環境。社會資本和企業擁有的知識的影響允許公司更有效的運作。運行公司的企業經常忽視技術創新。企業家公司不能確定維持公司目前管理的關鍵需求。公司常常決定其創新是否足以促進其增長和成功。
因此,孵化器可以結合自己的社會關系資源,看看是否能夠給在孵企業提供更多的知識補給服務,包括管理知識,商業知識和技術知識補給服務,如果已經無力再提供,那應該考慮讓該企業畢業退出孵化器。
3. 構建社會網絡。通過與孵化器管理者交互增加的知識,將增加公司新產品開發,實現公司技術能力的增加,改進其名譽并減少給顧客的銷售成本。由孵化器協助帶來的名聲促進也使公司對于資本投資商更有吸引力。缺乏適當的初始資金的公司似乎當與企業孵化器合作時就更有信譽了。同時,通過孵化器的幫助公司還獲得了其他的資源。
從社會結構中得到的知識是很重要的。然而,高科技企業家的公司在市場上獲得成功僅有這個因素是不夠的。最后,由于公司獲得的知識逐步增加,結果隨著其間關系的變化將做出貢獻。關系的結果,是企業家公司轉化已得知識為可行的服務、產品或者組織的公司實踐能力。特別的,關系結果由新產品開發、技術能力、聲譽和銷售給顧客的成本降低來測量的。
因此,在對在孵企業有中期篩選中還應當考查企業孵化器對在孵企業在新產品開發、技術能力、聲譽和銷售成果相關的社會網絡中是否還能提供積極性的協助來考慮。
4. 產業鏈協同。孵化器管理者應該視在孵企業為小的內部團體的一部分,這個小內部團體的成員能夠而且應該與彼此結成網絡為了商業目的。如果正確的鼓勵和協助的話,計劃的在孵企業間的“交易通道”和“內部出售”將提供很多益處。參考由英格蘭的Chelmsford,界面孵化器采取的方法:不僅僅是過分擴張組織以供應輔助服務,執行者選擇協助商業服務企業在孵化器內部來啟動投資。這個公司通過供應服務給他的一群入駐企業從事內部銷售,同時給外部顧客。相似的,Lyons建議“兼容的租戶更有可能結成網絡,這對于全國范圍內的孵化器的成功是一個日益重要的因素”。
國內有學者提出同一技術領域非競爭企業聚集更有效率,這樣即可以鼓勵同一技術領域有效的知識和制度上的交流,也可以鼓勵其更好的完善孵化器內部企業間的“交易通道”。因此孵化器在中期篩選中,可以同時考慮在孵企業間是否存在這種意義上的協同,如果某個在孵企業沒有參與到其中甚至是可能破壞這種協同,那應考慮將其篩選掉。
5. 孵化器生命周期。分析在孵企業發展所處的階段特點和孵化器所處的生命周期,明確孵化器之中的資源特性和孵化要求,了解孵化器為企業提供資源的能力。根據孵化器所處的生命周期分析孵化器環境和孵化資源,不同環境的孵化器所能提供的孵化資源集合是不同的,分析孵化資源集合的一個方法是將資源來源與孵化器環境要素相結合,所有環境要素所提供的資源組成企業孵化的資源集合。然后可以針對在孵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有針對的提供其所需的服務。
周寄中和劉騰在《孵化企業:動力學過程與資源配置》中給出了考核的具體框架:(1)分析企業發育階段的特點與企業孵化器所處的生命周期;(2)根據企業發展現狀診斷企業能力缺陷,求解資源需求;根據歷史數據預測未來企業能力發展趨勢和成長潛力;(3)根據生命周期分析孵化器環境和孵化資源集合;(4)結合企業未來所能達到的能力,修正資源需求矩陣;結合企業潛在能力向量和孵化器中孵化資源集合,得到相應的資源供給矩陣;(5)匹配與配置。本文認為該步驟在中期篩選中,從生命周期角度來考慮同樣適用。如果,企業的資源已經不能與在孵企業需求相匹配,那也應該考慮放棄對該在孵企業的培養。同時這個過程也可以用來考查兩者間的偏差,以對服務進行進一步的調整。
參考文獻:
1.Kris Aerts,Paul Matthyssens,Koen Vandenbempt.Critical role and screening practices of European business incubators.Technovation,2006,12(002):3-5.
2.胡小平,方行明.企業孵化成熟度測評系統研究.軟科學,2003,17(6):15-17.
3.Kakati,M..Success criteria in high-tech new ventures.Technovation,2003,23(5):447-457.
作者簡介:仲偉俊,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梅姝娥,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姚蘭芳,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7-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