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宏大的社會工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近幾年,江西省新余市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工業經濟總量和財政總收入大幅增長,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在實施城市化、工業化過程并取得實際成效的基礎上,提出“三年大變樣、五年一體化”的新農村建設目標,力爭在“十一五”期間使新余市農村出現較大變化。
為實現這一目標,新余市探索出了一整套符合新余實際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一、大力實施“3321”工程,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構建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內容。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我們依托現有產業,提出了“3321工程”,即建設3個十萬畝(十萬畝新余蜜桔、十萬畝優質苧麻、十萬畝高產油茶)高效農業基地;建設3個萬頭生豬良種場;分別培訓和轉移二十萬農民工;建設1個百萬畝優質稻基地。為了確保這一工程的實施,我們一是制定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市、縣區、鄉鎮分別成立產業領導機構,建立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制定扶持的相關政策。二是強化基地的產業經營形式,基地建設全部依托現有龍頭企業,采用“公司+農戶”的形式進行開發和建設。同時對基地今后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具體要求,即生產要實行規模化、品種要實現優質化、質量要達到標準化、經營要符合市場化、耕作要逐步機械化。三是大力實施“農民培訓工程”,培養新農民,為了讓每一個農民至少掌握一門以上技術和技能,從2005年起,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對農民實行全部免費培訓,由市財政買單,兩年來,共免費培訓了7萬余農民,市財政每年拿出300多萬元用于對農民的培訓補貼。
二、重點突出“三個依托”,加快村莊整治,優化農村環境
村莊整治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是農民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了確保村莊整治試點建設有成效,我們在試點村的布點選擇上突出“三個依托”,即依托主要交通沿線、依托城市規劃區外的周邊村莊、依托產業和名勝古跡,每年建設360至400個村莊,力爭用五年時間使全市所有主要交通沿線的村、所有城郊村、所有景區村得到全面整治改造,使廣大農民能夠走平坦路、住整潔房、喝干凈水、上衛生廁所、用潔凈能源。一是突出抓好村莊規劃。進一步完善鄉鎮村莊規劃體系,按照基本農田保護區和農民住宅區兩集中的要求,制訂好村莊改造建設規劃,不符合規劃的用地、建房申請一律不予審批。規劃建設依山就山、靠水就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不搞大拆大建,不搞過度建設。二是加強村莊綠化建設。切實做到栽樹不種草、美化不亮化、修路不建廣場。市里每年向新農村建設點免費提供10萬株樹苗用于村莊綠化。三是狠抓改廁工作。在強調人畜分離的同時,強調所有家庭廁所和新建公廁都要修建化糞池,進行無公害處理,確保廁所清潔衛生。四是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2006年,市財政用于新農村建設的專項經費達1000萬元,從2007年起市財政每年將新增1000萬元用于新農村建設。五是動員企事業單位、駐市部隊幫扶新農村建設。組織了新余鋼鐵公司等10個駐市中央、省屬企事業單位和民營企業及駐市部隊幫扶53個自然村開展新農村建設,僅新鋼公司就出資100多萬元用于3個村的建設,為我市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2007年,這些企業和單位繼續進行幫扶新農村建設,且一定三年不變。
三、加快建立“四個覆蓋體系”,全面加強農村社會事業
一是建立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城鄉一致的戶籍制度,逐步取消由城鄉戶籍不同而派生的社會保障差別。2007年在全市全面實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實現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同時建立城鎮居民合作醫療制度,從2007年起,參加合作醫療的城鎮居民由財政補助40%、個人負擔60%,其中低保對象財政全額負擔,力爭2007年參合面達到50%,2008年達到80%以上。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認真解決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問題,凡符合條件的失地農民都可參加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建立與城市社保相銜接的農村養老保險辦法。二是建立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社會救助體系。全面實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1月我市率先在全省全面實施農村低保,并從7月1日起提高低保標準,農村低保非常補對象由80元提高到100元,常補對象由90元提高到110元。農村“五保戶”已實現應保盡保。從2007年起,農村大病醫療救助由年人均補160元提高到300元,對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提高供養水平。3年內將全市36所敬老院(福利院、光榮院)建成省二等院標準。三是建立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優質教育保障體系。全面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在2006年實行“二免一補”的基礎上,2007年進一步加大免補力度,對所有學生免學雜費,貧困生免費發放教科書,補助貧困寄宿生生活費。四是建立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體系。全面改造農村衛生院。加大村衛生室(所)改造力度,對全市所有村衛生室(所)按每個1萬元的標準安排經費,4年內使392個村衛生室(所)達到省規定的配置標準。完善城市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對口支援制度,使全市農村衛生機構到2010年全部達到初級衛生保健綱要的標準。
四、全力推進“四個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差別
一是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新余市已全面實現村村通水泥路,下一步要實現組組通水泥路。延伸城市公交車的覆蓋范圍,目前我市城市公交車已延伸到水西、河下兩個鄉鎮,下一步目標是東延伸到姚圩鎮、西延伸到分宜鎮、南延伸到良山鎮、北延伸到水北鎮,使城市公交基本覆蓋全市各主要中心鎮。二是推進城鄉信息一體化。目前,固定電話、移動通訊已覆蓋全市所有鄉村,有線電視、寬帶網絡覆蓋面已達80%,下一步是將通訊、電視、網絡覆蓋全市所有鄉村。三是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生活待遇,鼓勵農村教師安心任教,凡在邊遠山區任教的教師每人每月增加300元工資;在農村任教滿15年的可在市內購買一套經濟適用房;在農村任教3年以上的方可上調縣、市中小學校。四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為了建立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新余市將實施公益文化工程,規定財政對文化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保證一定數量的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和新增文化經費用于農村文化建設。
五、全面實現“三個無障礙”,徹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
一是農民工進城入戶無障礙。農民工只要在城里有固定的住所或固定的收入,可隨時由農村戶口遷入城鎮戶口。二是農民進城就業無障礙。只憑一張身份證,農民工就可以和城鎮民居民一樣應聘各行各業的工作,并且可以享受城鎮居民困難群體同等的小額貸款、稅費減免、社保補貼、崗位補貼、職業培訓、職業介紹等就業優惠政策。三是農村學生到城市就讀無障礙。農村學生只要達到城市學校錄取分數線即可入學就讀,在收費方面完全享受和城鎮學生一樣的待遇。
六、切實做好“三個確保”,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一是積極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確保農村基層組織后繼有人。從2007年起,全市每個行政村選派一名共392名文化水平高、政治素質好、年青有為的村級干部或立足農村的專業種養大戶到市廣播電視大學學習農業經營管理或農村行政管理,作為農村基層組織的后備人才,所需費用每人3980元由市、縣、鄉三級按5:3:2的比例分擔。二是建立村支書保障激勵機制,確保村支書部書記后顧無憂。我市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村級干部保障激勵制度(試行)的通知》,對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作風正派、政績突出、群眾公認、在村支書崗位工作20年以上的優秀村支書,可享受副科級政治待遇,列席鄉鎮黨政班子聯席會或鄉鎮長辦公會,給予副科級職級補貼。三是建立村黨員干部生活補貼制度,確保農村黨員干部生活有著。對離任村干部給予一次性補助,對“三老”(老黨員、老干部、老勞模)進行定額生活補貼,對貧困黨員干部家庭進行幫扶等,有效解決了村干部“進無路、退無保、報酬低”等實際問題。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