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引導學術發展,學術提升期刊品質,期刊與學術應該形成可持續的良性互動。這是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和提高社科期刊質量的重要途徑。社科期刊不能僅僅滿足于被動地發表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它同時應自覺擔當起學術組織和學術引導的重任。一方面,社科期刊在推動學科觀點創新、學科體系創新、科研方法創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期刊界與學術界保持良性互動,共同承擔著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歷史使命。社科期刊在引導學術中促進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從而使社科期刊成為吸引相關研究者的中心,同時在這種引導學術的發展中社科期刊自身的價值也得到充分體現。
社科期刊促進學術繁榮功不可沒
第一,社科期刊是學術研究成果進入社會的渠道。它將學者的研究成果介紹給社會,并將社會反應的信息反饋給作者。雖然其他媒體也可以介紹學術成果,但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沒有社科期刊的出版作中介,科研成果就難以真正進入社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第二,社科期刊又是學術傳承的載體。它記錄著社會科學學術研究過程的苦苦探索,一代代學者們的孜孜求索以及成果的積累。成為后來學者取之不盡的思想資源,也是民族文化寶庫中重要的精神財富。
第三,期刊的另一項功能是推出新人。學者的學術地位、其成果的學術價值,通常都是以其發表成果的社作者系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副編審。郵編:300191科期刊的權威性為重要標志,并以此作為求職、晉升的主要依據。在我國,隨著學術評價機制的逐步規范,我國的大部分重要社科期刊正在發揮這樣的功能。
第四,社科期刊對學術研究的導向作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貫徹“雙百”方針是繁榮學術的重要保障。刊物的辦刊方針,稿件的選擇和組織等,無不體現出辦刊人對政治方向的把握,對黨的方針政策的理解,對學術前沿的敏感,以及由基本學養所決定的鑒別能力。刊發的稿件就是辦刊宗旨的具體體現,它是一種無聲的號召,昭示作者和讀者我們倡導什么。這就是社科期刊對社會科學研究的導向作用。
第五,社科期刊對規范學術研究的引導。建立和完善學術規范既是研究工作本身的需要,也是建設良好學風的基礎性工作。編輯對作者的研究成果進行鑒別和后期加工,除了審核成果的內容、文字的再加工以外,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是嚴格執行學術規范。這些方面的嚴格要求對于糾正目前學術領域的某些不正之風,凈化學術空氣也將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
社科期刊發展必須具有自己的特色
在現有的社科期刊中,除非常專業的學術理論期刊外,綜合性的社科期刊約占三分之二。欄目拼盤式的綜合性期刊,“趨同化”現象比較嚴重:編輯方針趨同,編輯模式趨同,欄目設置趨同,甚至探討的社會熱點問題也趨同。大家一起走“泛綜合化”的路子,使許多期刊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成了千孔一面,必然造成大量的社會資源浪費,與此同時,又無法滿足社會科學研究多樣化的需要,成為社科期刊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社科期刊發展必須具有自己的特色,這已經成為許多主編的共同思路。鄒韜奮先生曾經說過,沒有個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問題,發展就更沒有希望了。在這里,鄒韜奮先生將刊物的個性特色提高到生存與發展的高度,并以此作為衡量刊物生存發展能力的標志,顯然是很有道理的。從一定意義上講,具有個性特色與品牌優勢是社科期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社科期刊的特色是—個綜合性因素。它包括對刊物的準確定位、整體策劃及刊物的欄目設置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學科前沿特色等綜合因素。期刊特色是期刊品牌的基礎,而期刊品牌是期刊特色的提升與發展。沒有特色就沒有品牌。社科期刊能否形成品牌,如何形成品牌,如何維護品牌,如何挖掘品牌價值,對社科期刊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國際社科期刊發展的經驗已經表明,期刊的特色與品牌戰略的成功結合,可以造就出一流的社科期刊,形成一批經久不衰的社科期刊品牌。因此,引導學術發展、提高期刊品質是社科期刊改革與創新的歷史使命,而提升期刊特色、打造期刊品牌是維系社科期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學術期刊健康發展之路
學術期刊健康發展,就要在建立學術規范體系、學科建設和學術創新上下功夫。
首先。要建立嚴格的學術規范體系。現在許多作者為自己的名和利而發表論文,他們不去潛心地進行科學研究,又急于發表文章,于是抄襲剽竊成風。這種風氣如不遏制,學術研究沒有前途。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期刊工作者責無旁貸,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要求作者在發表學術論文時,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為什么要發表論文。筆者以為:(1)為了探求真知,這是每一個從事研究工作者的價值追求,也就是目的和動機;(2)要承上啟下,將過去的知識與未來的知識聯系起來,這既是研究工作的方法,也是每一項研究在學術發展過程中的定位;(3)要人己有別,就是嚴格區分前人的成果、他人的成果與自己的成果,這是作為科學研究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底線;(4)研究成果至少需要包括要解決的問題、所針對的理論、所使用的方法、資料來源、解析過程、自己的發現、結論,這是作為學術成果,也就是一般的表述方式。
其次,要搞好學科建設,走出一條中國自己的學術研究道路。我們社科期刊在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偉大事業中,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這一重大使命。為此,我們應該樹立三種意識:(1)責任意識。不要小看我們社科期刊的社會影響,社科期刊是整個社會精神生產的一部分,它是以自己特定的方式影響社會。既然是整個社會精神生產的一部分,就有一個社會責任的問題。作為社科期刊應堅持“二為”方向,要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2)陣地意識。哲學社會科學既是科學又具有意識形態性。作為社科期刊編輯工作者應該有陣地意識,對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要進行有分析有深度的批判,維護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并在批判中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3)學術意識。要提高我們研究的學術水平,勇于創新。培養一批理論聯系實際、功底扎實、勇于創新的青年理論骨干,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資政育人,提高全民族人文素質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學術創新。學術創新是艱辛的,任何一位嚴謹的、具有科學責任心的學者,都會對學術創新的甘苦有深切體會。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創新,決不是天馬行空、主觀臆測,決不是無根據的空想瞎說。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理論創新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前提,否則就會迷失方向。就會走上歧途。”同時,學術的健康發展,還需要注意這樣兩個問題:一是學術成果必須符合客觀實際,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二是應該正確地對待傳統。對傳統必須作辯證的、科學的分析,好的就堅持、就繼承,壞的或者錯的就否定、就摒棄,并用新的觀點、新的結論取而代之。學術研究就在這種辯證對待傳統的過程中得到發展、不斷前進。
責任編輯:王品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