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軍事革命的推動下,裝備保障信息化是裝備保障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著眼于裝備保障的發展需求,對裝備保障信息化的特征及內容進行了深入闡述,對裝備保障管理、裝備技術保障、裝備保障指揮、裝備物資保障四個方面的信息化建設提出發展構想。在此基礎上,提出為加快我軍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應采取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裝備保障;信息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E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2-0131-03
Abstract: Firstl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actuality of equipment support informationization and finds the main problems. Then the article gives plans on the constructions of equipment support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equipment informationization, equipment support command informationization and equipment material support informationization. In the end it puts forward contermeasures on accelerating our army construction of equipment support informationization.
Key words: equipment support; informationization; contermeasurs
在新軍事革命中,機械化戰爭正在加速向信息化戰爭演變,工業時代的機械化軍隊加速向信息時代的信息化軍隊的轉變,體現在軍事技術、軍事思想、戰爭形態、軍事體制等全方位的軍事要素的變革,信息化是這場新軍事革命的根本特征。裝備保障必須與戰法相適應,與裝備發展相協調。因此,裝備保障信息化是裝備保障建設的必然要求,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也為裝備保障信息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為我軍實現裝備保障信息化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必須抓住機遇、面臨挑戰,貫徹切實可行的發展對策,加速裝備保障信息化的實現進程。
1裝備保障信息化的概念及特征
裝備保障信息化就是在裝備保障領域,以高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為支撐,充分利用裝備保障信息資源,創新裝備保障手段,不斷提高裝備保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實現精確高效、靈活機動的戰時保障,滿足未來信息化戰爭對裝備保障的需求。主要包括裝備保障管理、技術保障裝備、裝備保障指揮、裝備物資保障四個方面的信息化。
裝備保障信息化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精確化保障:充分利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手段,精確地籌劃、建設和運用裝備保障力量,在準確的時間、準確的地點為部隊作戰提供準確數量和高質量的物質技術保障,使保障按適時、適地、適量原則達到盡可能精確的程度,最大限度地節約保障資源。通過裝備保障物資可視化、裝備保障指揮自動化來實現。
智能化保障: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充分利用領域知識和專家經驗,開發裝備保障智能系統。如自動化故障診斷系統、遠程維修系統以及技術保障機器人,都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具體應用。該技術應用于戰場上保障力量和保障物資的需求預測,提高了裝備保障指揮的科學決策水平。
經濟性保障:計算機及通信網絡等信息技術的應用,為裝備保障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實現了裝備保障的經濟性。比如,遠程維修技術,能夠通過網絡化的設備與后方維修中心實時保持聯系,使得裝備不必返回后方進行維修或派技術人員到實地戰場維修,不僅節省了昂貴的維修費用,而且保證作戰任務的完成,充分體現了裝備保障信息化的經濟性原則。
2裝備保障信息化基本內容及發展構想
2.1裝備保障管理信息化
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實現裝備維修管理的自動化,為裝備提高戰斗力提供信息保障。最有代表性的是裝備維修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是實現裝備維修科學管理的基礎,可分為部隊、軍種一級、國防部三個層次。部隊一級為維修信息收集系統,負責匯集基層維修的基礎數據;軍種一級為中層維修管理信息系統,具體由負責維修的業務部門管理;最上層為國防部的維修管理信息系統,主要接收各軍種上報的維修信息及數據,供領導機關使用,由此形成維修保障信息的有機銜接,實現維修保障信息的實時、準確傳遞和處理,便于掌握和控制裝備的維修狀況,制定和管理裝備更新與維修計劃等,提高維修工作的效率和裝備的戰備完好性。
2.2裝備技術保障信息化
裝備技術保障信息化是裝備技術保障能力的集中體現。裝備技術保障信息化就是廣泛運用現代科技成果,積極開發和運用自動化故障診斷技術、遠程維修技術等,實現裝備技術保障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裝備的戰場搶修能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技術保障理論的創新。在信息化戰爭中,計算機的保障問題十分重要,因此應把軟件的開發及保障問題作為21世紀裝備技術保障的核心問題來研究。保障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所需的設施、硬件、軟件及人力等。同時要結合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的戰法,不斷創新技術保障理論。例如美海軍依據美軍“網絡中心戰”的思想,率先提出了“以網絡為中心的維修”思想,并計劃首先在潛艇上付諸實施,這是圍繞“網絡中心戰”這種新的作戰思想,從更高層次上對裝備維修工作的整體籌劃。(2)發展智能化檢測診斷裝備,提高裝備的故障診斷能力。充分利用微電子集成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提高測試和診斷能力。美軍正在研制或試用的交互式電子技術手冊、嵌入式傳感器故障診斷設備、渦輪式發動機故障診斷系統都體現這一趨勢。(3)充分利用現代通信網絡,使裝備具備遠程維修能力。即利用衛星、多媒體技術和其他信息技術,將戰場上損壞裝備的詳細情況,實時傳給后方技術保障部門,經后方維修機構人員和專家共同研究后,提出維修意見或維修方案。(4)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技術保障機器人。據報道,現在美軍基層維修分隊已用機器人更換主要部件,能夠保證準確、高效的完成技術保障任務。
2.3裝備保障指揮信息化
即通常所說的裝備保障指揮自動化系統。該系統利用信息技術把整個作戰空間的技術保障力量、保障任務、裝備保障物資聯為一體,通過對整個保障行動的決策、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及指導實現快速化、精確化保障。裝備保障指揮本身雖然并不能直接產生裝備保障能力,但它的正確與否與水平高低極大地影響裝備保障能力的發揮。裝備保障指揮自動化是對現代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該系統的基礎是通信,核心是計算機,在各種應用軟件系統的支持下,通過對已獲得的充分而可靠的裝備保障情報的處理,輔助裝備保障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快速而正確地指揮、控制裝備保障部隊和各種保障設施及設備。裝備保障指揮自動化系統可隨時掌握保障力量所在位置、承擔任務及可能行動,通過作戰指揮網得到作戰部隊對裝備保障提出的申請后,就能及時對作戰部隊提供保障。技術保障裝備在該系統指揮下對保障力量和保障裝備實現自動部署,裝備保障物資在該系統指揮下實現準確及時的零備件及其他物資供應。智能化、實時化和低誤差是裝備保障指揮系統的發展方向。
2.4裝備物資保障信息化
裝備物資保障信息化的目標是實現快速、準確、及時的裝備保障物資供應。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1)開發零備件供應需求計算自動化系統。該系統采用先進的現代管理理論、信息技術及計算機模擬技術,確定修理零備件的需求及儲備標準。在野戰條件下,采用以“傳感器、人工智能和通信一體化技術”為手段的預測維修系統,能通過機上傳感器、專家系統和通信網絡,提供被保障裝備與維修管理人員之間的實時技術保障數據聯絡,診斷可能出現的嚴重故障,并向上一級維修中心發送零備件需求信息。(2)建立全資產可視化系統,為有效的裝備物資管理和供應提供保障。應用條形碼識別技術、數據庫及網絡系統,依托全球運輸網、全國庫存控制站自動化信息系統等提供數據,對發運物資(含備件)及承運人等情況進行從生產廠商到單兵掩體的全程監控和跟蹤,從而能夠面對未來戰爭強大的裝備保障壓力,在空前廣闊的戰場上對數百萬種、數千萬噸物資進行科學的調配與補充,組織實時、實地、實量的裝備物資保障。
3加快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3.1更新觀念,重視裝備保障,把裝備保障信息化納入到我軍軍事信息化的范疇
近幾年來的幾次高技術局部戰爭表明,現代戰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交戰雙方在裝備保障方面的直接較量。未來的信息化戰爭又使裝備保障手段的改革成為必然,那就是加速實現裝備保障的信息化。這就要求我們首先應從觀念上提高對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的認識,把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納入到整個國家軍事信息化的進程中來,使裝備保障信息化同整個軍事信息化同步協調發展。因此,在制定技術與裝備發展計劃時堅持以系統化思想為指導,把裝備保障指揮自動化系統與技術保障裝備納入整個發展規劃、計劃,對有關裝備保障方面的改革提出建議和設想,實現裝備保障指揮自動化系統與軍事指揮自動化系統的協調發展,實現技術保障裝備與主戰裝備的協調發展,實現裝備保障物資可視化和零備件的科學決策與管理。
3.2以未來信息化戰爭需求為牽引,注重裝備保障理論與技術的創新
裝備保障信息化是裝備保障建設的嶄新模式,因此必須加強與之相適應的理論與技術的研究。要著眼于未來信息化戰爭的發展趨勢,立足我軍裝備保障實際,從理論上把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對裝備保障領域的深刻影響研究透,把信息化戰爭中與戰法相適應的保障方式、方法研究透,在此基礎上注重應用各種信息技術,研制開發先進的技術保障裝備和系統。目前,我軍裝備保障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基本是以跟蹤模仿為主。美軍的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借鑒,但其負面影響是容易形成技術依賴。因此,我們應在“實現軍隊跨越式發展”的思想指導下,努力實現從以跟蹤模仿為主向以自主創新為主的轉變。
3.3以全系統全壽命思想為指導,實現裝備保障信息全過程的數字化
數字化是信息化發展的基礎。為戰時及時提供電子技術保障資料和科學維修做準備,在裝備的研制和設計階段,在以可靠性、維修性和保障性為核心的裝備綜合保障工程的實施過程中,就應按照標準,對裝備或系統的有關保障信息進行數字化。在裝備投入使用后,對裝備維修的基本數據實現數字化。在此基礎上,通過信息化技術保障網絡,營造一個裝備保障信息數據共享環境,實現全壽命周期內無誤、標準、暢通的信息傳輸。不僅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戰備能力和維修保障水平,而且大大降低全壽命費用。
3.4充分發揮軍隊院校的知識和人才優勢,承擔起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的重任
軍隊院校在軍事技術創新中始終發揮著積極作用。為更好地發揮軍隊院校在軍事信息化建設和軍事技術創新中的積極作用,應通過加大資助院校科研項目等途徑,加強對院校研究工作的支持,促進各研究單位之間的合作。同時有裝備保障教學與科研任務的軍隊院校本身,應提高科學研究的戰略高度。以某個科研課題為核心,以技術平臺建設為內容,加強不同學科的交叉和協作,解決好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問題。
參考文獻:
[1] 徐志軍. 對加快我軍信息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 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2002(4):23-26.
[2] 酒濟川. 美軍后勤裝備體系及其未來發展重點[J]. 外國軍事學術,2005(7):1-4.
[3](美)邁克爾·奧漢隆. 高技術與新軍事革命[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4] 張振忠. 裝備保障信息化研究初探[J]. 裝甲兵工程學報,2004(3):13-17.
[5] 王保存. 美軍正在全面強化“信息優勢”[J]. 中國軍事科學,2002(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