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商務的發展是必然的,電子商務時代的物流也面臨新的發展,兩者必然也應走向結合。兩者的結合將衍生新的商務和物流模式,對商務和物流產生深刻的影響。文章深入分析了電子商務與物流的相互依存關系,論述了兩者整合的必要性及協同的意義,提出了兩者整合的措施和協同的策略。
關鍵詞:電子商務;物流;協同
中圖分類號:F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2-0028-03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is an inevitable trend, and the logistics in E-commerce in a new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ir combination also becomes necessary. Then their combination will derive new business and logistics patterns, thus giving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and logistic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mutual relation between E-commerce and logistics, discusses their necessity of integr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ollabor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their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Key words: E-commerce; logistics; collaboration
1概述
電子商務是各參與方之間以電子方式而不是通過物理交換或直接物理接觸完成的任何形式的業務交易。電子商務是網絡與信息時代商務模式發展與變遷的必然結果。要么電子商務,要么無商可“務”,很可能成為未來商務發展的真實寫照。電子商務不僅影響了商務本身,也影響著物流及商業文化中的交流與溝通。隨著電子商務的到來,傳統物流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電子商務要求快捷、高速、劃分細致的物流方式,典型的電子商務顧客是一個未知的實體,它們根據欲望、季節需求、價格以及便利性,以個人形式進行訂購。在電子商務時代,物流有三個最主要的發展方向:首先,物流會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向綜合化、國際化和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其次,物流業以協同方式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為電子商務提供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后勤支持;最后,物流業以電子物流的方式發展,電子商務中的物流或稱電子物流,是指物流過程的某些方面,通過因特網實現,從而實現物流的電子化。電子物流從流程上表現為電子執行,是指在線購買之前、進行過程之中以及購買以后,為使消費者滿意的人、過程以及技術的集合。第一種方向,信息化和物流技術的采用,與電子商務有一種自然的技術交集;第二種方向以電子商務為主體,使物流完全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第三種方向以物流為主體來考慮,但電子物流本身就離不開電子商務和信息技術。這三個方向都表明:客觀上,未來電子商務與物流總是交織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與共生關系。電子商務物流依據主體和角色不同,可分為以生產企業、物流企業、電子商務公司和商業公司為主的四種不同類型,但每種類型的電子商務與物流的整合與協同都存在明顯差異,甚至完全不同,需要因類制宜,選擇最適合的整合與協同策略。
2電子商務與物流整合的必要性
電子商務絕不是單純的技術系統,電子商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了技術、社會和物流三個系統及它們之間的整合集成。任何一個系統的成熟都是電子商務成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但任何一個系統的問題都可能使電子商務遭遇失敗。電子商務的成功無疑需要相對成熟的電子商務系統、信息基礎設施和組織的信息化基礎。信息基礎設施包括網絡與運行環境、集成接口及標準、開發環境等。網絡環境包括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分別實現與用戶、組織內部信息系統及外部信息系統的低層與高層互聯。電子商務需要良好的信息化基礎支撐。對社會系統而言,需要良好的信用、法律、制度、安全感和客戶偏好的商務模式及理念,需要時間培育和建設。“鼠標+水泥”的電子商務模式需要快速響應和低成本的JIT物流系統支持。在這一模式中,無疑信息先行,“鼠標”高效率地完成信息流,“水泥”完成物流,實現物的空間轉換,把商品送到客戶手中。縮短時空距離,創造時空效益本是物流的使命。沒有物流,電子商務將成為無源之水,只有兩者整合協同才能真正同步,縮短時空距離,創造時空效益,為客戶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電子商務與物流的整合是“鼠標”與“水泥”的資源整合,信息流與物流的協同。
2.1發展電子商務對物流業的影響
入世和電子商務是影響我國物流業的兩支重要力量,會給我國步履維艱的物流業帶來深刻的革命性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
(1)發展電子商務可以更快、更有力地促進和推動物流業的發展和物流體系的完善,尤以對物流配送業影響最大,它需要綜合物力上的配送,對綜合物流商的成長具有促進作用。
(2)發展電子商務可以拓展物流空間——物流第二空間,即電子物流,這將是物流發展的彼岸,物流第一空間與物流第二空間將日益走向融合。
(3)發展電子商務可以促進物流信息化,電子商務必須以信息化為基礎,離開信息化,電子商務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物流信息化至少包含三個層次,即全國性及大區性的物流COM建設、物流企業信息化和企業物流信息化,確保的重點是配送企業信息化,這必然帶動整個物流的信息化,全面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4)發展電子商務可以極大地促進物流和商流的融合,這種融合是現代物流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配送成功的重要保證,在網上交易和物流配送的過程中,物流與商流的界限將日益淡化、模糊,不再像傳統物流業,比較嚴格地區分生產與生活資料,電子商務面對的客戶及需求日趨多元化。
(5)發展電子商務將推動物流技術的應用,電子商務注重速度和同步配送能力,要適應這兩點,就必須采用現代物流技術,尤其是配送環節的各種技術,如條碼技術、GIS、射頻技術、EDI、信息技術及網絡技術,配送也必須引入JIT技術。
電子商務極大地拓展了物流空間,也縮短了物流業變革與重構的時間,如果沒有這些因素,靠物流業漸進的發展,物流業將會在黑暗中摸索更長時間,也許沒有完成變革,就失去了生存空間。現在的挑戰和壓力,對物流業而言是一件好事,為物流業提供了難逢的促進機會。電子商務對物流業,尤其是對物流配送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配送是現代流通發展的重要趨勢,將逐漸形成新型市場,這與電子商務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殊途同歸。電子商務對物流配送業有著特別的影響:
(1)促進配送向綜合化、多功能方向發展,促進綜合物流商的成長。
(2)促進配送業的信息化。
(3)促進區域性配送中心的形成。
(4)促進配送向專業化的新型市場發展。
2.2發展物流業對電子商務的影響
發展物流可以為電子商務提供強有力的物流支持,使配送交付更快,成本更低,使電子商務有堅實基礎,也不會有那么多的泡沫,電子商務能健康穩步發展;發展物流可以促進電子商務與物流的融合,其融合的結果必然是:1+1>2;大力發展物流,尤其是物流配送,可以顯著降低電子商務成本,從而吸引更多顧客;發展物流可以提高電子商務的服務品質,而服務在現代商務中占有重要地位;發展物流可以使電子商務公司更專注于商務,使電子商務作得更快、更好、更專業。
物流與電子商務的關系實際上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辯證統一關系,只要能同步發展,也是一種雙贏關系。物流是電子商務的物理基礎和最重要的支撐,也是發展電子商務的瓶頸和最大障礙,物流能獨立存在和發展,但電子商務離不開物流,沒有物流的現代化、信息化,尤其沒有物流配送和區域性配送中心的形成發展,電子商務就只能完成信息流。必須通過多方面努力,促進物流與電子商務的協同繁榮和共同發展。
2.3電子商務與物流的整合措施
雖然電子商務和物流存在著一種強依存關系,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它們在朝著各自的軌道前進,并未融合。電子商務與物流應從多方面,多層次進行整合,主要表現在:
(1)組織與渠道整合。目前,電子商務營運機構和物流營運機構都在向對方的營運區間滲透,這是值得研究的,電子商務公司和物流公司各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應揚長避短,按照核心競爭力的培養要求,確定各自的核心業務和營運邊界。電子商務公司具有技術優勢,但沒有自己的網絡優勢,可以實施物流外包;物流公司有設施和網絡優勢,但信息處理能力相對遜色,物流公司可以致力于物流,而將信息處理外包。
(2)基礎設施整合。基礎設施包括物流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需要良好的區域物流平臺和信息基礎設施。區域物流平臺是區域物流的載體,一個包括諸多的復雜網絡體系,其結構包括物流基礎設施、物流設備和物流標準。因此,電子商務需要整合區域物流設施,通過共同配送為電子商務提供快速、低成本的JIT配送。
(3)信息整合。區域物流信息平臺需要與電子商務系統對接,實現信息集成、共享與整合,也包括信息技術的共享,如EDI、射頻及標簽系統、GPS、GIS、EOS、POS、CAO等。EDI是電子商務與物流共有的,其他是電子商務配送所需要的信息技術。不僅要實現信息集成,也要實現各自信息系統的跨系統集成。
3電子商務與物流柔性協同的策略
柔性是一個系統所具有的快速而經濟地適應環境變化或處理由環境所引起的不確定性的能力。電子商務系統、物流系統及其所面臨的市場環境都具有快速多變和不確定性特征,其典型客戶是未知和分散的。因此,電子商務與物流要求協同和應變。協同論是由哈肯創立的。“新三論”之一的協同論,是研究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在與外界有物質或能量交換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自己內部協同作用,自發地出現在時間、空間以及功能上的有序結構的。它以現代系統控制科學的最新成果為基礎,同時吸取了耗散結構理論的精華,采用系統動力學的綜合思維模式,通過對不同學科、不同系統的同構類比,提出了多維相空間理論,并且建立了一整套統一的數學模型和處理方案,在從微觀到宏觀的過渡過程中,描述了各類有著不同特殊性質的系統從無序到有序轉變的共性。
3.1協同學釋義
(1)耗散結構: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比利時的普利高津把開放系統和遠離平衡的條件下,系統與外界環境交換物質和能量的過程中,通過能量耗散過程和內部的非線性動力學機制來形成和維持的宏觀時空有序結構,稱為“耗散結構”或“自組織現象”。
(2)自組織:各種自組織系統,都存在當外界的控制參量不斷改變時,在一定條件下會經歷一個從無序到有序,從有序到有序,從有序到混沌的系列演化模態,在模態形成前后,控制參量的性質未發生變化,就是說它們并未給系統提供形成何種模態的信息。系統中新形成的模態是在一定外界條件下自發產生的,這就是自組織的含義。
(3)序參量:在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由無序向有序轉化的過程中,系統不同的參量在臨界點處的行為大不相同:有的參數阻尼大,衰減快,稱為快馳豫參量,對轉變的整個進程沒有明顯的影響;有的參數出現臨界無阻尼現象,衰減緩慢,稱為慢馳豫參量,在演化過程中起著主要作用,控制著系統演化的整個進程,決定著演化結果所具有的結構和功能,代表系統的“序”或狀態,它就是表征系統有序程度的序參量。序參量支配子系統,子系統伺服于序參量。
(4)協同:當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中的物質或能量的集聚達到某種臨界值并開始自發地進行協調一致的、集體的規則運動,產生某種相對穩定的結構,使系統從無序變得有序,出現序參量;序參量的合作和競爭最終導致只有少數序參量支配系統,這是更高程度的協同。“協同”反映了開放系統在形成自組織結構時,由于子系統之間的協同合作產生了序參量,序參量之間的協同合作又形成自組織結構。因此,協同是形成自組織的內在根據。
(5)廣義進化(演進原理):從協同學來看,在任何系統中子系統的合作競爭產生序參量,序參量的合作競爭產生自組織,從而完成從無序到有序的進化過程。這種進化論對無機界或者有機界同樣是適應的,具有普遍性,因而是廣義的。
3.2協同學原理
(1)模式原理:協同學的模式原理是研究有序結構形成的基本原理。所謂模式是在一個系統內各種不同的集體運動方式,大量子系統的相互作用。概括起來為快變量與慢變量兩種模式,其中慢變量起主導作用,快變量或歸化為慢變量,或者略去不計。
(2)漲落原理:即“漲落導致有序”這是耗散結構理論,也是協同學的基本原理。“漲落”概念一般指系統的宏觀狀態參量對其平均值所作的隨機的,微小的偏離。而在協同學中則指系統整體狀態的那種運動。在系統自組織過程中,由于控制變量的不斷變化,將系統逐漸由平衡向非平衡推進,當超過閾值時,系統處于不穩定的狀態,某種隨機的微小的漲落可能通過相干協同效應而迅速放大,形成客觀整體性的“巨漲落”,使系統由一種不穩定的狀態躍遷到一種新的穩定的有序狀態,形成新的有序結構。
(3)支配原理:概括地說是在系統自組織過程中,一方的屬性支配著另一方的屬性,使另一方喪失自己原有的某一屬性,而以一方的屬性為自己的新屬性,或一方的屬性同化了另一方的屬性,使對方的屬性與自己的屬性相同。簡言之,一方同化另一方,另一方異化為這一方,這就是支配原理。
(4)協同原理:“協同學的精神,就是通過將控制參量做出一個全局性的變化,在自組織的作用下,讓系統發生一個質的變化”。這里的所謂“全局性”的變化,是指控制參量達到閾值以后引起熱力學分支失穩跳躍式的變化。
3.3協同策略
(1)組織上協同
在協同供應鏈理念的基礎上,根據漲落原理建立彼此適應的“自管理隊組”。兩個系統的組織結構都應該是扁平化的,物流系統組織的扁平化要相對困難,通過支配原理,實現組織結構的協同。自管理隊組在理論上是完全可以起到漲落作用的,根據“漲落導致有序”來完成自組織協同過程。自管理隊組的漲落作用直接導致了企業組織子系統的自組織協同,即企業組織扁平化。同時加強行業作用,注入能量。
(2)戰略上協同
專業化和多元化是企業組織子系統的兩個弛豫變量,企業組織子系統要走出混沌,達到自組織協同的目的,使系統熵值降低和向有序化發展,應先確立專業化經營的序參量支配地位。兩個系統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核心能力確定經營模式、營運邊界和競爭方式,形成競爭、合作、協調的關系,發揮各自在信息流和物流方面的優勢,不能越位和錯位。
(3)信息上協同
信息要先行,物流應同步。不僅僅是協同,更重要的是依靠信息流同化、推動信息和信息平臺的集成,從而推動電子商務與物流在作業層上的同步,消除信息孤島。數據不可靠與“信息孤島”同樣導致軟件系統的混沌。作為慢變量的PDM和ERP系統是關系到企業信息化最終成敗的軟件系統,其實施成功與否,直接決定著企業信息化結果所具有的結構和功能,代表企業的“序”或狀態,因此PDM和ERP就是表征企業信息化過程有序程度的序參量,其實施程度支配了整個企業信息化進程,而企業信息化進程伺服于PDM和ERP的實施程度。
參考文獻:
[1] 蘇選良. 電子商務時代的物流思考[J]. 物資流通研究,2000(11):6-9.
[2] 徐浩鳴. 混沌學和協同學在我國制造業產業組織的作用[EB/OL]. (2002-12-01)[2006-07-01]. http://www.cnki.net.
[3] 唐曉波,黃媛媛. SCM協同管理戰略及模型評價[J]. 情報雜志,2005(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