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區域物流協調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入手,研究長三角地區物流基礎設施與資源整合的理論基礎、經濟效應、基礎條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長三角經濟區;物流基礎設施;資源整合;經濟效應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2-0115-04
Abstract: The author firstly studies the function of logistics coordination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en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economic effects, the found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facilities and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the Yangtze Delta of the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and resources, last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r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 based on the analysis.
Key words: Yangtze Delta;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resources integration; economic effects
長三角地區共有十六座城市,地理區域范圍輻射江蘇、浙江和上海兩省一市的十六個地級市,其中上海市為直轄市,南京、杭州和寧波為副省級城市,其他12個城市包括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南通、鎮江、揚州、泰州七個地級市和浙江的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臺州五個地級市。截至2004年底,長三角地區總人口約8 155萬,2004年長三角地區GDP總產值為28 775億元人民幣,占全國GDP總量的20%左右。根據2000年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我國物流成本占國內生產總值20%的統計數據計算,2004年長三角地區的物流總成本約為5 755億元人民幣。長三角地區的物流成本過高這一事實已經嚴重的制約了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長三角區域內物流基礎設施與資源的整合已經迫在眉睫。
1區域物流協調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從現代物流發展趨勢看,各類貨運樞紐站場、貨運站場系統、公路運輸站場、集裝箱貨運站、公路運輸零擔貨運站與城市集配中心、各種倉庫、商店形成配套體系,構成區域物流基礎設施體系。交通運輸和通訊等基礎設施是區域經濟發展和協調的基本條件。
物流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和協調程度是衡量區域物流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物流基礎設施大多投入高、占地多、回收期長,而且涉及城建、交通、生態、環保等許多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影響了物流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已經不適應現代物流的發展要求?,F有物流基礎設施資源整合已成當務之急,在進行區域物流規劃時,資源整合應被提到戰略的高度加以重新認識。區域物流基礎設施協調發展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區域物流是物流系統和現代物流的基本層面。區域物流不僅是宏觀物流和國際物流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企業物流發展的方向,與企業供應物流和銷售物流密切關聯。其次,區域物流是進行區域規劃和構筑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最佳戰略的物流系統,是與物流運營和監控等有關的活動體系。第三,區域物流是以某一經濟區或特定地域為主要活動范圍的社會物流活動,一般表現為一定地域范圍多個企業之間的合作、協作以及相互作用,共同組織大范圍專項或綜合物流活動的過程,以實現區域物流合理化,區域物流通常需要地方政府進行規劃、協調、服務和監督。
2長三角地區物流基礎設施與資源整合的理論基礎和發展思路
我國區域物流系統的發展過程中,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思想和經營觀念比較普遍,已經嚴重影響了現代區域物流的協調發展;此外,地區封鎖、市場和部門分割也是影響區域物流協調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2.1區域物流資源整合的理論基礎
自從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提出“經濟增長極”理論以來,該理論已經成為指導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增長不會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而是首先由少數區位條件優越的點發展成為經濟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使資金、能量、信息、人才等向發達地區集中。之后再通過上述要素的流動,把經濟動力與創新成果傳導到廣大的腹地。
這一理論與模式的基本思路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選擇若干資源較好的具有開發潛力的重要交通干線經過的地帶,作為發展軸優先重點開發。在各發展軸上確定重點發展的增長極,確定其發展方向和功能。經濟增長極理論指導實踐的方式是通過選擇合適的增長極,通過培育積極的增長極,同時強調合作和區域聯系,最終促進區域間的共同發展。
2.2區域物流資源整合的發展思路
現代物流資源協調發展的目標不是盲目發展和擴充物流資源,而是應合理地整合和集成物流資源,進行各種資源的合理組織和配置,將原來分散的、獨立的、小規模的、互不聯系的物流資源進行有效分工和配合,形成一體化的物流集團或聯盟,從而大幅度降低整體運營成本,改進服務質量,提高物流的競爭力。
長三角區域物流協調發展的重點和關鍵是選擇和建設好重點經濟帶,合理布局經濟活動,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基礎設施在空間上實現最佳結合。按照長三角發展一體化趨勢的要求,淡化行政疆域、重視經濟內在的合作與聯系是區域物流一體化發展的必要前提。從長三角區域物流協調發展的驅動力看,主要是為追求更大范圍內對諸如資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經濟要素的優化配置和資源的整合,獲得規模、整體的優勢,實現最大的經濟價值。而長三角區域物流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內在差異性則要求長三角區域物流規劃要能著眼于長三角區域物流系統的整體優化,要能正視不同地區間物流條件的差異和內在聯系,而且能夠重視區域物流發展的特色和支撐條件,并能實現長三角區域內物流資源的整合,最終建立層次化的區域物流系統結構和差異化的區域物流發展戰略。
3長三角地區物流基礎設施與資源整合的經濟效應分析
區域物流基礎設施資源包括特定區域內的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通道資源,基于交通樞紐的貨運場站、倉儲設施,以及為滿足大型物流需求源而設立的貨物中轉集散中心和相應所占用的土地資源。區域物流基礎設施資源整合的基本思路是將所有物流基礎設施資源視為一個大系統,通過對系統各要素的加工與重組,使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形成有機合理的結構體系,實現整體優化,協調發展,發揮整體最大效能,實現整體最大效益。
3.1長三角區域物流基礎設施與資源整合有利于提升區域內物流企業的運作效率和能力
整體看來,長三角區域內物流業呈現功能單一、業務不穩定、成本高的特點:區域內大型的商貿企業、生產企業大多還處于采購、生產、銷售、運輸一體化的傳統運行模式階段;倉儲、運輸、配送等提供單一物流功能的企業普遍存在貨源不穩定且結構單一,缺乏網絡或網絡分散,經營秩序不規范的問題;第三方物流企業雖然也很多,但往往受制于貨單信息來源的限制,僅僅是企業物流的簡單補充,沒有實現規模經濟。據畢博管理咨詢公司調查,即使是在長三角物流服務比較完善的上海,由于物流成本超出跨國公司要求,大大制約了上海的投資和進出口貿易。加強物流基礎設施與資源的統籌規劃,做好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在港口、主要公路樞紐等物流節點對物流設施用地進行規劃建設,形成比較集中的物流園區等都可以大大提升區域內專業物流公司的運作效率和物流服務功
能整合的能力。
3.2長三角區域物流基礎設施與資源整合有利于區域產業布局的調整
隨著產業分工的逐步明確,長三角的產業結構已逐步向高級化發展,并呈現出產業鏈配合日益集約化的特點。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長三角,一條清晰的IT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上海擁有較強的芯片設計、生產、封裝、測試能力,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區則逐漸發展成為IT產品的生產制造基地,同時在這些城市的周圍,又形成了一批配套的供應商。這些制造業企業迫切需要將原材料采購、倉儲、銷售以及運輸等環節從企業分離出去,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供應鏈的管理效率,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產業群落式分布的企業除了對一般意義上的倉儲、運輸、配送等單一物流需求,對跨區域現代物流行業、對供應鏈整合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長三角經濟對能夠提供現代化、綜合性、高質量的供應鏈整合物流服務存在大量的市場需求。而要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和提升物流服務質量,不僅需要整合的物流服務提供商的統一作業,更離不開區域內物流基礎設施和資源的整合,而且從某種角度上來講,后者更重要一些。
3.3長三角區域物流基礎設施與資源整合有利于區域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從市場運行成本的角度分析,現代物流業與物流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對普遍降低社會交易成本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決定著區域經濟增長方式?,F代運輸經濟學認為區域物流基礎設施具有公共產品的一般特征,其功能的提升應在區域內各級政府部門的主導下進行。在這一方面,長三角所在地的“兩省一市”政府已經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有效的措施,如長三角“三小時經濟圈”的建設。但從物流基礎設施整合的角度來看,長三角的區域合作空間還很大,目前長三角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還基本上處于當地政府各自為政的階段,存在大量重復建設和低效率運作,區域物流配置成本居高不下。區域內當地政府部門在物流基礎設施與資源整合方面的合作和溝通還都不夠,不利于長三角區域投資環境的改善,也影響了長三角區域整體競爭力的提升,不符合長三角區域經濟中長期的發展需求。
4長三角地區物流基礎設施與資源整合的基礎條件分析
從我國物流學界和企業界對物流領域資源整合的研究和實踐的情況來看,整合范圍以企業內部、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或特定行業內部較為常見,整合的對象以人力資源、市場資源、信息資源居多,而對于區域物流基礎設施的資源整合基本的分析框架在實踐和理論上涉及都還不多。對現有的區域物流基礎設施進行布局調整,是整合區域物流基礎設施與資源的前提條件。只有擁有良好的布局結構,才能保證資源整合的合理性。區域物流基礎設施空間布局合理的集聚區域一般應至少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具有良好的綜合交通貨運通道條件,鄰近交通貨運樞紐;二是依托大型物流需求源,為產品的生產和配送提供所需的物流服務。長三角城市群這兩方面的條件都已經具備。交通貨運通道因素包括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不同運輸方式的交通樞紐分布及其所承載的主要貨物品類及平均貨運量;而物流需求源因素則包括經濟開發區、工業區,規模較大的批發市場、交易市場、資源耗用大戶等。
4.1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長三角地區產業集群現象突出,這些產業集群所形成的遍布國際市場的供應鏈,在長三角內部以及長三角和其他地區之間形成了巨大的物流。統計資料顯示,長三角地區14個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在7年間(1998~2004年)增長了2.98倍,2004年達到10.47億噸。長三角港口群的集裝箱吞吐量占到全國的33%,隨著洋山深水港的開港通航,這一比重還將繼續上升。2004年長三角各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如表1所示。

4.2長三角區域物流基礎設施與網絡體系的完善為區域現代物流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上海、江蘇和浙江三地之間物流基礎設施將日益完善,將逐漸形成3小時交通圈,這為區域物流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有利于加快區域物流網絡的形成和區域物流運作效率的提高。從長三角區域物流基礎設施的分析看,長三角區域物流基礎設施發展呈現如下特點:
(1)上海的綜合交通體系最完善,無論是國際遠洋能力、國際航空運輸,還是國內運輸等方面均有比較優勢;
(2)江蘇的陸上運輸發達,內河運輸能力強,但國際物流能力不足;
(3)浙江的國際運輸能力較強,尤其是國際航運能力。

此外,京滬高速鐵路、滬寧城際鐵路、滬杭高速鐵路即將建設,滬寧高速正在拓寬改造,上海與江蘇、上海與浙江之間的高速公路數量還在增加,江蘇將形成“四縱四橫四連”的高速公路網,杭州灣跨海大橋也處在建設中。但是由于交通與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缺乏系統性和協調性,尤其是港口、機場的建設而引起的物流領域競爭的加劇,將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區域物流一體化的進程。因而,長三角區域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的一體化規劃和協調必須能促進物流基礎設施與資源的整合和優化,有利于實現長三角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的優化布局,避免重復建設。
5長三角地區物流基礎設施與資源整合的對策建議
現代物流業是橫跨眾多產業部門的復合性產業,強調協調發展、一體化運作,區域物流協調發展必須打破部門分割、地區封鎖的束縛。隨著舟山接陸工程、崇明越江通道、杭州灣通道、蘇通長江大橋、江陰大橋、潤揚大橋、樂清灣跨海大橋等重大交通與物流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解除了地區之間的天然阻隔,縮短了時空距離,將使長三角地區的交流越來越便捷和密切,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實現跨區域資源整合創造了前提條件,物流基礎設施和資源的整合是現實的,也是可行的。
5.1統一協調區域內各級政府的關系、合理規劃區域物流基礎設施體系
長三角區域內物流基礎設施規劃與資源整合應以區域物流基礎平臺為重點的包括鐵路和公路在內的綜合干線網絡,特別是大區域節點的位置與規模的規劃,同時還要有相應的信息平臺的規劃建設。省市級物流規劃應著重于解決地區的物流基礎設施規模布局和發展順序,提供融資、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確定區域物流樞紐城市之間的相互關系,從相互間的經濟、交通、產業、共同物流腹地等關系的緊密程度來反映;依據物流樞紐城市間的關系程度,將關系緊密的樞紐城市合并為一類,形成若干樞紐城市群,并按照物流樞紐城市群的優勢、特色等進行定位。分析各物流樞紐城市的物流發展腹地,綜合分析物流樞紐群的物流腹地,并以物流樞紐群腹地為依據劃分物流區域。依據各物流樞紐城市群的物流定位,明確物流區域內城市的物流發展重點及分工,同時整體考察長三角各物流區域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協作性。按照長三角各物流區域的發展思路,對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等重點結點和通道在區域內合理布局。
5.2以資源整合為突破口、加快區域物流發展
當企業的市場邊界已經擴大到本地區范圍外的時候,物流發展就必須區域化,需要從區域內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出發,整合區域內的客戶資源、交通運輸資源、倉儲資源、人才資源、信息資源,發揮協作與專業化作用。就區域物流資源的整合而言,首先是在戰略思維的層面上,通過區域組織和協調,把企業整合成一個為客戶服務的系統;其次是在戰術選擇的層面上,根據區域內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對有關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以凸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5.3統一物流標準、構建區域物流發展的平臺
區域物流發展強調參與現代物流的各部門、各環節之間從適應物流需要出發,統一設備規格、技術性能、信息標準。為此,推進區域物流整體發展,首先要加強物流用語、計量標準、技術標準、數據傳輸標準、物流作業和服務標準等基礎標準的制定工作,并強化應用的協調和組織工作。
5.4建立區域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機制
要解決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共享、市場一體化和管理機制一體化上存在的障礙,重點要在物流重大項目的招商引資、物流用地審批、物流稅收等方面形成統一法規,采取區域公約的方式開放共同市場,建立協調的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的管理、運作機制,實現物流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并通過建立協調的管理制度等,營造無差異的物流發展政策環境,為長三角區域物流一體化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和法制環境。
5.5加快推行物流信息化,提升區域物流的發展水平
從區域的角度考慮信息化在物流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議綜合運用信息系統、控制系統、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衛星導航與定位GPS、移動通信、CD—ROM電子地圖等,盡快制定基于區域發展水平的物流技術政策,從而使各地獨立的物流信息系統建設協調起來。作為發展現代物流的主體,物流企業必須利用標準化的網絡技術將物資企業散布在不同區域的服務網點連接起來,改變過去有點無網、有網無流的狀況,構筑物流服務平臺。區域物流基礎設施資源整合是長三角物流規劃和協調發展中的最重要內容,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通過組織和協調,有進有退、有取有舍,從而獲得整個區域物流系統的最優運行效率和最佳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 董千里. 高級物流學[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 王雨晴,吳遠開. 區域物流基礎設施資源整合的因素分析與方法研究[J]. 物流技術,2005(3):7-11.
[3] 王國文. 區域物流規劃的經濟學基礎[J]. 中國物流與采購,2005(3):58-59.
[4] 張永,李旭宏. 區域物流基礎設施平臺規劃框架研究[J]. 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5(2):69-73.
[5] 賀登才. 科學發展觀與物流資源整合——第二次全國城市物流園區交流研討會暨第八次中國物流專家論壇綜述[J]. 綜合運輸,2004(9):25-27.
[6] 敖淑清,閻子剛. 區域物流基礎設施及其運輸設施差距分析[J]. 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4):112-117.
[7] 毛海軍. 長三角物流基礎網絡體系規劃研究[EB/OL]. (2006-02-20)[2006-05-10]. http://law.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32/9/class003200001/hwz672411.htm.
[8] 馬立宏,張文杰. 區域物流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 中國流通經濟,2002(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