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千姿百態,新聞無奇不有,社會新聞是社會環境、民生狀況的一面鏡子。在社會新聞受到重視的同時,大量負面報道出現在報紙網站等媒體上。負面報道大多報道惡人如何行惡和受害人如何受害,目的大概是告知公眾鞭笞、譴責行惡之人,但是暴力、色情類字眼在新聞中充斥版面、比比皆是,甚至對一些細節的描述達到了殘忍的地步。
筆者曾經做過某著名門戶網站社會新聞負面報道的消極影響調查,該網站每天的負面報道約占據了社會新聞的80%。以女性為報道對象的社會新聞為例,2006年3月1日至2006年4月30日以女性為報道對象的消息是262篇,負面報道為209篇,平均每天9篇與女性有關的報道中有7篇都是負面報道。這種與女性有關的負面社會新聞的堆集,無不在向讀者塑造當今社會女性的社會形象,這種形象并不是積極、正常的,而是消極有害的可怕形象。突出表現在5個方面:(1)在負面新聞中出現的女性大多拜金、無知、幼稚,以至于受騙受愚弄。而勤奮、自立的女性一旦在新聞里出現,則遭人懷疑其真實性。(2)一種極端:被侮辱者。女性在面對社會暴力時,由于生理的差異往往會受到欺侮,而網絡媒體在收集或報道此類新聞時,以女性的遭遇過程為報道內容,標題冠以“強暴”、“自殺”等字眼。久而久之,給讀者形成一種女性太過軟弱、美女多會遭遇不幸的觀念。(3)另一種極端:殘忍者。在這一類新聞里,女性被描寫成為復仇、嫉妒、殘忍者。面對親人會下毒手,面對素不相識的人也能大打出手,粗暴野蠻的態度在新聞中常常出現,新聞中更有對過程的描述讓人于心不忍。(4)生活狀況堪憂。在這些負面報道中,女性為愛整容、苦追偶像、比舞招親,看起來像一幕幕生活鬧劇,似乎生活沒有目標、沒有積極性的女性是社會大眾女性的主流。(5)做“傻事”遭嘲弄。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一些尷尬事,但是如果在公共場合發生在女性身上,就會引來側目的眼光,通過某些新聞媒體的報道,這些發生在女性身上的尷尬事情不但沒有引來同情,反而惹來了嘲笑。比如這篇新聞:《女子被困公交車尿褲》,并配上圖片。這樣的消息不能說有什么新聞價值,只是報道女子的窘態,因為讀者都知道女子尿褲是很窘迫的,這樣的報道無非是在制造噱頭,是完全可以舍棄的。
社會新聞偏重負面報道的消極影響當然并不僅僅限于女性,而是涉及到了社會各層面,如農民工暴力討薪,貧富差距下暴力血案,暴力抗法等事件時有發生,這樣大量刊登負面社會新聞的結果是不僅未能起到所謂“守望環境”的作用,反而給惡人以心理支持,很多有惡念且正欲行惡事的人看到毆打殺人等事件在新聞中隨處可見,會認為社會狀況普遍如此,或多或少都會從這大量類似的社會負面新聞中找到心理“后盾”,認為既然邪已經壓過正,那么向邪靠攏也無何不可。所以控制社會新聞中的負面報道應是當務之急。
有人說,重視負面報道正是我國改革開放與世界接軌的正確做法,西方國家的報紙中揭丑、批判的文章便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各方面的發展。的確,西方國家一些先進有積極意義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不能忽視的是,我們是在我國國情和特殊的社會狀況下學習西方,我國社會的各方面各層面與西方發達國家并不相似,不宜盲目照抄照搬。我國雖然實行市場經濟,但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不能放松,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注重社會精神道德各層面的健康穩定和諧。即使在高度發達的西方國家,媒體由于崇尚商業效應帶來的消極影響也受到大眾的批判和抵制。有學者指出,“美國電視媒體的‘好萊塢化’和‘麥當勞化’已經把美國觀眾馴服成為冷漠、鄙俗的看客。”近年來在美國校園接連發生槍擊案,美國媒體因為“娛樂化”而傳播的過量暴力新聞,致使青少年盲目模仿,因此媒體也備受大眾指責。外國媒體的教訓是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和深思。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信仰的差異,中西方人在對待惡人惡事的態度上有所不同。在美國,大約95%的人信仰宗教,這些宗教教義大致相似。以基督教徒為例,他們信仰上帝、敬畏上帝,倡導遵守十誡,對惡人惡事有種源自信仰的批評譴責的力量。搶劫殺人等犯罪現象會令公眾震驚,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可以引起廣泛輿論,對惡勢力起到鞭笞譴責作用。在我國,唯物主義意識形態是社會主流。但是既不信仰共產主義又不信仰宗教不怕懲罰的也大有人在,心中無所敬畏做事便會無所懼怕,如果新聞媒體大量報道負面社會新聞,就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媒體環境,思想上的習以為常便使一些自制力較差、在潛意識里崇尚暴力的人產生行為上的模仿。尤其現階段我國公民道德狀況和素質教育情況并不樂觀,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并未深入人心,這種狀況與西方發達國家差異明顯,所以社會影響是新聞媒體在大量報道負面社會新聞時該首先關注的問題。
重視我國國情,并不代表要輕視負面報道的積極作用。新聞媒體要起到守望環境的作用,對惡人惡事要予以揭露。但人們常說“過猶不及”,這種揭露如果超過了社會可承載量,便不能起到很好的守望作用了,反而會引起社會標準的混亂。新聞媒體經歷了由“過于保守”到“過猶不及”的跳躍階段,由一種極端發展到另一種極端——由“正面多,幾乎無負面”過渡到現在的“負面多,正面少”。如果鞭笞丑惡的同時,卻放棄樹立正確的榜樣,恰恰失去了鞭笞的目的,鞭笞就像一架無方向奔馳的馬車,不知該駛向哪里,這樣反而使鞭笞對社會進步起不到作用,只會給做壞事的人心理支持。新聞媒體不能因為經濟發展新聞自由度提高了,就放松新聞自律,放棄樹立正面典型的優良傳統,也只有在正面新聞和負面新聞構成合適比例的情況下,負面報道才可以起到鞭笞作用,可以起到正氣壓倒邪氣的作用。
網絡新聞媒體在編輯報道負面社會新聞時,尤其要注意防止大量負面新聞的堆集,網絡新聞編輯要增強社會責任感。網絡新聞媒體的特性與傳統媒體不同,新聞標題醒目,新聞排行和往日新聞只需鼠標輕輕移動,總覽性和可回顧性強。電影蒙太奇手法使不同畫面的組合表達出不同的意境和情感,不同性質的新聞組合也是如此。通常報紙電視等媒體對社會各方面、各層次的報道會做出取舍,總的來說,正面報道比負面報道多一點或比例均衡,而網絡新聞媒體從各媒體搜集“眼球經濟”類新聞,使某一類負面報道大量集中,沖擊力和影響力可想而知。仍以女性為報道對象的新聞為例,2006年3月23日該門戶網站社會萬象新聞欄發表新聞36篇,以女性為報道對象的新聞有14篇。在這14篇新聞中,僅僅有一篇“重度腦癱女孩用鼻尖打字 理想是當一名作家(圖)”的新聞是正面新聞,其余均是負面新聞。在這些負面新聞中,“斷足”、“毀容”、“整容”、“咬傷”、“偷吃”、“征婚”、“懷孕”、“慘死”、“性福”、“小偷”等詞語觸目驚心。當然,如果這僅僅是某一天的特殊情況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但是遺憾的是,筆者的調查發現該網站幾乎每天的社會新聞中負面報道都占到了75%以上,報紙電視在報道社會新聞中對負面報道的偏重趨勢也日趨顯露,這種趨勢無疑是危險的。在現階段,我們各新聞媒體仍然要堅持正面報道為主的報道策略,負面報道不能太多,以達到樹立正確榜樣和端正社會風氣,鞭笞邪惡勢力的作用。
當然,在各媒體間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媒體為了吸引受眾而大量刊登此類新聞的動機可以理解。但是從媒體的長遠發展考慮,吸引受眾應該在擴大信息量上下功夫,多刊登受眾關心的、與受眾生活相關的社會信息和政府決策信息,搭建社會公眾與政府溝通的橋梁,以達到防止政府濫用權力、防止腐敗的作用。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2006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