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短信是一種新興的以人際傳播為主的傳播媒介,1992年世界上第一條手機短信在英國沃達豐的GSM網絡上通過PC向移動電話發送成功后,短信便迅速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個人通訊工具。2005年底,我國發送短信總量為3046.5億條,平均每天有9億條短信在用戶的拇指間傳送,而2000年短信發送量為十億余條,六年間增長了300倍。(1)生活中隨時隨處可見的短信聊天已經成為繼談話、書信、電話、E-mail、網上聊天之后的一種新的重要的人際傳播手段。
一、手機短信在人際傳播中的優勢
手機短信作為一種個人媒體的飛速發展是因為它在人際傳播方面有著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它能更好地滿足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需求。
1.短信傳播的特點
雙向傳播,反饋性、互動性強。手機是隨身攜帶的,傳播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不受時間、距離的限制,通訊技術的進步使短信的接收越來越快捷,這樣就保證了傳播的及時性,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接近于面對面傳播。除了一些有意不予回復的情況外,一般短信的回復率還是非常高的。而且短信傳播可以更直接,傳受雙方可以隨時根據對方的反應修改、調整、補充自己的傳播內容,從而實現傳播的高質高效。
渠道多,方法靈活。手機短信傳播信息依靠的主要是文字信息,但除了文字,短信還可以傳輸聲音、圖片、圖像、照片、數字、指示性符號等信息,從而構成豐富的文符交融成趣的視覺和意義景觀。
保密性強。手機及手機號碼是和個人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短信傳播是點對點的傳播,具有很強的私人性特點,追求封閉性。在傳統的人際傳播中,人們常常期待交流環境有較高的安全性,以保護個人的隱私,但限于種種因素,人們仍經常擔心被偷聽、偷看。手機攜帶方便,短信文字、圖像等靜態符號的傳輸可以不受環境的限制和影響,因此比面對面、電話、電腦等的傳播更具私密性。
非制度化傳播,感情色彩濃,隨意性大。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一次調查顯示:在短信使用中,節日問候占57.9%,日常聯系占50.1%,溝通交流占37.3%,享受娛樂占22.2%。(2)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手機短信主要使用于人際之間的日常信息感情交流,維持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隨意性強。
除了這些和人際傳播特點相契合的特征外,手機短信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優勢。
例如,手機的記錄功能讓它比面對面和電話傳播的保存性好;因為是無線移動,手機用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零碎時間進行交流,無聊的時候也可以通過收發短信消磨時間;短信一條0.1~0.2元無長短途之分的收費標準使其顯得實惠,特別是在一些不太緊急的、需要時間做出答復的交流中更是經濟、方便;充足的回復時間,為傳播者謹慎而確切的編輯、修改提供了可能,減緩了面對面、電話傳播中不穩定的情緒因素,使交往更為理性;手機短信超越空間傳遞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傳受雙方由于階級層次、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異所帶來的緊張不安和焦慮,更有利于真實全面地自我表達。
2.手機短信受歡迎的深層原因
幾千年的歷史沿革造就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心理特征:內傾性、封閉性、和諧性、中和性。在現代社會中,這些特征仍在時時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和行為。和美國人的爽朗直率不同,中國人的性格多傾向于含蓄、拘謹、理智、不張揚。在人際交往中,不習慣于直白地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說話時十分注重措辭的分寸和得體,愛面子,喜歡委婉表達自己的意愿。而在另一方面,中國人的性格中又有幽默、詼諧、樂觀、開朗的一面,但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們的這些性格是通過一種相對“中和”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婉而多諷”,這些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顯示出中國人在自我表達時的節制、理性和深沉。
利用短信進行人際傳播、人際交往是符合中國人民族性格的合理選擇。首先傳播者在編寫短信時可以有充足的時間來選擇恰當得體的言辭來表達自己,不用擔心現場交流的意外導致倉促或不妥當的回答;其次,雙方誰也看不見誰,在一些請求可能被拒絕的情況下,不論對于傳者還是受傳者,都可以保全“面子”和避免尷尬,也可以讓彼此有一個回旋的余地。再者,手機短信為人們相互之間幽默詼諧的調侃提供了一種比面對面傳播更適當的傳播方式。
在傳統的人際傳播中,人往往用書信來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當以情見長的書信日漸衰落的時候,手機短信在一定程度上擔負起書信傳情達意的功能。人們說“短信情長”,細膩的文字、優美的圖片,使人際間的感情交流變得更加生動多彩。
二、短信在人際傳播中的負面影響
手機短信已經成為現代人際傳播的一種必備工具和流行時尚。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它在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方便快捷的新型交流途徑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我們既要肯定手機短信備受歡迎的合理性,也要充分認識它在人際交往中逐漸顯示出的矛盾性和負面性。
1.以文字為主的符號傳播使傳播效果的有效性受到影響
傳統的人際傳播主要靠面對面、書信或者電話傳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僅僅是靠語言,還有非語言符號的參與。例如人們的手勢、表情、眼神、動作等可以輔助語言表達更豐富的意義。美國口語傳播學者雷蒙德·羅斯認為,在人際傳播活動中,人們所得到的信息總量中,只有35%是語言符號傳播的,而其余的65%的信息是非語言符號傳達的,其中僅僅面部表情就可傳遞65%中的55%的信息。電話里的聲音也可以通過說話者的聲調、音量、節奏等表達語言之外的信息,即使是書信,人們也能通過字跡、字體、筆畫等來判斷一個人的個性、素養。所有這些非語言符號都有助于使語言表達更接近傳播者的本意,使受傳者更好地理解傳播者的意思。而手機短信是依靠文字為主的傳播,雖然現在手機短信可以傳輸圖片照片圖像鈴聲等,但這些符號的傳輸要受到手機功能及技術層面的限制,也就是說,手機短信還是以文字為其主要的傳播載體的。
文字是一種純粹的體外化媒介系統,是符號的符號,傳達性和反饋性較差。沒有了非語言符號的參與,傳受雙方受“選擇性定律”的約束較大。選擇性定律是就受眾對信息的接受、理解和存儲而言的,它包括選擇性接觸、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三層含義。這條定律的基本思想是說,受眾在接受信息的過程都勢必要根據個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選擇、有所側重、甚至有所曲解,以便使所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價值體系和既定的思維方式盡量地協調一致。(3)手機短信的傳播效果會因此受到一定的影響。例如一條短信的內容是“我很忙”,如果把這句話說出來,它可能是歉意的,可能是不耐煩的,可能是冷漠的推辭借口;把這句話用手寫出來,看者可以從字跡的潦草、筆畫的輕重與否來對書寫者的意思做出不同的理解;面對面的話,可以直接看出來說話者是否在忙,或者從其說話的表情語氣中判斷出真假。可是不同的人看到這條短信,除了這三個字外,看不到其他文字符號以外的信息,看信息者會完全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猜測說話者的言外之意:是等會兒再說?還是不想再聊了?這種理解可能是和說話者的意思不盡相同的,容易造成誤解,影響傳播的有效性,傳播內容部分傳通或傳而不通。傳播是為了讓彼此的意見和感受得到表達、讓對方清楚,但手機短信由此造成的效果有時卻事與愿違,造成了故意的理解偏差或無意的多重意義。
2.復制技術導致手機短信內容同質化和情感低濃度
在現代社會中,科技工具的高度發展引起人的異化,急劇變化的社會和激烈的競爭讓人們承受著越來越大的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忙碌的生活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相對減少。人們渴望變化和刺激,也渴望情感上的交流,手機短信作為一種輕松、隨意、快捷的溝通方式,既給人們提供了表現自己的機會,也給人們帶來許多樂趣和安慰。風趣幽默的、調侃的、富有哲理的、諷刺的……豐富多彩的題材和內容使得手機短信成為一種適應現代社會的速食文化。
可是當一個人不斷收到相同內容的信息時,相信誰也不會再覺得有趣了。特別是過年過節的時候這種情況就更為普遍,很多人會收到來自不同人的同樣的信息,有的甚至會一下子收到十幾條一樣的短信,在這種情況下,短信中所含的感情成分還有多大?手機使用者常常追求“個性”,卻不知“個性”的復制不但抹殺了個人的個性,也使個人的感情在傳送過程中降低了濃度,從而給人際交往造成了不良影響。
3.傳播情境的交叉重疊使現實中的面對面交往受到干擾
在一本雜志上曾有這樣一幅漫畫:一家人圍坐在飯桌旁,每個人都在低頭收發短信,發出會心的微笑,家人之間卻并不交流。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情景并不少見,在辦公室里、教室里等一些公共場合,隨處可見忙于“拇指傳情”的人們。人們或者是對身邊的人視而不見,或者是邊和眼前的人說話邊用短信和不在眼前的人聊天。短信的短小輕便靈活使得它“無孔不入”,容易造成不同傳播情境的交叉或重疊。
麥克盧漢認為,任何一種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擴展或延伸。手機使人們實現了空間距離和速度上的突破,對于異地傳播的人們來說,它延伸了人們的視覺和聽覺兩種感官,為人們之間的溝通提供了便利。但這種便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傳統的面對面的人際傳播。
許多人越來越習慣于單純的依靠某種媒介如聲音、文字來與人交流,逃避現實中的面對面傳播,逐漸形成人際傳播中的“媒介依存癥”。人們之間的聯系看起來越來越多,但是卻也越來越浮于表面化、形式化,內心的疏離感和孤獨感并不會得到緩解,反而會產生更多的焦慮和孤獨感。
4.身體的缺位降低了傳播者的責任感,為謊言提供了方便
利用手機短信進行傳播,由于傳受雙方是看不見彼此的,交流行為喪失了面對面的現場感。身體的缺位讓有些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不像面對面傳播那樣負責任,因為有對方無從驗證的心理,說謊、欺騙在一些人看來變得很正常。電影《手機》把手機的這一特點演繹得淋漓盡致,片中的男主人公把手機作為道具,把生活變成了自己隨時可以進行表演的舞臺。這些故事情節雖然有些極端和夸張,但在現實中確實經常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手機短信作為手機的功能之一,不可避免地也具有這樣的特點。而且,文字比聲音更容易偽裝,受傳者一方接受的信息更有限,也就更方便于傳播者根據需要編織各種謊言。
手機短信以文本的形式代替了身體的蒞臨,使傳播情境單一化,割裂了傳統的時空感,增加了傳播內容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在比較敏感的感情交流中,短信傳播有時不但沒有增加彼此的感情,反而會導致雙方情感疏離,互相產生不信任感。由此可見,單純的短信傳播在人際情感交流方面是乏力的,還需要短信之外的其他交流方式的參與。它作為個人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有限性。
此外,手機短信在使用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其他的負面影響。例如,在某些情況下,手機短信在人際傳播中會演變成傳播流言蜚語、進行詐騙傳銷、擴散不良信息等不良信息的工具。對手機短信的規范管理和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已經成為越來越迫切的需要。
手機短信作為一種人際傳播媒介,其本身是沒有善惡對錯之分的,關鍵是人們在生活中怎么使用它、賦予它什么樣的意義、利用它來做什么事情。在功能上,它有自己的特點,也有自己的缺陷。但它不是人際傳播的唯一途經,它和其他的傳播媒介是互補的。我們需要對它有一個比較全面理智的認識,這樣將有助于對其進行更好地利用,在使用時盡量發揮它的優點,避免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和危害。
注釋:
(1)時統宇:《收集短信火爆的文化基因》,《青年記者》,2006第13期
(2)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調查:手機用戶使用網站短信息的類型和用途》,2003.09.05
(3)李彬:《傳播學引論》,新華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頁
(作者系鄭州大學新聞學院2005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