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初,宋應離教授應河南省新聞出版局的邀請,開始擔任報刊審讀員。提起宋教授,河南大學不少老師都稱他是一位閑不住的大忙人。早在1997年宋應離教授從河南大學出版社社長的位置上退下來之后,就被聘為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兼職教授并帶碩士研究生;同時又和別的同志一起編撰大型文獻資料圖書——《20世紀中國著名編輯出版家研究資料匯集》(425萬字,歷時七年,該書已于2005年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緊張的科研工作,繁忙的教學任務,壓在他身上的擔子已很沉重,然而新的任務又落在宋教授的肩上。
談起六年的審讀工作,宋應離教授感慨頗多。他常說干好任何一項工作,都要有一種強烈的責任心,干一行,愛一行。而報刊審讀工作是一項關系出版繁榮的意義重大的工作。他正是懷著這樣的責任心去對待這一工作的。根據省新聞出版局的安排,他每月要審讀的報刊有十多種,每月至少要寫出一篇審讀報告。在宋教授所寫的審讀報告中堅持的一個原則就是事實求是,盡可能做到客觀公正。審讀報告在“準”字上下功夫,無論是批評,或是表揚,都強調有根有據。對報刊的表揚,目的是讓傳媒業的同行向其學習,共同分享有價值的精神財富;批評一家報刊,指出問題,對業界同行也是一種警示。
有家學報開辟的一個欄目,發表的許多文章都是屬于工作研究、學習心得體會、具體專業技巧等方面的內容,缺乏理論性、學術性,這些文章基本上沒有學術價值,與學報的學術本質屬性和辦刊宗旨不符。針對這種情況,宋應離教授撰寫了一篇《高校學報要重視學術創新》的文章,刊出之后,這家被批評的學報對審讀意見很快做出反應。該學報編輯部在《審讀意見反饋》中說:“我們十分真誠地接受審讀員同志對我們學報的批評,我們編輯部及時召開了編輯部全體人員會議,對審讀員同志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認真地學習和討論,編輯同志都十分嚴肅地進行了批評和自我批評,大家一致表示,一定要接受批評意見,并認真加以改正。”
“報刊審讀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思想性、敏感度很強的工作,作為審讀員要經常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研究輿論導向,把握報刊發展的脈絡,并善于發現帶傾向性的問題,及時加以引導。”這是宋應離教授自己的深刻體會。2004年,針對新聞出版工作中出現的有償新聞、虛假新聞、不良廣告、低俗之風等錯誤傾向,宋應離教授及時撰寫了《堅持正確導向,抵制低俗之風》一文,列舉了新聞出版工作中低俗之風的8種表現,剖析了這種不良風氣出現的社會原因和主觀原因及其嚴重危害。文章提出:新聞出版工作者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強化使命感、責任感,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自覺抵制新聞出版工作中的低俗之風,出版更多更好的優秀精神產品,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這篇文章后來在《河南報刊動態》(現改為《河南報刊審讀》)上刊登。
宋應離教授在審讀時既重視批評,也注重發現好的報刊并加以表揚。2006年,一家雜志以《關注:“三農”背景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為開篇,發表了一篇調查報告《同一片藍天下的期待——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及成長實錄》。該調查報告以翔實的材料,典型的事實報道了河南省1500多萬外出農民務工之后,農村留守兒童現在的生活與學習片斷以及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并探討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像這類關注社會和諧,關注民生疾苦,關注中國未來下一代成長的文章是非常值得肯定,值得業界的同仁們學習的。三農問題不僅是國家應該關注的問題,作為傳媒機構,更應該懷著強烈的責任感去寫對社會有建設性意義的報道和文章。有感于此,宋應離教授撰寫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成長》,肯定了這家雜志選題抓得好,探討的問題重大,對建設當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這篇文章也在《河南報刊審讀》上刊發。
報刊審讀工作是一項艱苦細致的腦力勞動。對于文章的審讀,小到標點符號的正誤,大到思想內容,社會價值的評估,都需要有高瞻遠矚的目光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宋應離教授說:“幾年的審讀工作,最深的感受是要對審讀有濃厚的興趣,把它當成一個光榮任務。審讀的過程,也是不斷地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過程。另外還要懷著一種責任心去審讀。對已出版的刊物,有價值的要充分地肯定,供其他的刊物來學習借鑒;有問題的要及時地提出批評,促使其及時地更正。尤其寫批評文章,往往要得罪人,這就要公平、公正,要憑著一份社會良知和責任感進行審讀,要排除個人私心雜念。”
多年的審讀經驗使宋應離教授深刻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審讀報刊,需要具有扎實的多學科知識積累,敏銳的政治眼光。為了能做好這項工作,他平時很重視學習,不僅學習國家的有關新聞出版管理條例和黨的方針政策,還經常閱讀有關報刊,提高觀察力、鑒別力。退休十多年來,除去外出的時間,宋教授每天都要去學校的閱覽室查資料,周末都不例外,這已成為他多年的習慣。平時學生找他,若不在家,準能在學校出版社的閱覽室找到他。寒假期間圖書館每周開館兩天。今年農歷正月初八初九,當大家都還沉浸在過春節的氣氛之中時,他已經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偌大的圖書館閱覽室,只有管理員和他。宋應離教授常說:“不作審讀不操心,作了審讀就盡心;要做好審讀工作很難呀!只有好好學習,才能跟上時代步伐。”
六年多來,宋應離教授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共撰寫審讀報告70多篇,已在《河南報刊審讀》上發表的有40余篇。面對這位年過七旬的師長,筆者請他談談今后有何打算時,他沉默很長時間才說:“我自認為天生愚笨,加之青年時期沒有奠定堅實的學習基礎,中年多病,失去了許多寶貴時間,在教學與研究工作中常常有底氣不足之感。當今時代,瞬息萬變。作為一個老同志,要善知形勢,順應潮流,不斷吸取知識。如身體條件許可的話,我還可以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也算我為社會盡一些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