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駐站搞新聞工作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工作。這不僅僅是說艱苦的工作、生活條件需要克服,更大的挑戰實際在于新聞資源的匱乏,也就是說報道什么、如何報道成了駐站記者一個很大的問題。
但是從理論上講,只要一個地方在發展、在變動,它還是應該有新聞,關鍵是我們如何去挖掘、去發現、去表現。我的理解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記者站搞新聞,必須打破常規,轉變經常的、一般性的新聞視角,另辟蹊徑,用與眾不同的、深刻的、抓特色的新聞視角去關注西部、報道西部,這樣,才可能彌補落后地區新聞資源的先天不足。
西部經濟社會發展較落后,可是落后只是表面現象,落后的根源是觀念陳舊,所以批判落后的觀念是深化落后地區新聞報道的深厚、長久的主題,從這個視角去關注西部,新聞資源可謂相當豐富。
有一次,甘肅武威發生了公交車停運事件。如果單從事件的影響上看,報道價值不大。但從根源上追究,停運是私有企業辦公交不能享受國家扶持公共福利事業政策造成的,這是一個典型的“觀念落后事件”,這樣一報道,效果顯然不一般,后來《工人日報》在頭版頭條以較大篇幅刊出《“海石停運”叩問西部投資環境》(注:海石即私企武威市海石公交公司),在當地產生了較好影響。
像這樣的報道,雖然批判落后觀念的主題不變,卻能夠做到常報常新,因為觀念落后的主題在西部幾乎所有的領域都可發現素材。
《工人日報》曾在頭版頭條刊發了一篇報道《定西基本解決溫飽》。按說,一個小地方解決溫飽在全國早算不得什么新聞了,至少算不上大新聞。但定西的脫貧有其與眾不同之處,作為國家“三西”建設的三大區域之一,定西從古至今就有“苦甲天下”之稱,“天下最苦的地方”實現溫飽,這不是大新聞是什么?在表現新聞上,定西的脫貧與其他多數地方的糧食、人均收入等指標反映大大不同,定西的脫貧能夠具體到視角上、歷史上、故事上,如“三跑田”變成了環山梯田,茅草屋變成了新瓦房,集雨水窖結束了鳥獸與人搶水的歷史等。這篇報道不僅配了評論,而且在同期所有報道定西脫貧的稿件中被認為是最突出的一篇。
類似報道還有:《8.6萬人告別“水貴如油”歲月》,特色在于特別強調了甘肅的干旱,反映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水貴如油”的現狀,實際上稿件的由頭只不過是全國婦聯一個專門援助西部建設水窖的項目《甘肅“油燈時代”行將結束》,寫的是村村通電,但角度是祖祖輩輩點燈熬油的日子即將結束。
深度,是新聞報道追求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也是各家媒體比拼實力的關鍵。有些事件發生在落后地區,一般地看,也僅僅構成本地新聞,但往往深究一下,可能寫出別人所缺乏的深刻、厚重,能表現出新聞價值的根本,使本來不受重視的地方新聞變為有價值的全國性新聞。
2006年8月《工人日報》頭版頭條《從農民工到現代礦工的跨越》就是一例。當時,陜西省在韓城市召開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員工現場會,如果單從會議的召開或者是會議介紹的經驗看,頂多也只夠發一條簡訊或者小消息。但從會議上了解到,有很多農民工通過學習轉變城了正式煤礦工人,筆者就此展開深入采訪。發現該礦經過長期探索,已經形成了一套適合農民工學習成才的機制和方法,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在素質、技能、心理等多方面由最原始的打工者變成了能夠駕馭現代化采煤設備、安心扎根城市的當代煤礦工人,既為煤礦工人隊伍的建設注入了新鮮血液,也有利于解決煤礦的安全生產問題。這是我們這個社會在當前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一種值得關注的現象。后來,筆者就從這個角度寫了一篇深度報道,很快被報社采用。
再如,不久前,西安某地對幾戶企業開出了超過千萬元的天價水費罰單。西安各媒體都做了報道,但都是從“天價”上做文章,報道角度集中在奇特、少見上面。按照正常情況,這樣的大眾化報道方式在全國性報紙上很難見報。筆者通過采訪注意到,無論是開出罰單的自來水公司,還是被罰的企業,都存在手段、行為等方面的不誠信,使原本極其簡單的事情復雜化,雙方為此都耗費了大量精力。于是筆者就以此為報道點,寫了一篇稿件,主題為《西安開出天價水費罰單》,副題為《分析人士認為,其中折射出缺乏誠信則社會必然付出高昂成本》,刊出后受到肯定。
當然,挖掘深度需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有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日常的學習提高了。
(作者單位:《工人日報》陜西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