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就業形勢的變化,不少用人單位都提出了“要求有工作經驗”的招聘條件,而大學生缺的恰恰就是工作經驗。因此,上學期間的實習就顯得十分重要。對大學生來說,實習是他們接觸社會的一個極好機會,能縮短與實際工作的距離,感受一下以后可能要從事的工作氛圍,同時用人單位也可以發現一些適合自己的人才,可謂是一舉兩得。但是,現實情況是大學生實習實在是太難。其原因是什么呢?又該如何應對呢?筆者曾在新聞媒體工作了二十多年,耳聞目睹了新聞專業大學生實習的具體情況,這里略加分析,就教于大家。
媒體多學生更多?僧多粥少實習成難題
盡管這些年來,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空前發展,生機勃勃,但最近幾年時間,全國新聞類院、系的擴張更是迅猛異常。有關資料表明,至2006年全國460多所各類高校已開設新聞傳播類專業點661個,在校生達到13萬多人,幾乎接近目前全國新聞界持有記者證的人數(約15萬人)。“現在學生太多了。”某高校新聞系的李老師說,2001年他們學校招收新聞專業學生才40多個,現在一年招收將近200人,是原來的四倍還多。一到實習的時候,當地數得著的幾家報社和廣播電臺、電視臺,許多學生都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爭著去,這些單位根本容納不了。尤其是寒暑假,各個媒體都是人滿為患。以筆者原來所在的一家電視臺為例 ,每到寒暑假,新聞采編部門甚至輔助部門,通過各種關系進來的實習生,少則十幾人,多則二三十人,有的超過了正式人員,椅子沙發上都坐滿了人。文稿中心是開放式的,編輯記者去晚了,連個位置都找不著。電視臺的院子里、中午的飯堂里,到處都流動著青春而又陌生的臉龐。平常,編采人員忙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搭理他們?所以很多學生要么無所事事,要么就打打雜,甚至一坐就是大半天,很難真正上手做新聞采編工作。這樣,對這部分學生來說實習就完全成為一種“形式”,或者說只是尋求到一種在新聞單位里的感覺,完成了校方布置的任務。還有一些學生來個一兩天,讓臺里出個實習證明就算實習了,筆者也曾應要求為沒有來臺實習的學生出過實習證明。
大學生實習,是高等教育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一種專業性的教學實踐,尤其是新聞專業的學生絕對不能越過實習這一關,因為新聞工作是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工作,強調動手能力,但僧多粥少的現實情況又確實使學生實習成為必然的難題。
學生素質差異大新聞單位顧慮多
當今媒體既是新聞單位,也是經營單位,在承擔著重大的新聞宣傳任務的同時,也承擔著繁重的經濟創收任務,雙重壓力已經使許多媒體不堪重負。這種情況下,不要說給實習生提供實習費,就連接待他們都覺著是極大的負擔。加上到媒體實習的學生大多數是通過親戚朋友聯系的,礙于面子只好同意讓他們來這里,又不收任何費用(新聞單位是不收所謂實習費用的),至于能不能學到東西那就另當別論了。大多數學生來后幫不上什么忙不說,他不添亂都算好了。何況,現在的學生能力良莠不齊,媒體一般不會放手讓學生折騰的。還是以電視臺為例,一臺攝像機的費用少則十幾萬元,多則二三十萬元,甚至更多;一條非編線也要幾十萬元,輕易怎么能夠讓不諳操作技能的學生去摸呢?學生所掌握的那點東西確實讓媒體的管理者不放心。這些機器設備一旦在實習生手中出現問題,責任由誰來負?如果因此影響了正常播出,那責任更是重大。
眾所周知,新聞講究時效性,尤其是各個臺的新聞聯播節目,絕對是馬虎不得的,一般要求是當天發生的甚至下午發生的重要新聞當晚就要播出。面對如此緊張的播出局面,有時業務比較熟練的編采人員都會手腳忙亂,甚至會出現來不及合成直接送播出機房播出的現象,何況你一個新手?如此,豈不誤了大事?直播那要求更高。所以,電視媒體的編采人員一般不會有時間和精力去考慮實習生的問題,更不會輕易放手讓實習生親自操作設備。另外,現在電視臺對編采人員的收入分配大都是嚴格按照工作量考核的。由于許多實習生的基本功比較差,拍攝的畫面歪歪扭扭,基本上沒有什么成組鏡頭,后期編輯十分困難;還有的學生跟著記者出去采訪了大半天,回來后讓他寫個稿子不成樣,甚至連幾十個字上百個字的口播導語都寫不好,如此這般,記者不僅嫌他們礙事,還埋怨他們耽誤工作,影響自己的收入,不可能有耐心指導他們。
最近,我與省內一家報社的朋友聊天,隨便說了句:“現在我轉到高校教書,過一段時間介紹幾個學生到你那里實習實習。” 話還沒有說完,他就忙不迭地說:“你拉倒吧,我已經領教過幾撥學生的功夫了。不要說讓他自己去發現或尋找新聞線索了,就是你聯系好了采訪單位,他采訪時都不知道如何下手。弄來的東西我不知道要修改多少遍,費時費力,還耽誤事。不如我自己去采訪,既省時又省力。”我說:“成長是要付出代價的。你也不是一到報社就像現在這樣的。”話雖這么說,但如今的學生確實不如當年的學生愿吃苦、基本功扎實倒是事實。
再有,對于實習生,新聞單位又不能像對正式員工一樣嚴格要求,一些實習生自由散漫,說來就來,說走就走,還經常給單位添麻煩。有一次,我帶的兩個學生,頭一天下班前我和他們約好第二天早晨要到離臺100多公里的一家外資企業去采訪,要他們七點鐘到臺里來,一個學生很準時,另一個學生七點半都沒有到,電話又打不通,當時那個急呀就別提了,只好開車走人。還有些實習生不太懂事,因為沒有什么事可做,就利用辦公室里的電腦上網聊天、打游戲等,個別的甚至拿起電話就不放下。
學生實習難彰顯新聞專業教學中的薄弱環節
應當承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新聞單位還是很歡迎高校新聞專業的學生的,一是人數少,二是基礎扎實,三是能吃苦還懂事。我帶過的一些實習生,至今已有二十年了,還保持著良好的關系。這些年我介紹來的甚至我帶的學生,有些人走了連個招呼都不打,這樣的學生不會受人歡迎的。
現在,學生中的不少人眼高手低,以自我為中心。我在媒體工作時,曾在一所高校兼職代《廣播電視新聞學研究》課程,有一個學生上課經常不認真聽講,我就問他:“為什么?”他回答說:感覺這門課對他就業幫助不大,以后又不搞研究。其實這門課是典型的對廣播電視新聞規律的探究及其國內外有影響新聞欄目(節目)的分析研討,對走向媒體崗位從事實際工作作用甚大。還有的學生滿足于一知半解,自以為是,在新聞單位里如果這樣,一定會處處碰壁,讓自己喪失信心。因為所有的新聞單位都有一套完整的審稿發稿制度和紀律規定,特別強調團隊合作,不可能讓你自由發揮、隨心所欲。
由此使我想到,面對窘迫的新聞專業學生實習難題,學校乃至相關院系也應作出一定反思,找一找自己方面的原因,客觀、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學生到了媒體能為媒體做點什么,而不應一味地埋怨,僅僅充當“看客”。不然,李希光教授不會提議中國記協要對高校開設新聞傳播專業設立門檻即實行準入。同時,學校也要理解新聞單位的苦衷,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積極采取措施,主動與他們協調,以尋求一條有效途徑,切實解決新聞專業學生實習難的問題。比如,針對本文上面所舉媒體憂慮的那些問題,學生中客觀存在的現象,加強學生的職業理想、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紀律教育,使他們知道為什么要選擇當記者,怎樣才能當好記者;強化他們的專業技能訓練,使他們不至于到了媒體一頭霧水,無所適從;還要加強媒體基本運行規律相關知識教育,使其能夠適應媒體的工作環境等等。
應該看到,眼下媒體競爭十分激烈,他們也在尋找適合自己的人才,也愿意從實習生中發現人才。筆者在電視臺工作的時候,有不少的實習生(并非都是新聞專業)因為表現突出,與臺里簽訂了聘用合同。筆者一個朋友的孩子在常州一家高校讀播音主持專業,小伙子一米八多的個子,皮膚白皙,暑假期間到臺里實習,每天來的都很早,先是在社教類欄目搞專題,后又到新聞類欄目實習采制新聞。盛夏酷暑,一個多月下來,小伙子曬得又紅又黑。但他卻樂呵呵的,認為學到了很多在學校里學不到的東西,十分愉快。現在他供職于南京一家電視臺,收入尚可。
因此,一些人力資源專家指出,實習是把雙刃劍,也能敲開就業門。問題是媒體在考察實習生的過程中,除了專業基礎、專業技能,會更加關注實習生的綜合素質,即責任心、自信心、抗壓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等。而這正是目前新聞傳播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對此,學校有必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學校媒體聯手破解實習難題
學生實習出現種種問題的原因,筆者以為,除了上述一些因素外,與學校和新聞單位銜接不好也有一定關系。比如,許多高校平時缺乏與新聞單位的溝通、聯系,學生需要實習了,才想起來與人家聯絡聯絡,效果肯定要打折扣:大多數新聞院系沒有在新聞單位建立實習點(基地),缺乏統籌計劃性;對學生實習情況的跟蹤、反饋、總結不及時不到位,重實習形式輕實習效果等,都需要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
為此,一些有識之士針對目前的情況,建議學校要積極負起責來,加強與新聞媒體的密切合作,盡快使學生實習規范化、制度化。上海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更是呼吁相關部門能夠出臺“大學生實習制度”,期望通過完善并規范“大學生實習制度”來改變用人單位接納大學生實習積極性不高,學生實習效果不理想的狀況。應該說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遠水不解近渴。“大學生實習制度”的真正建立恐怕還要假以時日,破解新聞傳播院系學生實習的難題還任重道遠。
那么,學校和媒體能否共同探討一條有效的合作途徑呢?2006年,筆者原來所在單位就與中國傳媒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校方負責電視臺編采人員的進修培訓,定期派教師來臺上課,開設講座;電視臺作為中國傳媒大學的教學科研實習基地,負責接納學生的實習鍛煉,并安排經驗豐富的編采人員擔當他們的指導老師,定期為學校提供相關資料供其開展科研工作,雙方都很滿意。但遺憾的是,目前類似這種真正合作在高校還為數不多。 期盼更多的學校今后能夠與媒體密切溝通,聯手共筑平臺,破解新聞專業學生實習這一難題。
(作者單位:南京曉莊學院新聞傳播學院)